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打架打上紐約時報,蘋果這次更新怎麼把Facebook惹毛了?

打架打上紐約時報,蘋果這次更新怎麼把Facebook惹毛了?

差友們,你們覺得科技公司巨頭如今互相最喜歡幹啥?

在我看來,毫無疑問的,就是。。。撕逼。

最近蘋果和 Facebook 就又打了起來。這個事兒還得從 iOS 最近的一次更新說起。

蘋果前幾天推送了 iOS 14.3 的更新,修了一堆有的沒的 bug ,總算是給用戶們一個完整穩定的 iOS 14 系統了。。。

不過,這次更新除了支持新硬體和新增照片功能外,蘋果還在 App Store 中引入了?「?隱私?」?信息。

更新後的 App Store 發生了一點小變化,每款應用都會詳細說明使用了客戶的哪些隱私數據,而且用戶在安裝應用時也可以主動選擇關閉個性化廣告推送。

這個小小的變化,引起了一些互聯網公司的強烈不滿,其中最不滿的 Facebook 直接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 diss 蘋果。

這份通告的大致意思是,根據德勤的數據顯示有 44%?的中小企業在新冠疫情期間增加了社交媒體個性化廣告的投放。

如果沒有這些個性化廣告投放,這些中小企業將會減少 60%?的銷售額。

蘋果的政策變化對我們這樣的大公司都有一定影響,那中小企業就更難了。

總結起來一句話,本來就不好過的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只能靠著個性化廣告帶來的業務量維持生計,蘋果的隱私新政一出擺明就是想弄死他們。

個性化廣告用國內的互聯網黑話說就是千人千面,利用大數據把不同的廣告推給不同的人群,實現精準投放,從而降低廣告成本。

舉個例子,在眾多個性化廣告推廣模式中,有一種推廣方式叫 CPM ,全稱是 Cost Per Mille ,是一種按照千次曝光進行計算收費的方式。

假定每一千個人看見推廣廣告是 1 塊錢,那麼五千個人看見推廣廣告就需要 5 塊錢。

剃鬚刀廠商來投 CPM 廣告,他肯定是希望經常刮鬍子的人看到自己的廣告。

個性化廣告可以較為精確的找出一千個刮鬍子的人,這樣他只需要花一塊錢,而最終產生的導購效果可能差不多。

這樣一來,商家們的性價比就打上去了,科技改變世界,誠不欺我~

但是如果沒有個性化加持,廣告商就無法準確判斷出目標人群,很有可能一個單身女性也收到男士剃鬚刀廣告。

那對於剃鬚刀廠商來說,想要有要想讓更多的目標人群看到這類廣告就得投放更多的廣告,原本 1 塊錢搞定的事情,變成了 5 塊錢。

不僅是 CPM 這一種方式,許多廣告推廣方式都受到了蘋果的影響。

總的來說,廣告效果沒變,但是預算增加了。

於是中小型企業賣貨的投放成本成倍上升,痛不欲生,疫情當下很可能挨不住。。。

於是 Facebook 就發聲了:蘋果你這麼搞是要讓小老闆們跳樓,你壞壞。

雖然本著這一層考慮「?為民請命?」沒啥太大問題,但 Facebook 其實自己也是利益相關方。

你想想,小扎自己的業務是啥?

不就社交媒體么!蘋果這麼一搞,他自家廣告生意影響很大啊。。。

對於廣告投放渠道來說,沒有個性化廣告的數據,無法得到有效的反饋數據,工作精度和效率也都降低了。

中小企業的個性化廣告還不是在 Facebook 平台投放較多,你蘋果這麼一攪合我 Facebook 還怎麼接廣告?

廚子也不是啥慫人,看到 Facebook 的廣告後立馬在推特上懟了回去。

廚子說:我們認為用戶應該對他們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有一個選擇權, Facebook 一樣可以像以前一樣追蹤客戶的數據,現在只是要經過用戶的同意而已。

言外之意:你要是光明磊落你怕啥?

讓我們再回頭看看這次 App Store 升級多出來的信息。

這個 App 隱私板塊相當於為應用添加了一份數據使用說明,列出了這款應用可能會使用你哪些數據信息,比如地理位置,流量和瀏覽記錄等等。

可是這麼多數據,用戶一時哪能分得清?不慌,蘋果也想到了這個問題。

蘋果把所有的隱私信息分為了三類。「?用於追蹤您的數據?」、「?關聯到您的數據?」與「?不會與您關聯的數據?」。

這樣用戶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這款應用可以用到自己的哪些數據,哪些數據會涉及到隱私,以及用這些數據做了些什麼。

蘋果要求開發者要告知用戶所使用的數據,說明數據的用途,並且重新規範了哪些數據可以拿哪些數據不能拿,別動不動就亂拿用戶的數據,拿去幹嘛誰也不知道。

這回好了,所有應用都需要開發者填寫隱私許可權說明,主動申報。

為了防止開發者們謊報軍情,蘋果成立了專門負責審核的團隊,防止出現申報許可權和實際許可權不符的情況。

差評君覺得蘋果這波操作對 iPhone 用戶是針不戳,而且只是公開了數據用途和使用許可權也並不影響個性化廣告。

如果僅此而已,這波對於 Facebook 來說,更新個 App Store 也就還頂得住。

但是隨著這次隱私更新,其中一個關鍵選項:IDFA 也變成了默認關閉的狀態,這對於個性化廣告來說就很傷了。

IDFA 全稱 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 ,翻譯過來叫廣告標識符,是蘋果創造的一個在 iOS 系統中的識別用戶的代碼,主要是用來代替 UDID 用的。

UDID 指的是設備的唯一設備識別符。說的簡單點, UDID 就像設備的身份證號碼一樣,唯一,且不重複。

iOS 6 之前,也就是 2012 年前,個性化廣告都靠 UDID 來優化數據,但是這樣有一個弊端,個人信息容易暴露。

你的用戶行為習慣和設備關聯,再通過設備找到你的個人信息,那你整個人就相當於一絲不掛的在網上衝浪。

時間越長你的用戶畫像越清晰。比如你叫張三,愛好打麻將,家住成都,家裡有貓等等。這些信息要是讓不懷好意的人知道那可太危險了。

蘋果一看這也不行啊,我弄個 IDFA 吧。於是用戶的信息被隱藏起來了,只知道有個人愛打麻將,家裡有貓,至於是誰?不知道。

IDFA 是一個虛擬識別符,只能搜集用戶的行為信息,但是不能對號入座。

這就意味著個性化廣告在不知道你是誰的前提下,仍然可以給你推薦個性化的廣告。

你可以看到你喜歡看的廣告,廣告主也能提高轉化率,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且 IDFA 可以手動更改或關閉,看膩了不用換設備就能取消個性化廣告。

原先的 IDFA 是默認開啟的,要想關閉也挺不好找,所以普通用戶輕易不會關閉 IDFA 。

但是這次蘋果的更新直接讓 IDFA 默認關閉了,想要開啟也挺不好找。。。

而且蘋果還要求應用在第一次打開時一定要向客戶說明:我可以給你推個性化廣告嗎?

其實你點不同意,看到的廣告數量也是一樣多,用戶體驗也是一樣糟糕的。。。

但是,你跑到我臉上來問願不願意推點相關廣告,我一看到「?廣告?」兩個字,這果斷就沒什麼好臉色,給它關了。

如此一來,廣告商原地裂開:沒有了個性化廣告,那廣告投放成本不就增加了。

所以小扎 diss 蘋果的點在這呢,你這麼整活也不能提升用戶體驗,為什麼還要關閉 IDFA ,給條活路行不行。

對啊。。。用戶體驗沒改變,還一個勁兒搞廠商,為啥呢???

因為這條路,蘋果可能要自己走。

其實蘋果也有自己的廣告平台, SKadnetwork 2.0?。

SKadnetwork 2.0?在保持用戶隱私的同時,為 App 做推廣,差不多就是 IDFA ?一般廣告平台。

這個平台可以通過 App ID 準確識別出用戶是通過哪個 App 被引導至 App Store 安裝了受推廣的 App ,既精準又利於統計。

當 IDFA 關閉後其他推廣渠道效果下降,蘋果的官方推廣渠道自然可能成為商家首選,於是這一波流量錢就從 Facebook 進了蘋果的口袋。。。

所以 Facebook 那一長串 diss 咱們再簡單翻譯一下,可以總結為四個字:這是搶劫!!!

不得不承認,蘋果這次更新的應用隱私協議確實是好事一件,但默認關閉 IDFA 這手操作,造成的結果確實如差評君前面提到的那樣:

用戶體驗沒提升,就是單純動其他廠商的蛋糕了。。。

有些關閉個性化廣告的設置,

會清楚講明白不會減少廣告數量▼

看似保護咱們,其實體驗上也沒啥提升,總結來說不算什麼高尚的動作,正常商業競爭罷了。

但是小扎又能怎麼辦呢?有本事 Facebook 別裝 iPhone 上呀。。。

總之,差評君覺得在蘋果這種趨勢下,安卓平台可能也會很快跟進,行業巨頭的圍牆會建的更高,一些中小企業更加難以生存。

圖片,參考來源:

推特

蘋果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差評 的精彩文章:

今日最佳:這可能就是栩栩如生吧……
在B站舞蹈區里15歲少女視頻下,網友們變成了出題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