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超級古典音樂歌單,給你補充元氣,滿血復活!

超級古典音樂歌單,給你補充元氣,滿血復活!

什麼時候可以聽音樂呢?

早上起床的時候,

一首古典音樂可能會讓你元氣滿滿。

開車的時候,

堵車的時候,

可以治癒路怒症。

工作疲勞的時候。

與朋友們喝下午茶的時候。

睡前催眠的時候。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英語: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歡樂頌》(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莫扎特《雙鋼琴奏鳴曲》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是莫扎特創作於1781年的作品。莫扎特為了跟他的學生在家族音樂會上共同演奏而作,這部作品也是莫扎特唯一完成的雙鋼琴奏鳴曲作品,堪稱獨一無二,整首樂曲高貴、優雅、愉快,融合了多種創作風格,被廣大鋼琴樂迷所喜愛。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匈牙利狂想曲》是一組由弗蘭茲·李斯特所寫的19首鋼琴曲目,都是以當時匈牙利民歌音調為主題,並於1846-1853年、1882年以及1885年期間所編寫。其中第2、5、6、9、12及14首其後由奧地利音樂家法蘭茲·達普勒改編成交響樂演奏。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在這19首樂曲中最為著名,它的旋律要麼緩慢莊嚴,表現了匈牙利人民對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訴,要麼富有速度感,展現出匈牙利人豪放、樂觀、熱情的民族性格。

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西貝柳斯繼《第二交響曲》之後完成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集中表現出西貝柳斯創作的許多優秀特點:音樂的詩意內容深刻而多樣,充滿著誠摯內在的抒情性和生機勃勃的英勇精神,其中嚴峻陰暗的色彩同明朗的光輝相交替,靜觀悲壯的情緒為樂天歡躍的舞蹈所取代,整個作品貫串著不同形象的戲劇性發展——這部作品所擁有的這些偉大美質,使它得以躋身於貝多芬、門德爾松、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同類作品之列。

杜普蕾演奏《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這首《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充滿深秋凄涼景象的大提琴協奏曲,是艾爾加晚年的傳世之作,也充分反映出埃爾加晚年的心情寫照。

身為一位具有愛國主義熱忱的作曲家,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埃爾加的心靈世界頓時陰暗,不管精神或肉體狀況皆極為不佳,他甚至曾在當時誓言不再譜寫承平音樂。

1917年,他移居英格蘭南部鄉村,一方面可以預見戰爭即將結束,另一方面則是閑適幽雅的環境,讓埃爾加的創作思緒泉涌,於是在隔年完成了三首室內樂,並在1919年寫成了堪稱生平代表作的「大提琴協奏曲」,曲中可以聽見一名作曲家晚年的人生孤寂與感嘆。

在這首樂曲完成後的隔年,向來是埃爾加精神支柱的妻子不幸過世,愛爾加傷心之餘,自此一蹶不振,也不再有重要作品寫出。

門德爾松《D小調三重奏》

前面聽了三種代表性樂器的協奏曲,然後我們聽一首室內樂,一種古典音樂沙龍性質的體裁,代表作就是門德爾松的D小調三重奏。室內樂顧名思義就是在室內演奏的,編製畢竟精巧,通常是十人以內的,三重奏,弦樂四重奏是典型的形式,但他們的音樂品質卻是和大型作品一樣的,也可以寫得非常艱深複雜,往往作曲家們在寫大作品之前先把想法、樂思放在室內樂上實驗一番。

阿爾法腦波音樂《夢幻曲》

接下來是鋼琴小品,我選了一首音樂治療曲目中的首選《夢幻曲》。對促進睡眠,安撫焦慮據說比較有效。它也是阿爾法腦波音樂的首選曲目。什麼是阿爾法腦波音樂?我們人在心情愉快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出阿爾法腦波,而阿爾法腦波音樂也可以釋放類似的阿爾法腦波,令你的大腦產生同化,於是你因此變得心情愉快。大家可以試試。

歌劇詠嘆調

然後聽兩首歌劇詠嘆調,來自《拉美莫爾的露琪亞》和《波希米亞人》。

《拉美莫爾的露琪亞》改編自19世紀蘇格蘭作家沃爾特·司各特的小說,世代為仇的家族中相愛的戀人,被社會的壓力以及來自家族的壓力所捕殺,就像是獵人眼中的獵物一樣,無處可逃。

多尼采蒂(Donizetti)受司各特小說啟發創作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亦是如此。所以這部作品,既有蘇格蘭作家(即司各特)的悲劇浪漫主義, 又有義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富於表現力的狂熱。

《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又譯成《藝術家的生涯》)由普契尼作曲,朱賽培·賈克撒和魯伊吉·佚里卡根據法國劇作家亨利·穆戈的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涯》(Scènes de la viee Bohème)改編成腳本,從而完成的四幕歌劇。全劇約100分鐘,1896年2月1日,由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執棒,在義大利都靈皇家歌劇院首演。

這是普契尼對青春愛情和自由生活的讚歌,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控訴。它講述纖弱的女裁縫咪咪和浪漫詩人魯道夫之間的凄美愛情故事。

肖邦《雨滴前奏曲》

《雨滴》(降D大調前奏曲)是浪漫主義鋼琴前奏曲的創始人肖邦所創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對整個浪漫主義音樂中產生重要的影響。肖邦的前奏曲雖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鮮明、含意深刻。每一首前奏曲都被後人添上標題。雖然這些標題有牽強附會的一面,但從作品的音樂形象來看,也有幾分道理。《雨滴》是一首流行甚廣的前奏曲,它始終反覆著一個單音,並伴隨著單調的節奏,的確有雨水滴答之感。

宗教音樂《禱告曲》

《Miserere Mei Deus》(求主垂憐/天主憐憫我 )是義大利作曲家 Gregorio Allegri於1630年代為《舊約》「聖詠集」第51首(懺悔聖詠)所譜的合唱曲,曾被教宗烏爾班八世視為稀世珍寶,甚至敕令封樂譜為絕密文件,只可在耶穌受難日在西斯廷小堂內詠唱。直到1770年,年僅14歲的莫札特將樂譜帶出梵蒂岡,從此傳遍世界。

《求主垂憐》樂曲全用人聲,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由一遠一近兩個合唱隊演唱,分五個聲部,加上四位獨唱,一共九聲部。這九個聲部此起彼伏,交織錯落,在寬闊深厚的背景上,又有飄逸的高音毫不費力地漸升漸高,一直升到一個極高的C音,就好像一片亮光,由平靜的海面直升到雲端。

莫扎特《落淚之日》

莫扎特的音樂是那麼地親切,那麼地平易近人,可是它裡頭有無限的想像和詩意。然而,莫扎特1791年卻因貧困和疾病交加在維也納逝世,享年只有35歲。《落淚之日》成了音樂家最後的絕唱。

可惜的是,莫扎特沒有完成這整部《安魂曲》,音樂家在第八小節《落淚之日》里,永遠鬆開了手中的羽毛筆管。這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劇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漸強的音量表現永恆安息到來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這段音樂中莫扎特永遠停下了他的筆,可以說,這是他為自己而寫的《安魂曲》。

莫扎特帶給世人無盡美好和希望,他以他的博愛之心,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絢爛的音樂遺產。絕筆《落淚之日》是莫扎特少有的如此哀傷的曲調。他似乎在用這支旋律祭奠自己短短35年的生命,也成為1791年整個世界彼時的注釋。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哥德堡」其實是一個人名,並不是哪個城堡噢!此人是巴赫的學生,在他14歲時,當時駐德的俄國大使凱薩林克伯爵因工作壓力常常無法入睡,便請了哥德堡這個小樂師睡前為他彈奏些曲子助眠。作為老師的巴赫聽說了這件事,便寫了這首舉世聞名的《哥德堡變奏曲》來幫助他,哥德堡為伯爵彈奏此曲後,果然治好了伯爵的失眠。伯爵非常高興,據說還把一個嵌滿法式珠寶的金杯作為禮物送給了巴赫。

這個故事的來歷最初由巴赫的第一位傳記作者約翰·尼古拉斯·福克爾(Johann Nicolaus Forkel)提出,然而現今的音樂學者們對此仍有質疑,因為此曲在出版時未提及任何受獻者,在巴赫去世後也沒有在他的遺物中發現這個價值連城的金杯,所以至今沒有辦法準確判斷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不過這並不妨礙《哥德堡變奏曲》後來成為一部曠世之作,當然優美沉穩的音樂也的確適合睡前聆聽,讓心沉靜下來。

孤獨的時候,音樂似乎都聽得懂你的心事,彷彿是個和你說話的朋友,在你耳旁娓娓道來;畢業的時候,音樂有使時間凝固的力量,彷彿指針就停滯在鳳凰花開的那一段時光;音樂能讓我們在逆境中堅韌,可以讓人發泄所有的情感,也可以讓人勇往直前。

來源:田藝苗的田

版權聲明:

文中文字和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如果你還想聽哪位歌手的音樂,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讓我們不斷帶來更優質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音新生活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