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政策「轟炸」,2021年的智慧城市爭奪戰,打響了

政策「轟炸」,2021年的智慧城市爭奪戰,打響了

誰都沒有料到,2021年智慧城市建設會以這樣的方式來開場。

就在2021年開工首日,也就是1月4日:

上海市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明確了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總體要求;

深圳市發布《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3年)》;

蘇州市召開數字經濟和數字發展推進大會,並發布《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中國系統中標重慶市「智慧高新一期EPC總承包」項目,項目總金額約2.18億元;

1月5日: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組組長王善成表示,將鼓勵和支持沿江省市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

深圳市市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將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智能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工作的函》,將在湖南省、廣東省深圳市、江蘇省常州市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工作;

住建部、發改委、銀保監會等十部委也發布了《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推動城市管理服務向居住社區延伸;

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數字城市建設2020-2021年行動計劃項目公開招標中標公告發布;雲從科技中標,成交金額5.38億元;

……

開工兩日,相關政策的輪番發布、中標喜訊頻傳,智慧城市迎來開門紅的同時,無疑也打響了2021年的智慧城市爭奪戰。

上海、深圳爭做智慧城市「頭把交椅」

對於「智慧城市第一城」這個金字招牌,北上深杭早已虎視眈眈。

上海在最新發布的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上海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和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深圳則更為直接,2025年,要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

對這個目標,兩個城市相應做出了什麼樣的規劃呢?

首先我們來看上海發布的《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要堅持整體性轉變,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字化轉型;堅持全方位賦能,構建數據驅動的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堅持革命性重塑,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數字城市;同時,創新工作推進機制,科學有序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

雷鋒網看來,《意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詞就是「全面」。從此前的實踐來看,上海數字城市建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2011-2013年:上海首次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戰略,制定首個智慧城市三年行動計劃,鋪設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全國首個光網城市;

2014-2016年:出台智慧城市第二個行動計劃,單一功能信息系統規模建設,推進市民電子健康檔案等一批公共服務項目;

2017-至今:出台「3 3」智慧城市建設若干意見推動數據共享開放、應用融合創新。城市治理體系持續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智慧公安、城市管理網格化等一批跨部門跨層級系統平台建成。

此次提出的「全面」,則意味著上海要進入智慧城市建設的下一個階段,將城市全體的各個方面,即從經濟、生活、治理全方位、全領域的推進數字化,從局部重點領域到所有行業,從政府到企業和居民都要走向數字化。

因此,在技術層面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按照「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原則,打造「物聯、數聯、智聯」的城市數字底座。搭建「輕量化、集中化、共享化」的城市智能中樞,圍繞數據協同、技術協同、業務協同,匯聚政務服務、城市運行感知、市場與社會主體等多源異構數據,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介面規範、調用規則,實現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平台數據對接。

最值得關注的是,《意見》中提出:建立數據要素市場,健全數據要素生產、確權、流通、應用、收益分配機制,構建具有活力的數據運營服務生態,積極完善數字貿易要素流動機制,探索形成信息便利化體系,引導建立數據治理和安全保障體系,促進數據價值最大化發掘,進一步提升社會生產力和運行效率。

數據作為數據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其流通「順暢」與否,是城市生命體建設的關鍵,但往往會因為安全、數據收益分配不均、數據歸屬權等問題導致流通「堵塞」。上海在此方面進行完善,無疑將會解決相關的問題,這也是給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一個保障。

相較於上海發布的政策,深圳所發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內容則更為詳盡,共分為7章32條。

不同以往的是,深圳此次發布的《若干意見》突出了四個特點:

突出新基建,強化新型基礎設施作為總支撐;

突出依法治數,發揮數據要素核心驅動引擎;

突出開放用數,推動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

突出區域協同和國際合作,提升全球影響力。

2010年,深圳就開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其建設路徑與上海大致相同,因此,深圳市也在規劃建設一個全市泛在連接的統一門戶、標準統一的城市數字底座和集約高效的城市智能中樞,以此來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智能體。

而在1月4日,深圳市發布的《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3年)》中,深圳還篩選出了十二大細分領域給予重點扶持:高端軟體產業、人工智慧產業、區塊鏈產業、大數據產業、雲計算產業、信息安全產業、互聯網產業、工業互聯網產業、智慧城市產業、金融科技產業、電子商務產業、數字創意產業。

十二個細分領域齊頭並進,全面推送深圳市數字經濟的的發展。

政策「轟炸」下,為企業帶來哪些機遇?

相關政策的輪番「轟炸」,讓智慧城市建設在2021年初,迎來了「開門紅」。同時也為智慧城市玩家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此雷鋒網嘗試著進行分析一下。

從上海和深圳的規劃來看,最重要的是為城市搭建統一的數字底座,而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複雜的系統建設,對於建設廠商的要求不但需要大數據能力、AI能力、區塊鏈能力,而且應用構建能力以及連接能力等也將被需要。

顯然,城市統一數字底座搭建並非一家企業能夠完成,但阿里、騰訊、華為的綜合實力相比其他公司更具有優勢。

誠然,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人們似乎更喜歡用某種屬地文化做解讀。

比如深圳是華為、騰訊、以及中國平安(旗下有平安智慧城市)的大本營,此前,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一直都是由華為和平安智慧城市來為其提供服務。

而從深圳發布的《若干意見》來看,其提出了將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智能體,這與華為所提的智慧城市理念完全契合,或許在深圳,華為將承擔起建設城市數字底座的大任。

上海,則呈現了群雄爭霸的局面,阿里、華為、騰訊等均有涉獵。

在2018年8月16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和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剛剛會見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阿里巴巴 CEO 張勇之後,又在8月21日會見了騰訊公司董事長馬化騰。

在兩次會見中,上海市均拋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橄欖枝」。

雷鋒網認為,上海在城市統一數字化底座搭建上,或許會出現由政府牽頭,各大巨頭共同參與建設的局面,不會由一家企業獨攬重任。

這背後的判斷是,2020年的上海市的相關文件中一直都將城市大腦列在第一位,而此次文件中,卻不見蹤影。

但對於阿里這些巨頭來說,這並不是想要看到的。究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這兩座城市可以為其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另一方面,上海和深圳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其能夠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設工作中,無疑將對其品牌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再看住建部等其他相關政策。在《關於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工作的函》中,住建部明確表示將大力推薦智慧工地,智慧建築等相關技術的應用。並明確了實施步驟:

2021年1月—2021年3月為部署啟動階段。試點地區組織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具體工作目標、路徑、實施主體、進度和保障措施等。成立試點工作組,遴選試點項目並組織專家評審,確定試點項目。

2021年4月—2023年9月為組織實施階段(2021年4月—2023年9月)。試點項目採用綠色建造模式進行建設,試點地區組織實施全過程指導跟蹤評估,及時總結階段性經驗。

2021年4月—2023年9月為總結評估階段(2023年10月—2023年12月)。試點地區總結試點工作的成熟做法和先進經驗,建立完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編製完善相應的技術標準和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提出推進綠色建造政策建議。

在十個部門的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確了提出了推動城市管理服務向居住社區延伸,依託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建立群眾反映問題的受理處置機制。

此外還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台,提升物業智慧管理服務水平。採集房屋、設施設備、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等數據,共享城市管理數據。

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智慧城市建設正向著一體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並通過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帶動數字產業發展,這意味著,除了平台型企業之外,SaaS公司、AI演算法公司、大數據企業、GIS、BIM等企業都將佔有一席之地。

其中主打數字孿生概念的公司將被青睞,或將帶動資本投入進來。

除此之外,城市數據安全公司因為比較稀缺,可能政府背景的更容易被關注,這一類的公司將會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迎來更大的機會。

從智慧城市建設整體來看,單體智能的公司將會被巨頭集成,巨頭「總包-分包」的模式也將繼續進行下去。

隨著政府出於招商引資等事宜的考慮,政府與企業共同成立相關運營公司也將成為趨勢,同時將由政府統一制定智慧城市數字底座等相關標準,讓各方巨頭共同來打造城市數字化底座。

智慧城市建設迎來最好的時代

「上海已經在實踐中證明了智慧城市的價值,並且繼續推進智慧城市和城市的更全方位的融合,即城市數字化轉型。」

「深圳不愧是創新創業之城。」

……

這是業內人士在上海、深圳相繼發布規劃之後的發出的感嘆。

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作為新十年的起始之年,智慧城市的建設無疑給開了一個「好頭」。

從城市的建設來看,上海、深圳順應新的形勢、技術、政策不斷發展城市的發展規劃,證明了政府一直不斷在為智慧城市建設「掌舵」,找准新的「航向」,從實踐來看,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便民服務不斷落地、社會管理也在逐漸變得「輕盈」。並在數據要素治理、應用等方面先試先行。

同時,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不斷時間也在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個「燈塔」,為後來者指明方向。

在城市應用建設方面,政策在指引著技術朝著更加精細化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工地、建築、物業管理……政府都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指引,防止其「野蠻」發展。

「技術都是成熟的技術,智慧城市主要還是看政府的規劃。」

這是雷鋒網在調研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可見,開年的政策的輪番「轟炸」也正意味著智慧城市建設將在新的一年迎來更好的發展。

本文參考鏈接:

http://www.sz.gov.cn/gkmlpt/content/8/8394/post_8394420.html#2004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6138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47789904861878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08098280588355wfr=spiderfor=pc

http://www.cs.com.cn/sylm/jsbd/202101/t20210105_612734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32252079266000wfr=spiderfor=p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海康威視:安防市場集中趨勢依舊,Q3 匯兌損失明顯
第四屆ISICDM大會閉幕:77場專題報告,四大焦點話題,審視醫學AI的理工醫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