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哈佛大學對700名男性,進行了長達76年的研究:分寸很重要

哈佛大學對700名男性,進行了長達76年的研究:分寸很重要

哈佛大學有一項長達76年的研究,且該研究至今依舊在分析和歸納。這個項目跟蹤了700位左右的男性,持續記錄這些男性從年少時期到中年、老年時期的行為模式,工作、生活健康狀況等等,然後分析整理這些信息。

研究者們企圖通過大量的跟蹤分析,尋找到影響一個人生活幸福與否的真正因素。

研究樣本選擇的對象覆蓋了兩個社會階層:一組是在當年哈佛大學本科生中選出的268名高材生,成為樣本的時候他們才大二;

二組的456名樣本則來自波士頓貧民區的小孩,他們的家庭大都非常貧困,沒有優良的經濟條件、物質基礎,在青少年時期接受的教育相對有限。

項目持續的76年里,這些人陸陸續續進入了社會的不同階層領域,從事五花八門的工作。大致可歸納為三類:按照原本的步伐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沿襲自己原本的社會階層;通過自己的奮鬥從底層爬至上層;自甘墮落從上層跌至底層。

經過76年的跟蹤記錄,對大量資料報告的分析,研究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做任何事情有分寸感的人,往往過得都比較幸福。

一、做事有分寸感的人,不會有過分的執念

總有些人存在異於常人的執念,得不到愛的人,去不了想去的地方,做不了想做的事情,都會成為他們生命里難以跨越的坎。

那股子死磕勁讓他們無法坦然面對所謂的「不成功」,那些懸而未決的人生困惑,極大削弱了他們的幸福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自我決定理論,是說人本身對自己的行為具有很強的選擇權和決定權需求、勝任需求和歸屬需求。做任何事情,如果動機不是來自內部,我們就會很痛苦。

但任何事情物極必反,若過分執著於自我想法,而忽視外界的客觀因素,將會很痛苦,人生也可能會變得一團糟。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它原本運行的規律。如果個體因為對某件客觀運行的事情不滿意,而掙扎不休,最終只會將自己推向不幸的深淵。

二、做事有分寸感的人,社會關係都比較良好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的外部表現形式由內部系統決定。通過前面項目中700餘人的研究,內部系統有分寸感的人,更注重搭建自己的社交關係。

我們都說,人生而孤獨,要學會適應和享受孤獨,這的確沒錯。但研究發現,長期的孤獨狀態會影響人的生命健康狀況。

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置於孤獨的狀態,在中年以後。他的大腦就會變得不靈活,生命的長短也會縮減。

佛洛伊德認為,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的能量幽閉在本我中,能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遞增膨脹,我們需要通過社交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釋放掉本我難以承受的那部分能量。

長期將自己置身於孤獨中,能量得不到更好的流通,就會向內侵蝕生命的能量。

三、有分寸感的人,有更強的責任心

研究發現,那些有分寸感的人,在承擔社會責任時更加積極主動,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活,個體的發展需要依賴社會,社會的前進也離不開個體,因此個體的社會性,是人在社會中生存所需要去遵守的基本通用性規則。

那些有分寸感的人,不會把自己隔離在小世界裡,他們樂施好善、助人為樂,大都走上了醫生、律師、政治家等社會認可性極高的職業之路。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通過了解學習別人的幸福之路,可以反思自己的人生。世界規則萬變不離其宗,時刻洞察人性,避免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其實,哈佛大學的這項研究結論和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中庸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無外乎都在提倡適可而止。

人過於軟弱,就很難體會到追逐慾望的樂趣,但過於追逐慾望,又有可能迷失在慾望中找不到出口,作繭自縛。做人張弛有度,不走極端,一切都將剛剛好。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多年的婚姻會走到盡頭?夫妻間最傷人的不是拳頭,而是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