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NEJM:鋒芒盡顯,CRISPR基因編輯人類臨床試驗,治癒兩種遺傳性貧血症

NEJM:鋒芒盡顯,CRISPR基因編輯人類臨床試驗,治癒兩種遺傳性貧血症

地中海貧血症鐮刀狀細胞貧血症,是由於珠蛋白單基因突變而引起血紅蛋白生成障礙。骨髓移植是根治這兩種遺傳疾病的方法,然而,骨髓移植費用巨大、配型極其困難,因此,絕大多數患者只能依賴頻繁輸血維持生命,不僅給家庭帶來極大經濟負擔,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很低。

地中海貧血症是全球分布最廣、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種單基因遺傳病,也是我國影響最大、發病率最高的遺傳病,僅在我國就約有3000萬地中海貧血症基因攜帶者,地中海貧血症在我國北方少見,但在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多見,尤其是廣東地區,平均每9個廣東人就有1人攜帶了地中海貧血致病基因。地中海貧血症種類較多,其中β-地中海貧血是其最常見、最嚴重的類型。

鐮刀狀細胞貧血症在我國發病率極低,但在非洲發病率很高,因為攜帶鐮刀狀細胞貧血症基因突變的人不易感染瘧疾也不易感染艾滋病,而非洲正是瘧疾和艾滋病發病率最高的地區,因此,鐮刀狀細胞貧血症患者在非洲反而有了生存優勢,因此得已保留。

地中海貧血症鐮刀狀細胞貧血症,均是由於表達β-珠蛋白的基因出現突變所致,之前的研究發現,γ-珠蛋白β-珠蛋白功能相似,而γ-珠蛋白在人類成年後就會沉默不再表達。因此,如果能夠重新激活γ-珠蛋白基因的表達,就能夠彌補β-珠蛋白的缺失,從而緩解或治癒這兩種遺傳性貧血症。

2020年12月5日,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同期發表了兩項關於β-地中海貧血症鐮刀狀細胞貧血症基因治療臨床試驗

一項由CRISPR TherapeuticsVertex Pharmaceuticals聯合開發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治療β-地中海貧血症鐮刀狀細胞貧血症。

Victoria Gray(右),世界上第一位接受CRISPR基因治療的鐮刀狀細胞貧血症患者

BCL11A是一種轉錄因子,可抑制紅系細胞中的γ-珠蛋白和胎兒血紅蛋白表達。因此,靶向抑制BCL11A在理論上可以重新激活γ-珠蛋白表達,從而治療地中海貧血症和鐮刀狀細胞貧血症。

研究團隊從健康供體獲得了CD34 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然後通過電穿孔導入特異性靶向BCL11A增強子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檢測結果表明該位點的等位基因約有80%被編輯,且沒有脫靶編輯的跡象。

然後研究團隊對1名β-地中海貧血症患者和1名鐮刀狀細胞貧血症患者回輸了經過CRISPR-Cas9編輯BCL11A增強子的自體CD34 細胞。

治療後18個月,兩名患者的骨髓和血液中等位基因編輯水平仍保持較高,骨髓中保持超過76%的編輯效率,血液中的編輯效率也保持在60%。且患者不再依賴輸血,循環血液中表達胎兒血紅蛋白HbF的細胞佔比達到99%。

CRISPR Therapeutics的創始人正是今年憑藉CRISPR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lle Charpentier)。

Emmanulle Charpentier

另一項由哈佛醫學院David Williams教授團隊利用慢病毒載體遞送的RNA沉默(RNAi)技術治療鐮刀狀細胞貧血症RNAi技術也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該研究通過慢病毒介導的shRNA,在體外特異性靶向敲低CD34 細胞的BCL11A基因的mRNA,再回輸到鐮狀細胞病患者體內,6位接受治療的患者在隨訪期間(中位時間為18個月)的鐮狀細胞病臨床表現均減輕或消失,其中5名患者不再需要輸血,1名患者在治療後18個月後開始接受輸血治療。

這兩項研究可謂殊途同歸,採用了不同的技術手段,均降低了BCL11A基因的表達,從而重新激活了γ珠蛋白,最終提高胎兒血紅蛋白(HbF)水平,擺脫輸血依賴。

1998年2月19日,Andrew Z. FireCraig C. MelloNature雜誌發表論文,在線蟲中發現了RNA干擾(RNAi)現象,他們因為這項成就於200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如今,已有三款RNAi藥物通過FDA批准上市。

2012年8月17日,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lle Charpentier)合作,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基因編輯史上的里程碑論文,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她們因這項成就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以這兩項諾獎技術為代表的基因治療的快速發展,為許多原本無葯可醫的遺傳疾病帶來了巨大的希望,我們也期待了基因治療帶來更多的奇蹟。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22日,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邦耀生物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合作開展的「經γ珠蛋白重激活的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重型β地中海貧血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臨床研究」的臨床試驗取得初步成效。這是亞洲首次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地中海貧血,也是全世界首次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β0/β0型重度地中海貧血症的成功案例。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31054?query=featured_hom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9392?query=featured_hom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武漢市全民核酸檢測結果正式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