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螞蟻沒做的金融科技,這家公司做到了,還要登陸科創板

螞蟻沒做的金融科技,這家公司做到了,還要登陸科創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消金界

近日,微眾信科科創板IPO成功過會,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當下,在個人信貸重壓之下,全行業或將業務轉移至金融科技方面。其中,信用科技是值得關注與挖掘一項業務。微眾信科的上市,將引發資本對此類項目的追逐。

不同於這幾年各巨頭在C端徵信市場的廝殺。微眾信科專註於B端企業徵信市場,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徵信體系。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徵信體系並不健全。微眾信科通過自身在中小微企業徵信領域的經驗與技術積累,不僅成為國內眾多金融機構徵信系統及方案服務商,也藉此敲開IPO的大門,成為國內科創板企業徵信第一股。

這也為我們觀察B端徵信領域,還有徵信科技,打開了一扇窗戶。

01、緊抱銀行「大腿」,做徵信「小管家」?

微眾信科,一家從名稱上很容易讓人與騰訊旗下微眾銀行聯想到一起的公司,但其實與微眾銀行沒有半點關聯,相反,它卻投向騰訊陣營對面的阿里懷抱。

一家在深圳本土生根壯大的企業,被「杭州馬」看中,於互聯網的吃瓜群眾來講已經不算新鮮事兒,畢竟見慣了阿里、騰訊在對方各自核心領域「腥風血雨」,這種互相將觸角伸向對方門口的小伎倆,已經算是春風細雨了。

微眾信科全稱為深圳市微眾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孫淏添,其通過中潤四方控制公司 32.04%的表決權,通過稅銀一號控制公司 7.73%的表決權,通過共青城國駿控制公司 1.82%的表決權,通過上述三家合計持有公司41.59%,從股權上面絕對控股微眾信科。

其他股東方方面,螞蟻集團旗下雲鑫創投於2018年7月以4.3億元認購其增資註冊資本822萬元,持有其26%的股份。至微眾信科IPO之前,雲鑫創投依然持有其25.9%的股份,為實際控制人之外的第二大機構股東。

螞蟻集團之所以直接出手拿下企業徵信領域的領頭羊,大概率上也是為了與其C端徵信形成互補,填補其在B端徵信的空白。

而原本今年螞蟻金服與微眾信科「雙喜臨門」的IPO盛宴,也隨著螞蟻金服被監管叫停,變成了微眾信科的一致獨秀,不得不讓人感到世事無常。

客戶層面,公司服務客戶基本上為商業銀行。

根據其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主要客戶包括6家國有大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民營銀行,32家城商行。產品主要為商業銀行提供徵信科技、風險決策、信用科技一體化等三大業務。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協助銀行對於擬放貸企業做徵信服務,如基於公司徵信數據推出個性化信貸產品,出具針對企業的徵信報告等等。

前五大客戶2017-2020年一季度貢獻收入分別為2,634.69 萬元、4,733.67 萬元、8,490.05 萬元和 1,679.84 萬元,占各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81.75%、68.25%、55.04%和 52.47%。

可以看出,雖然前五大客戶的占營收的比重已經有所下滑,但是依然佔據50%以上的比重。

事實上,這也是行業現狀所決定的,當與某一特定銀行業務綁定之後,因為其參與到銀行客戶的全流程信貸業務中去,與其深度綁定,伴隨著銀行客戶業績的增長,單一客戶所貢獻的營收佔比也會越來越高,進而影響其營收結構顯示出相對比較集中現狀。

再一個,在公司成立初期,通過服務好典型,打出知名度,進而拓展至其他用戶,也從間接層面影響其營收結構相對比較集中,不過隨著其IPO成功,企業知名度打開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

不過,其客戶種類重要集中於商業銀行客戶依然值得關注。

其作為一家上市的公司,後續發展也不能僅僅做好銀行業的徵信小管家,也許要拓展企業業務領域。

02、半壁江山靠「賣報告」,穩定性待考?

如果再研究下可以看到,公司主營業務產品主要分為徵信科技、風險決策、信用科技一體化等三大塊。

其中,徵信科技業務包括徵信系統、徵信報告及其他信用服務,主要基於公司對中小微企業經營數據的理解,推出適合中小微企業特點的大數據徵信系統,向商業銀行等客戶提供各類徵信科技產品及服務。

風險決策業務包括風險決策模型、風險決策系統及其他服務,主要公司所獲取的多維度數據對企業信用風險進行自動化評估與判斷,輔助信貸決策的模型、演算法和系統。

信用科技一體化主要是針對銀行需求提供的使用於中小微企業的各類場景下的一體化信貸科技解決方案,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信貸產品的設計、徵信服務、風險決策模型及系統、信息系統開發及運維服務等,從服務內容來看,有點類似前兩項業務的綜合。

從各業務服務內容及產品提供來看,其三大業務呈現從易到難的特徵,徵信科技服務最為基礎,風險決策需要參與到銀行具體業務當中,而信用科技一體化則像是徵信科技與風險決策的結合體。

消金界發現,最為基礎的徵信科技服務一直貢獻公司營收最大的份額。

根據其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Q1季度,徵信科技業務貢獻營收分別為3139.06萬元、6033.2萬元、10967.2萬元、2065.94萬元,徵信科技業務占各期營收的比重分別97.39%、86.99%、71.1%、64.53%。

在公司成立初期,受制於資源及專業度的限制,也會集中優勢的力量拓展較為基礎的徵信科技服務,也就相應的造成了該業務營收佔比較高。

隨著經驗的積累及資源的增加,也逐漸向拓展其主營業務結構,向技術能力及專業度要求更高的其他兩項業務拓展。

相應的,也就使得徵信科技服務營收佔比有所下滑,不過從營收貢獻的絕對者金額來看,徵信科技服務依然是營收的「壓艙石」業務。起著公司拓展其他業務後盾支持的角色。

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企業、行業巨頭關注到徵信科技的這一巨大的蛋糕,微眾信科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也不言而喻。

在此情況下,如果不儘快拓展除徵信業務以外其他兩項業務營收規模及營收佔比,在更多競爭對手殺向徵信科技這一業務之後,難免會衝擊其業務。

從招股書上的披露表明,微眾信科顯然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03、產品嚴重依賴數據質量,政策風險難忽視?

公司提供的產品主要為徵信產品,也就不可避免要用到各式各樣的數據,而公司早期做為9省市銀稅互動平台的直接參与者,享有天然的優勢,能夠直接從銀稅互動平台直接獲取中小微企業稅務數據。

不過隨著「113號文」的出台及發布,要求銀稅直連之後,公司賴以維持產品競爭力的涉稅數據,不再成為公司單獨使用的資源,以往通過銀稅互動平台這種非直連模式下所獲取的涉稅數據也不再行得通,需要再通過銀行這一渠道獲相應的涉稅數據。

這就使得直連模式下,不僅公司人力成本有所抬升,更為重要的是,會因直接模式多增加一道關卡,而流失部分客戶。

同時「113號文」也對直連模式的涉稅數據要求部分進行脫敏,雖然脫敏的範圍暫時沒有公布,不過脫敏數據無疑會影響公司徵信科技服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公司的業務。

另外,直連模式,使得國內具有同等徵信資質的企業同業可以通過與銀行的合作,獲取相應的涉稅數據,進而提供相應的徵信報告,而公司以往不通過銀行獲取涉稅數據的模式也不再行得通,也就間接表明公司與競爭公司處於了同一起跑線上。

這種情況下,無疑會使得公司所處行業競爭加劇,進而影響公司業務。

因此,透過上述不難發現,徵信行業天然受到政策影響的因素特別大。

特別是涉及數據保護層面,因為公司不僅涉及到使用稅務數據,同樣會使用到客戶提供的企業業務數據,還有第三方供應商採集的工商數據、司法數據、其他數據等。

如何保證使用數據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也是B端徵信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04、小結?

作為國內第一家擬上市的民企徵信企業,微眾信科的上市無疑引發市場關注到企業徵信的機會。

按照一般經驗,更多的關注則意味著更多的期待與行業政策監管。微眾信科摸著石頭過河所積累的徵信科技經驗,到底還能走多遠,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書評】為什麼「品效」本就應該「合一」?
持續加碼AI人像視頻拍攝,OPPO發布Reno5系列新機|鈦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