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第一款406毫米大炮,岸防炮M1895,耗時7年建造

美國第一款406毫米大炮,岸防炮M1895,耗時7年建造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武器裝備也在飛速的進步,金屬冶煉和化學工業的進步讓火炮往越來越大的方向發展,19世紀後半葉,隨著軍艦噸位的增加,火炮口徑一路飆升,它們不僅威脅著對手的軍艦,同樣也威脅著那些岸防要塞,為此提升岸防炮的口徑勢在必行。

在格羅弗·克利夫蘭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一個委員會對美國海岸線的防禦力量和現狀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的結果是美國的岸防體系已經落伍了,尤其是要塞內的技術兵器,已經無法對海上最新式戰艦形成可靠的威懾。

1886年,美國的一份報告建議花費1.27億美元(約等於今天30多億美元),對美國海岸線上29個防禦點改善武器裝備,包括後膛裝的大口徑火炮、迫擊炮、水雷等,這個計劃打造的防禦工事在後來影響深遠。

說回武器改善計劃,為了達到遠射程的要求,美國海岸炮兵訂購了一門16英尺(406毫米)口徑的重型火炮,這在當時簡直是驚世之舉,因為美國當時沒有設計建造如此重炮的經驗,因此火炮的相關工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

火炮相關零部件在1895年開工,並於1902年建造完成,火炮重達129噸,炮管長17米,安裝在一個帶有滑軌的底座上,可供火炮進行方向調整。炮管俯仰角度為-5°~20°,方向角度總共有160°,發射1.1噸重的炮彈,發射葯重290千克,炮口初速度690米每秒,最大射程17600米(還有文章說是34千米,不過這可能和後來的型號搞混了,因為衣阿華的406毫米主炮在幾十年後也只有三十多千米的射程),這樣的性能數據在當時簡直讓人乍舌,哪怕是前無畏艦也無法承受一次它的攻擊。

不過該炮同樣受制於當時的技術,火炮的操作全靠人力,要將炮管放平後把一噸多重的彈藥裝入炮膛,這可不是件輕鬆的事,射擊頻率也很低,因為不像臼炮擁有彎曲的彈道,火炮戰鬥陣位近似於露天,一旦敵方逼近到艦炮射程內,那麼炮組將會陷入危機。

M1895總共只生產了一門,同時它也是美國第一款406毫米級別的大炮,服役後安裝在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側附近的格蘭特堡,隸屬於美國陸軍海岸炮兵。

作為早期的巨炮,M1895的出現對美國來說可謂意義非凡,一方面彰顯了國力,另一方面為後續重炮的建設打下了一些技術基礎,例如一戰時期美國就開始建造第二代406毫米口徑岸防炮,二戰時更是建造406毫米口徑主炮的衣阿華級戰列艦,這種技術上的傳承源頭都來自於M189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大山貓輪式裝甲車,來自南非的快樂,非洲南部一霸
二戰美國約翰迪爾A型裝甲拖拉機,這款裝甲車不太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