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在古代哲學中有兩個概念「本」和「末」。本,是指宇宙本源;末,是指天地萬物。本和末的概念之爭是魏晉文人很喜歡的談論話題。相關的探討爭論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探討的「道」就是「本」的意思。末就是「道」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

古人的哲學邏輯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本末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母子關係。天地萬物都是由本源衍生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本末之間的關係是主次關係。這個說法也很好理解,有個成語叫「捨本逐末」,比如拋棄、忘記主要矛盾,而斤斤計較於細枝末節。

大概到了西漢年間,「本」和「末」有了新含義,分別指農業和工商業。《史記》中寫道,「為本末者毋以異」,說的就是如果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和從事工商業的人在待遇上沒有區別,那麼就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封建社會的財政收入以農業經濟為主,按照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農民的地位僅次於士大夫階層。古人認為,為了維護封建政權的穩定,應該保護農民的利益。

由此出現了古代經濟發展的核心思想「重本抑末」。從字面上理解,要重視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待遇。對工商業及其從業者採取限制發展的制度。可以說,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都會強調重本抑末。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農業生產和商業行為哪個重要,要辯證分析。封建社會提出的重本抑末思想,之所以能夠延續上千年,這要從當時的社會形態講起。春秋早期的施政理念是農業和工商業並重,沒有主次之分。到了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形成學術理念上的爭鳴。在百家學派中,有很多學術流派都強調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恰逢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急需糧食補給。各方諸侯都十分強調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重本抑末的觀點逐漸在人們心中紮下了根。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據說找不到顏色相同的馬匹給他拉車。可見連年的戰爭對整個社會生產的破壞,西漢的歷代皇帝都在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劉邦登基之初昭告天下,商人不能乘坐馬車,也不能穿絲織品的衣服。從社會地位上壓制商人,就是為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西漢的之後的歷朝歷代,多有「新政」出現。總結這些新政就會發現,往往包含三方面的內容。整頓吏治、解決財政問題,探討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重本抑末也不是牢不可催的,在明朝末年和清朝末年這一經濟制度就受到了衝擊。明末資本主義萌芽,不過很快被清軍入主中原而扼殺。清末時期,外國列強輪番入侵,讓人們開始反思重本抑末這一經濟制度,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培喇說畫 的精彩文章:

中年創作,晚年潤色,吳湖帆繪《雲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