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張旭光:世上無物不草書

張旭光:世上無物不草書

張旭光,字散雲,一九五五年十月出生於河北省雄安新區安新縣。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榮寶齋藝術總監、榮寶齋書法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張旭光書法藝術工作室導師。

喚醒大草

——參加十二屆全國書法展草書評選想到的

張旭光

由於「蘭亭獎」的改革,四年一屆的全國書法展成為全面檢閱整個中國書壇最權威的展覽活動,因而特別受關注。在整個評選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評選機制的規範和全時空監督的效力。從時間上說,評委參與和走過的任何一個程序都要簽名,比如親屬與學生迴避、複評投票、終評投票、複議投票、複議提交的作品、最終結果等等,沒有間斷,全都要評委簽名,將來出現問題,任何一個環節都清清楚楚,有據可查。同時,在一周時間內,沒有一個評委到我住地串門,沒有一個評委向我提出任何事宜。從空間上說,監評人數較多,要求評委打票時保持兩米以上距離。評委稍不留神就聽到監委大聲提醒。而且評審大廳裝了足夠的攝像頭,全覆蓋無死角。一個規範、公正、公開的評選大氣候已經形成。這個大氣候來之不易,衷心希望能保持下去。此不多言。

在整個草書評選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個問題是「大草有待覺醒」,有待審美和理念上的覺醒。

張旭光草書

一、大草的現狀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創作上看。本次草書來稿八尺整紙大字作品很多,能寫大是個好現象。但大多數是寫「大個的草字」,而非大幅草書的創作。絕大部分來稿缺乏大草的速度、氣象、節奏和時空組合,缺乏激情與表現力。

第二,從評選來看。草書評委面對大草作品,有時比較難以形成審美共識。尤其幾件有特色的、草書語言運用有追求、有個人審美表達的作品,對於草書藝術多樣性以及團結更多書法家共同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甚至召集人有過提醒,但投票結果基本都名落孫山了。

張旭光草書

第三,從審讀來看。審讀由學養、學識乃至文字、歷史、文學等綜合素質很高的書法名家,帶領一批高等院校的書法教授、博士生來完成。從文獻的、文字的、文學的、字法的諸多方面予以審查,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同時立足於藝術,對一些問題給予了充分的寬容。他們的努力對篆、隸、楷、行幾種書體作品,甚至小草作品,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對於大草語言,以及大草審美尚停留在以小草標準來衡量的狀態。比如審讀組向草書評委陳述作品問題時,有時恰恰把最精彩的上下兩個字之間的一組空間組合說成是問題,並且還要問這裡念什麼?當問到評委能否接受時,不少評委也表示不能接受。於是評委對這些問題作品最後打票時,那幾件偶顯精彩的作品也就最後煙滅了。

以上三個方面基本反映了當前全國書壇大草的全貌。這種現狀不能不說是當代書壇的一個缺憾。癥結何在?是不是有待覺醒,下面我們看一看古人怎麼說的。

張旭光草書

二、大草的核心

大草的秘密或者說核心審美在哪裡?古人大都以類比的方法來渲染,如論形「盤龍走」、「雨行冰散」,論力「壯士拔山伸勁鐵」,論速度「電不及飛」、「滿座失聲看不及」等等。讓人感動,也讓人懵懂。但是歷史上有兩個人說清楚了。

一是王羲之。王羲之與人書信曰:「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足。」來書「意」深了一層,深到「點畫之間皆有意」,這意韻不再是字本身的,而是超越了字,表現在「點畫之間」,而這點畫之間的情誼,是「言所不盡」的,即字的含義不能包含和表達的。顯然,這個點畫之間超越了一個字本身點畫之間,而重在字與字之間的「點畫之間」了,否則不足以談「意轉深」也。

張旭光草書

二是張懷瓘。張懷瓘在《書斷》中論草書曰:「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張懷瓘所論令人叫絕,他徹底把大草的核心與秘密揭露無遺。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的奇形離合,正是兩個字之間什麼也不念、什麼也不讀的那一塊空間的美的創造,正是從小草「意轉深」走向大草的最重要的標誌,是大草最核心的價值。是超越可識、可讀後的純粹藝術,是超越了民族性的藝術,具備了「數意兼包」的世界藝術價值。

張懷瓘之後八百年,中國又出了個大草書家徐渭,他突破了書法最後一個規則,即「行與行」的邊界。如他的大草杜甫詩《暮府秋風入夜清》立軸,完全可以借用張懷瓘的描述,不但「借上字下部而為下字上部」,而且「借右字左部為左字右部」,「拔茅連茹」,把時間過程變為了空間圖形,更具有人類審美的通感價值。

張旭光草書

三、缺憾的原因

草書是神秘的,大草更加神秘莫測,張懷瓘也說「神化自若」。然而面對一千年前和五百年前先賢的論述與創作,我們今天對大草的懵懂無疑是一個缺憾。當然,這缺憾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歷史斷裂,大草到明末王鐸、傅山便銷聲匿跡了。清朝兩百七十六年無草書。民國到今天上百年,雖然出了幾位草書名家,如于右任先生寫小草及標準草書,林散之被譽為當代草聖,其最大貢獻是墨法的表現力,也非大草。王遽常先生寫章草。毛澤東先生有大草氣象,尚缺大草語言的抽象組合。大草在沉睡,整個書壇離開大草太久了。

第二,書法回復期還不夠。自改革開放後至今四十年,書法熱潮不斷,各種書體的研究、創作、審美已經打通,成就斐然。唯有大草,是書法更深奧的一個階段,因此它肯定是最後一個覺醒和弄通的書體。的確還需要時間,還需要大文化回復的營養。

第三,大草無用。大草因為超越了實用,在我們這個講究學以致用的社會文化中,往往被忽略。換句話說,在當前市場經濟大潮中,政府在謀發展,個人在謀發財,來不及重視這無用的美麗。又因為多數人,包括各級領導、知識界,因為不認識、看不懂,往往不予鼓勵,影響了書家對大草的投入及熱情。

第四,大草太難。毋庸諱言,大草比之其他書體學習難度、掌握難度都難得多。它給書家太多的引誘,又給書家太多的難題,因而在焦灼中失去自信。當然還有大草理論研究不夠等其他原因。

張旭光草書

四、呼喚大草覺醒

大草無用乃大用,它直接對情感負責,關乎生命和精神。大草太難也不難,只要抓住核心。當下尤其需要覺醒,需要在研究、創作、審美上高度重視,重點扶持。大草需要美學,在美學的呼喚中推動大草審美的覺醒;大草需要工夫,「熟則神采充實而有餘」;大草需要姊妹藝術的陶染,世上無物不草書;大草需要浪漫,需要進入情境的真性情;大草還需要世界眼光和胸懷,大草以其超越可識的純粹藝術秉性,原本具備了國際審美價值。在當今信息時代,世界變得讓我們很熟悉,也召喚我們發揮大草的優勢,為中華文化復興,為全人類文化做出一份貢獻。中國書壇大草真正覺醒之日就是攀登藝術高峰之時。

以上個人管見,敬請各位方家不吝指教為盼!

擴展閱讀:張旭光:這樣臨《蘭亭序》更精準!

戳「閱讀原文」,搶購文房用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理想 的精彩文章:

陣亡元帥的小楷,出自歐楷,值得細細品味!
最全的小楷書法史,哪一種更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