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在網路中找尋藝術與社會的平衡

在網路中找尋藝術與社會的平衡

「山·花爛漫|繆宏波中國畫作品展隆重開幕

在當前的直播熱潮之下,書畫藝術直播也風起雲湧,其中頗多大有收穫者。有相關人士指出,在直播中售出的藝術品多是質低價廉的行畫,甚至不具藝術性和收藏性,專業人士也普遍不願自降身價參與其中。

但又不可否認,這種以走量取勝的行畫有著一些市場,由此也引發思考,公眾對藝術的審美和對藝術品的消費情況如何?行畫在直播中的走俏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原因,以及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本期時評對此展開討論。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藝術與社會建立聯繫的特殊方式,在我們這個信息量爆棚的網路快餐時代,什麼都是迅速的,網路的便利留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短暫的,我們似乎已習慣了一種填鴨式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樣,面對這個流量為上的互聯網時代,藝術與社會通過網線得到了最快的連接。

如今,接受文化教育已經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當人人都能接受現代教育的時候,並不代表人人都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如同當人人都不是文盲的時候,美盲也並非不存在了一般。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呼聲:不要做一個美盲。雖然前有蔡元培、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人的美學普及和啟蒙,但是放眼全國,美學對於大眾的普及依然是薄弱的。

網路帶給我們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我們已習慣了網路給我們想看到的東西,於是我們理所應當地認為事實就是如此。網路豐富了我們的腦海,宛如水果店用水果包圍我們,縱然不費絲毫力氣而俯拾即是,可我們是否要學習一個剛剛睡醒的人,用些許「羸弱」的胃口來面對網路上給我們帶來視覺震撼的藝術,以及一輪輪猶如地毯式轟炸的圖文鏈接呢?

因為網路的便利,直播帶貨成了一個熱點詞,氣質絕佳的美女主播、充滿吸引力的待賣貨物,說著押韻快速的廣告詞,幾分鐘內商家就能秒殺掉大批貨品,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有效的銷售手段。可是,我們的書畫作品也需要這樣嗎?對於書畫作品買賣來說,這似乎也是一種可以帶來一定收入的好方式,但是在這種買賣的背後,如果大談藝術精神、文化背景似乎就有些紙上談兵了。我們常看到藝術商人在書畫市場中的輾轉反側,思考哪些畫作可以給他帶來切實的利益,但是一個有學識修養的人則會思考哪張作品真正有學術價值,這是兩種思考方式。

我們又能如何要求現在這個快餐化的時代中,人人都具藝術底蘊呢?人人都能欣賞藝術,但不是人人都能了解藝術背後的故事,這也是一個藝術與社會之間需要平衡的問題。當然,藝術創作應該具有公共性,畢竟藝術不能僅僅存在於藝術家個人的畫室和收藏家的珍藏里。

藝術不管如何發展,不管網路的時代如何變幻,首先一條就是不能脫離群眾而存在。「藝術的藝術」是給懂藝術的人們看的,「社會的藝術」是給普通大眾看的,我們無法要求一個普通的民眾也具備高深的美學涵養,對於畫作的真諦可以「之乎者也」地說個條理清楚,我們也無法讓一個觀者能夠讀到身為藝術創作者的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究竟是怎麼思考的。

所以,在網路時代,我們也需要藝術創作者在網線連接的社會與藝術之間尋求一個相對的平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茗 的精彩文章:

田源——花鳥課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