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看不懂就對了!2020年末的上海,無數人為它瘋狂排隊打卡

看不懂就對了!2020年末的上海,無數人為它瘋狂排隊打卡

參與文末互動留言,贏上海龍美術館全館通票

今年11月,藝術家劉韡的最新個展

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

2000平米的大空間內,

18件作品遙相呼應,

像宇宙、大地、原子、粒子一般,

充滿未來感。

一開幕,就引發了觀眾的火爆打卡。

其中有的作品,在展覽結束後將被銷毀,

「我不會把它們當一個物質去出售,

即使有人想買。」

劉韡表示,展覽的題目《散場/OVER》,

也源於他對物質世界的告別。

劉韡 攝影:Jumbo Tsui

「疫情加速了很多問題的暴露,

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太科幻了。」

從上海布展現場,到北京工作室,

一條與劉韡深入聊了聊疫情後的所思所想,

與相關的全新創作。

當代藝術,好看不好懂?

劉韡對此不糾結,在他那,感受是第一位。

「看不懂沒問題,糟糕的是沒有思考。

如果作品不能觸動你,

那是我的失敗。」

撰文葉荔??責編陳子文

疫情引發的思考

11月10日,上海正處於藝術季的高潮中。徐匯濱江龍美術館(西岸館)的門外,慶賀劉韡個展開幕的花籃早已擺出一長溜。

劉韡在人群簇擁下走上前,一身襯衫搭配風衣,開始常規化地致辭、導覽。唯有腳上的一雙泛舊老爹鞋,泄露出一絲不安分的訊息。

在中國當代藝術圈,70後的劉韡是中生代群體中當之無愧的明星。

開幕前一周 搭建現場

11月5日,劉韡從北京飛來上海,一落地虹橋機場就趕到現場看作品搭建效果。展廳挑高12米多、共2000平米,要拿出鎮得住這個空間的作品,並不容易。

這些充滿「未來感」的新作品的創作源起,與疫情帶給劉韡的思考直接相關。

他想到病毒這麼古老遙遠的東西,卻主宰著人類的當下、甚至未來,「這是一個時間的非物理性,你會覺得病毒簡直太科幻了,這個世界太科幻了。」

他想把展覽現場創造成一個「未來主義」的空間,像到達一個特別遙遠的從沒到過的時代,有未來感,又在當下。而展覽的名字《散場/OVER》,劉韡說源於他對物質世界的告別。

裝置、雕塑、繪畫、影像,共18件作品,在空間中相互遙望,又相互關聯。初看一圈,似懂非懂,所有作品你好像感受到了什麼,轉念一想又陷入不確定。

《暗物質》

一場與物質世界的告別

序曲

展覽的序曲,從一個巨型黑暗物體開始。

這個頂天立地的黑色正方體,蠻橫地立在你眼前。從某些角度看,整個巨大不明黑色物體彷彿變異成一個平面,把原本通透的空間遮蓋。而這個「黑魔方」在地面的倒影,如一片深淵,讓人不敢踏入。

為什麼把《暗物質》作為展覽的開端?

劉韡說,用它來定出基調,道出理解這個展覽、甚至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這個世界有很多不被看見的部分。」

展廳地面層的最後一個作品《散場/OVER》

兩個結尾

來到「黑魔方」的背面,此時觀眾面對兩個選擇:朝左,或朝右?

這兩個方向通往的,也是展覽的兩個結尾:一頭是宇宙,一頭是大地。

往左,走向宇宙。

從「黑魔方」往左一路到頭,是一組由不規則集合形體串聯起來的裝置。

《散場/OVER》細節

在這件叫《散場/OVER》的作品中,單獨看一顆顆原子,神似一個個無名、未知的星體。連起來看,又讓人聯想到小時候自然科學課本的封面。作品也因此流傳著一個昵稱叫「我們愛科學」。

星體們前方,有一古一新兩個人物在守望,而背後的大屏幕模擬著月相,以1小時為一次循環,完成圓缺變化。

在這個處於展廳端頭的逼仄空間里,劉韡把裝置、雕塑、影像、光電雜糅,搭出自己的小宇宙,好像遙遠的時空被狠狠擠壓了一把,然後就此散場,結束。

《1098.1噸沙漠》

從「黑魔方」往右,走向大地。

走過一段長長的階梯,左手邊幾乎與視線平行的是約10米見方的一層黃沙。

在負一層看到的「沙漠」全貌

拾級而下,才會豁然開朗,原來整個立方體就是從負一層升起來,正好嵌滿負一層到一層的整個大空間,高5米多。四個面長得一樣,也沒有開口可以讓人進到內部。

透過玻璃封印起來的細沙,從底部到頂部,厚度均勻,擠壓得緊密。但沒人能猜出來,到底運來了多少噸沙。

劉韡把這座沙漠裝置看作一個被孤立起來的建築體,就像一片大地,承托起地面上的一切。

《。。。。》

與靜默的沙漠建築相對,還有一座「守護神」,是獅子座的劉韡捏的雄獅雕塑。最特別的是雄獅茂盛的頭髮,模仿了西方神話中的傳奇美杜莎。

獅子背後有一句,「此刻一切停止,如同雕像一般。」

這就是展覽的另一個結尾。然後觀眾需要原路折返,由負一層回到地面。

《微觀世界No.3》

微觀世界

展廳地面層的所有其他作品,劉韡形容它們「都是粒子,在宇宙和大地之間蠕動的物質」。

這組叫做《微觀世界No.3》的裝置,長寬超過5米,高達4.7米,在現場非常吸睛。靠近、退遠,站在不同位置上,有不一樣的體驗。甚至有人說,盯著看一會兒,就開始擔心這個龐然大物會蘇醒……

整個裝置的主體是不規則的鋁片,噴漆後就像3D建模軟體里沒有貼皮膚的殼,接近人工自然。「就像人類的一個病理切片,被封在玻璃盒裡,放置在外頭。」

為什麼對微觀世界感興趣?

劉韡覺得,因為微觀世界處在底層,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需要藉助儀器。「人對看不見的東西的想像,總是既限制又自由,我想表現這點。」

《微觀世界》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現場

劉韡的第一件《微觀世界》,曾在2019年就登上了當代藝術圈最受關注的舞台——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與當年主題「願你生活在一個有趣的世界」出奇得契合,引發各國觀眾圍觀。

這一次的《微觀世界》,褪去了色彩,變得更純粹,形態也更複雜。

《全景2020 No.2》

不曾見過的風景

在極富動感的裝置背後,是兩組繪畫,一眼看去色彩凌亂,衝擊著我們的視網膜。

《全景》延續了經典代表作《紫氣》系列的抽象創作手法。走近看,是一層覆蓋一層,手工繪製、色彩飽和度極高的細條。退遠看,才隱約浮現城市天際線。

《復活 No.1》

另一組小型的抽象畫,由劉韡獨自完成,他說是關於「不曾見過的、遙遠時空的風景」。

那麼,風景來源於哪?

「你想像一個星球,一片沒人到達過的大山、大水之間的風景,它們可能已經靜靜存在了幾億年,幾十億年。」他的闡述停在這,不願透露太多線索。

當我們試圖再深入一步,了解他的這些想像力從何而來,他在大腦資料庫里提取出幾個信息點: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契里柯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劉慈欣的經典科幻小說《三體》。我們相信答案遠不止這些,不過了解這三者的人,肯定能更懂他在畫什麼。

《王國》和《星象》

「粒子」

還有些小一點的作品,就像靜物一樣,走著走著突兀地出現在腳邊,又留足想像的空間。

它們都與未來感有關,但這種未來,又不是沒來由的那種「非真實」。就像疫情下的整個世界,原本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卻真的發生在了自己身邊。

「藝術,就是有關真實,而這種真實不一定是你眼睛所見的現實。」這是劉韡的藝術觀。

劉韡在北京工作室

90年代的當代藝術「後浪」

展覽《散場/OVER》上的部分作品,只會呈現一次,展後將被銷毀。「我不會把它們當一個物質去出售,即使有人想買。」劉韡說,也有很多人不解,問他為什麼要做這些?這麼大的東西,花這麼多錢,最後浪費掉、扔掉,也不能收藏?

這讓人聯想到90年代,他與一群「後感性」藝術家做展覽,展覽一結束,那些自己投注心力創作的作品,就會被當作垃圾扔掉。

劉韡小時候(左一)

劉韡1972年出生,北京人。父母是醫生,家裡還有兩個兄弟。小時候的劉韡就跟著父母的工作調動到處遷居。

他自認為是中間狀態的小孩,不是很調皮,也不是很規矩,只有畫畫特別突出。「小時候生活特別枯燥,也很孤獨,看到別人畫畫後,發現好像畫畫可以表達。」

因為家裡也沒有懂藝術的人,母親就找了學過藝術的同事家人,帶著兒子的畫給對方看。「他們當時就說叫你兒子過來看看,一看就說,你兒子必須得學畫,得學藝術。」於是他開始正式學畫。

接著上了美院附中,順理成章進了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本來想讀國畫系,但因為對色彩的理解好,還是學了油畫。

「從小顯露出來的就是這種天賦。」劉韡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連著兩遍提到天賦。「因為那個年代學藝術,首先還是得畫得好,還是要從天賦出發,講的是手上工夫。但是現在年輕人學藝術,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力,是從知識出發。」

《暗物質》在母校中國美院(當年的浙江美院)展出

90年代初,國外美術界的新知識、新風尚正不斷湧進來。當時的浙江美院,有全國最好的藝術圖書館,學生可以接觸到很多國外藝術書刊和雜誌,氣氛也自由。老師幾乎不約束學生,學生也不崇拜老師。

在油畫系,劉韡笑稱自己「大學沒有好好上」。而當時畫油畫的劉小東,拿一張素描出來,就已經在畫圈很出名了。

令劉韡受到很大震動的,是在學校聽了一場關於安迪·沃霍爾的講座。他從此慢慢形成一種認知:一張素描、一張畫,畫得再好,都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了。做藝術絕不止於描摹一個現實,要做不一樣的東西了。

1996年,24歲的劉韡從美院畢業後,回到了北京,「一畢業,要干自己的事,就是確信我以後做藝術家,就沒有別的。」1998年,他就從純畫畫,轉到做當代藝術。

2004年,劉韡參加上海雙年展的攝影作品《看似風景》,用人體部位模擬水墨畫中的風景。圖片來源:《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現場 2020年

回看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80年代是萌芽期,重要參與者是50後、60後藝術家。當時搞藝術,是要參與社會現實,激烈地表達訴求,甚至把自己折磨得很苦很慘。

進入90年代,在劉韡這批20來歲的青年心中,他們已經不想再走「前浪們」的老路,不想按那種方式搞創作,他們要做第一批勇敢挑戰的「後浪」。

27歲的劉韡曾說,「我就喜歡看起來隨便的一種狀態,跟玩兒似的。特別苦地搞藝術,我不喜歡。」

劉韡參與「後感性」運動時的影像資料

來源:《後感性:異形與妄想》紀錄片 1999年

在世紀之交,一系列「後感性」展覽冒頭了。

1999年,第一次「後感性」展覽《後感性:異形與妄想》,在北京一個地下室舉辦,發起人是邱志傑,劉韡、徐震、楊福東等都深度參與。一開始他們並不被接納,甚至一開展就被封,年輕人們就去城市的各個角落找地方辦展。

辦展的時候,他們會制訂一些規則,每個參與者現場創作,很考驗即興與直覺力。他們特彆強調身體、心理感知,創作形式和內容也更自由。

劉韡當時做的影像十分前衛,比如《難以抑制》里,赤裸的人體在燈光下幻化成昆蟲般的模樣,強烈地調動了身體感官。

20年後講起來,劉韡依然眼睛裡有光。「我們一幫人每天在一起聊藝術,掙的錢,全都扔在作品裡。比如半年存下來1萬多塊錢做作品,一個展覽,只有一天,展完之後,作品就成了垃圾,扔掉了。」

而當初不被主流價值觀所接納的這些「後浪」,如今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的中生代代表。

早期代表作《紫氣》系列

「我無法忍受一個風格進行下去」

大學畢業後,劉韡曾在《北京青年報》做了六年編輯,在其間也從未間斷藝術創作。到了2005年,他辭職,下了決心要做職業藝術家。同年,他也迎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辦個展,第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恰逢此時,在國內外推手的助力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很快有了市場青睞。其中,重要海外藏家、藝術推手——瑞士人烏里·希克(Uli Sigg)成為了劉韡作品的最早一批收藏者。

劉韡說自己趕的時間比較好,「又非常走運,在當時就有了市場。」

劉韡在北京工作室接受一條專訪

問中間有沒有艱難的時刻?——他沒有正面回答,「各種挫折,各種痛,那肯定也有。但是起碼今天我還能這麼去做藝術,算有一定的所謂特權,如果這個時候再說過去做藝術的痛苦,就真的像無病呻吟了,那讓別人怎麼活啊。」

2008年奧運年的前前後後,身處首都,每個人都感受著社會風景的極速變遷。

劉韡也從關注自我表達,慢慢轉向對社會的關注,有影射,也有諷刺。

創作兩條線並行,一邊是抽象繪畫。

《紫氣O》 2008年

《全景 No.2》2016年

比如大尺幅的《紫氣》《全景》系列,展現高度抽象的城市風景,仰賴大量的人工一起勞動。

湊近,會看到些許手工填色的粗糙感。「這個東西誰都能幹才好,因為我就是要把技術性的東西去掉。去掉技術,就是我的技術。」

《愛它!咬它!II》(局部) 2006年

一邊是裝置。

代表作《愛它!咬它!》,用生牛皮(也是狗咬膠的原料)做成巨大的建築模型,比如白宮、克里姆林宮,但仔細看,又像城市的殘骸。

《反物質》材料包括洗衣機、微波爐等 2006年

《徘徊者 I》材料包括門框等 2007年

用門框、木板等材料創作的《僅僅是個錯誤》系列,在三星美術館劉韡個展《全景》現場 2010年

2008年把工作室搬到城鄉結合部之後,更多日常用品、破舊門窗等,成為了劉韡新的創作材料。「這些東西不是擺了裝逼的那種物品,而是當時的現實就這樣。」

工作室作品展示區

如今,劉韡新的工作室坐落在六環外一個規劃良好的園區內,人工自然控制下的綠化塊和建築塊,被碼得整整齊齊,周圍也沒有了繁雜的流動人口。

靠著他的助手一路指引,我們才在園區深處,找到了工作室毫不起眼的入口。

工作室面積加起來上千平米,一進門的兩個廳,堆著過往的各類作品。有的金屬表面都落了灰,與其說在展示作品,不如說是它們已經被丟在一邊。

雕塑製作車間

工作室有個像車間的區域,平時多用來做雕塑、裝置用。

當被問道認為自己和同年齡段藝術家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劉韡幾乎沒有一秒鐘猶豫,「我就是不斷不斷地在改變風格,我是無法忍受按一個風格進行下去的。」當製作一個東西變得簡單、不用動腦子了,他就開始煩,「就覺得要讓它消失,就換一種風格。」

劉韡工作室一角

我們感慨有些抽象的幾何形裝置,真的難懂!

「看不懂沒問題,」劉韡對此倒也不糾結,他認為比起理解,感受才是第一位的。

「最糟糕的是作品引不起思考,如果你什麼都感覺不到,那是我的失敗。」

劉韡在工作室

劉韡平時沒有太多愛好,就算有估計也沒時間精力應對,因為搞創作都來不及。藝術在他那裡是一個勞動的工作、一個實現的過程,「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想像力,無論做投資做商業還是做什麼,但當把想像力實現的時候,有時就變得很庸俗,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通過勞動去實現。」

個展開幕後,工作室大部分助手也休假了,劉韡還是每天都要來工作室,就跟上班一樣。「24小時腦子不停地轉,想停下來休息但真的停不下來。」

劉韡的畫室

工作室最特殊的一間畫室,是劉韡的絕對私人空間。兩大面牆上有十幾幅繪畫,都處於未完成狀態。

用劉韡自己的話說,他所有東西都是模糊不確定的,但有一點我們很肯定:

劉韡的下一組作品一定又會很不一樣,或許他自己也還無法猜到。

部分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眾籌丨「錫」與「漆」穿越千年的碰撞,絢麗大漆錫罐,可收藏傳家
12.12,數碼家電老編帶你去整點好貨,快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