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雙親離世,孤身一人,一個46歲「剩女」的懊惱:才知自己白活了

雙親離世,孤身一人,一個46歲「剩女」的懊惱:才知自己白活了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父母是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人,給了我們生命和生存下去的機會。這位46歲的女性,在父母去世以後,獨自一人面對這個偌大的世界。

在父母還沒有去世的時候一直嘮叨她趕緊結婚,找一個人陪她度過餘生。她也一直很反感父母的嘮叨,因為她對婚姻的態度是不將就要自由。等到她父母去世的時候,自己也沒有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最後她感嘆到人到中年,父母去世,孤身一人白活了一場。

婚姻不是愛情,愛情可以不將就

這位46歲的女性依然沒有婚姻,很大程度上源於她對婚姻的理想化想像。

她總是以一種不將就不湊合的心理來對待婚姻。但是婚姻和愛情是兩種事物,婚姻往往比愛情更加現實,更具有生活性。

而她所認為的婚姻,其實也就等同於愛情,這種太過完美化的想像,其實就是對別人和對自己的過度要求。

很大程度上來說,婚姻是兩個合適的人在一起相伴餘生,度過餘生。婚姻沒有風花雪月,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其實這也出突顯出了大部分相親中的大齡剩女「撿麥穗」的心理。

就像柏拉圖問自己的老師什麼是愛情,老師讓他去麥田裡找最飽滿的麥穗帶回來,柏拉圖兩手空空回來了,因為他總覺得前面有更好的麥穗。

他又問老師什麼是婚姻?老師讓他去森林裡砍一棵高大的樹回來,柏拉圖這次沒有兩手空空,他砍了一棵回來,柏拉圖明白了老師所說麥穗是愛情,樹木是婚姻。

因為有了前一次的兩手空空的經歷,這一次他看著一顆看起來高大的樹木就砍了。

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影視化的影響,讓她們對愛情抱有太多理想化的想像。

一方面也是由於這些理想化心理讓她們把婚姻誤認為愛情。

婚姻需要相互尊重,而不是自我中心

婚姻是指男女雙方在平等自願的前提下,簽訂的一種長期的社會契約關係。它所強調的是婚姻中的兩個人是具有平等地位的。

那麼維繫這種很有關係的重要前提就是互相尊重。夫妻間的關係更像是一種親密關係,就算是陌生人之間,也要做到相互尊重更何況是親密關係。

這位46歲的女性,曾經也有遇到過比較合適的男性,已經到了要結婚的地步,在結婚前期準備一些婚姻事項的時候,兩個人對於婚房的裝修出現了矛盾。

雙方爭執不下,最後她在一氣之下說,這婚不結了,所以這段婚事也黃了。

她認為自己的丈夫應該以她為主,尊重她的意見,按她的想法來,這樣才是愛她的表現。才是幸福的婚姻,本質上來說她只強調丈夫要尊重她。

這種過度要求別人達到自己標準的行為,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比較自我的表現,其實就是一種不尊重對方的行為。

對於婚房的裝修一定是兩個人的事情,而不是由一方做決定。

這位女士在這個問題上就顯得過於偏執。她認為一個男生如果對她好的話,是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完全以她為中心。

但是婚姻中往往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這樣的親密關係才能長遠、才能舒適。

偶爾對生活的「低頭」不一定就是錯誤的選擇

這位女士在46歲的時候雙親去世,她的父母健在時,因為她是家中的獨子,就一直希望她能夠成家,能夠生兒育女,日後有人照料她。

但是她往往拿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婚姻絕不能將就,絕不能湊合,來反駁父母的愛。

不可置否的是,婚姻確實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很多時候有些事比婚姻更重要。

就像這位女士在自己父母去世的時候發現自己獨自一人生活,無兒無女無伴,而身邊的人個個都已經家庭美滿,兒女雙全。

這種落差感難免會讓她產生自己白活一場的想法,因她總是在等最好最飽滿的麥穗。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她的年華和青春在不斷的流逝,父母也離她而去。

這時候的她孑然一身,看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其實內心又孤獨又煎熬。這都是因為她對婚姻的執念造成的。

人們總是很害怕犯錯誤,以至於都不敢做出選擇。

所以她總是昂首挺胸的面對生活,不願意向「生活」低頭,當她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想法好像都是錯誤的想法的時候,已經接近半百。

生活總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總是拿完美的想像來對待它,那麼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作者 | 湯先生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bulletin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贊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時至今日還有人崇尚國外的慢生活?中國人還在拿生命換錢?
好夫妻從來不會太過「黏」在一起,而是「各過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