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有一天,你開始計較親人之間的得失,證明你成熟了

如果有一天,你開始計較親人之間的得失,證明你成熟了

人類的特性是抱團取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小群體,在這個小團體內人們講究的是奉獻,比如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子女,而子女要無條件的贍養父母,在這個團體內人們能夠得到自身需要的歸屬感,這也是人們一直以來人們提倡並且樂意見到的。

但是在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親兄弟,明算賬」。

很多人都認為,這和主流文化有所衝突,如果親人之間還這麼計較,那還怎麼能和睦相處?

其實,能夠「計較」,才是大家庭和睦的根本,而有能力去計較親人之間的得失,則是個體心智成熟的表現。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一下背後緣由。

首先,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不管多親密,哪怕是直系血親,我們也無法把他們歸入我們自身的範疇中,這種獨立的感覺會隨著我們的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強。

相應的我們對親人的依賴也會漸漸的減弱,直到我們擁有自己的三觀,對待事情有了自己的認識,慢慢的我們就會清楚,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自己的主人,沒有人必須依附誰才能活著,也沒有人必須要為他人的人生負責。

我們和親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幫扶,對待血親有贍養撫育的義務,但都有一定的限度,並非是沒有底線的一味付出。

人類都是具有天生的心理成本核算的能力,無論是從收益方面考慮還是對未來進行風險評估,我們都會把自身放在第一位。

發展心理學認為,只有我們的心智足夠成熟時,才能夠有能力進行價值的核算,認清利害後才會生出保護自我的利益的意識,然後才有對收益和風險的足夠的掌控能力。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價值和成本都是自我價值的先決條件,正是有了這個意識,我們才會計較得失。

其次,我們每個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面面俱到,這個時候我們計較一下親人之間的得失有助於減輕我們自身的心理負擔。所以我們要樹立自身的心理界限,也就是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是指個體對另一個個體或者群體親近、接納或難以相處的主觀感受程度,表現為在感情、態度和行為上的疏密程度。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要以自我為中心,再向外擴張,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過得更好,也能讓他人有所警覺,不再隨心所欲。

一個人對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很難清楚地感知,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會意識到自己不是萬能的,不能滿足每個人,他們會客觀的評估自身的能力狀態,而不是一味地大包大攬。所以,在面對親人時,他們擔負起應負的責任,但也不是沒有底線地滿足對方。

像一些「扶弟魔」和「鳳凰男」的出現都是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和他人的界限造成的。

而讓他們這種觀念的形成就是幼時和親人之間朝夕相處,認為大家都是一體,有好處大家一起享受的生活教育造成的,這種觀念在個體幼時是常見的。

因為那個時候的個體還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需要大家幫助,當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人格的逐漸形成以及有了謀生的能力後就會慢慢的擺脫曾經的依附關係。

如果這個時候,個體的能力逐漸增強,凸顯於大家庭之上,曾經自己依附的對象開始依附自己,而個體在心理上覺得這種轉變是天經地義的,自己對於大家庭的回饋是正常的,而大家庭里的人也認為理應如此的時候,就會形成別人聞之色變的「扶弟魔」和「鳳凰男」。

雖然,這裡面也有著積極的情緒在裡面,像他們對比著物質更看重的親情和對於大家庭的感恩回饋,這都是讓人心悅的品質。

但是可怕的是他們自己在輸出的同時,因為模糊的心理距離也很容易不顧自己伴侶的利益,甚至把原本屬於伴侶的利益一併輸出。

然而,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一旦沒有邊界的阻攔,就容易一發而不可收拾,最終害人害己。

所以根據人際交往的法則,保留合適的心理距離,計較一下親人之間的得失,會讓自己過得更好。

而計較並不是鼓吹大家錙銖必較、冷漠無情,而是尊重自身、尊重他人,曾經有人說過,如果我是為了你好,不是讓你留在暖房裡不經風雨,而是送你一雙有力的翅膀,目送你去飛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這件事父母只要做一次,就會對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究竟是臉型重要,還是五官重要?心理學家的答案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