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詆毀袁隆平的人,還在幻想靠外國糧食餵飽14億中國人

詆毀袁隆平的人,還在幻想靠外國糧食餵飽14億中國人

有些東西,中國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

正解局原創

袁隆平逝世,舉國哀痛。

網上卻有人故意詆毀袁隆平,甚至否定袁隆平及雜交水稻的貢獻。

有的是無腦噴,有的則是煞有其事地分析論證。

這些言論很有迷惑性,必須澄清,以正視聽。

有一種言論認為,雜交水稻沒那麼重要,自己這輩子甚至沒吃過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的重要性在於,即使你不吃雜交水稻,它對你也很重要。

這種重要性,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糧食太重要了。

水果產量少了,價格上漲,老百姓少吃一點,也沒太大的關係。

水果的消費量少了,價格也會降一降,最終達成新的平衡。

糧食是剛需,每個人都不可或缺。

糧食少一點,價格上漲,老百姓少吃一點,頂多挨餓。

糧食再少一點,價格還上漲,後果就不是單純的挨餓,而是要死人了。

糧食減產造成的另一個後果,是恐慌性囤積,最終導致貧困者缺糧,帶來更大的飢餓。

中國有14億人口,哪怕1%的人挨餓,後果都是很可怕的。

1942年到1943年之間,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死於飢餓。

1942年大饑荒 來源:電影藏密

距今也不過幾十年而已。

雜交水稻口感不好,有的人不愛吃。

但雜交水稻畢竟是糧食,關鍵時刻能充饑,更能救人。

2020年,雜交水稻雙季測產突破畝產3000斤,再一次刷新紀錄。

直至今日,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1333萬公頃,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1%,產量約佔水稻總產量的58%。

所以說,雜交水稻是定海神針,也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底牌。

有了這張底牌,中國才有底氣優化農作物種植。

同一塊土地,能種出比以前多得多的水稻。那麼,種出同樣多的水稻,就不需要原來那麼多土地。

多餘的土地,就可以用來種植其他農作物。

大家都知道,黑龍江是我國第一大糧倉。

但很多人不知道,黑龍江種植最多的不是水稻,而是玉米。

以2019年為例,黑龍江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分別為3940萬噸、2664萬噸、781萬噸。

2019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佔比 來源:智研諮詢

黑龍江種植的玉米,主要用來餵豬,少量做玉米胚芽油、玉米澱粉。這樣,咱們中國人才能吃上豬肉。

如果沒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中國水稻可能產量不足。

黑龍江的土地,就得拿來種水稻,而不是玉米。

人都吃不飽,哪來多餘的飼料餵豬?

從主糧到經濟作物,再到肉類、副食品,這是一條條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雜交水稻,便是這條產業鏈的起點鏈。

起點鏈斷了,後面的鏈條將大受影響。

有了這張底牌,中國才有底氣開展國際糧食貿易。

2021年,中國進口大米290萬噸,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

中國為什麼要進口大米?

一是調節國際貿易需要,二是國際米價便宜。

國際國內大米價格對比

花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多的糧食,何樂而不為?

不過,中國敢於花錢進口大米,原因恰恰在於,大米自給率高。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自己的糧食自給率不足,大量進口糧食,有可能受制於人。

2005年,國際糧食出現缺口,糧價大漲。

國際四大糧食乘機哄抬中國糧價,關鍵時刻,中儲糧拋出儲備糧。

國外資本合力高價回購,中儲糧繼續拋售,資本再次回購。

幾個回合下來,國際資本發現中儲糧深不見底,這才敗下陣來。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關於袁隆平及雜交水稻的貢獻,微博網友Ent_evo提供了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環保。

微博網友Ent_evo的觀點

這位網友的邏輯,與我上文邏輯是一致的。

雜交水稻提高了產量,也減少了對農田面積的需求,間接保護了生態環境。

詳細的邏輯是這樣的:

首先,農業本身是最大的不環保。

小時候,咱們都背過一首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站在大自然的角度看,水稻、小麥是農作物,更是植物,都要經歷生長—成熟—死亡的過程,最終回歸大地。

這是大自然的「內循環」。

然而,人類出現後,打破了這種「內循環」,利用農田,源源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

其次,人口膨脹亟需大量農田。

人越多,就需要更多的農田,以獲得足夠的糧食。

所以才有了圍湖造田、毀林開荒,這對大自然其實是一種傷害。

傳統的農業,需要休耕才能延續。

現代農業為了增產增收,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這對自然生態又是一種傷害。

最後,雜交水稻減少了農田的需求量。

雜交水稻提高了產量,也減少了對農田的需求。

一方面,中國不需要將每一寸土地都變成農田。

大量的森林、草原、湖泊得以維持原貌,這當然是一種環保。

另一方面,中國有底氣將部分耕地恢復原來的面貌。

自1999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中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08億畝,其中退耕地還林還草1.9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63億畝、封山育林0.46億畝。

沒有雜交水稻保障糧食產量,退耕還林簡直是一種奢望。

部分地區在退耕還林,部分地區的城市邊界卻在急速擴張。

長三角、珠三角,曾經是中國的魚米之鄉,現在卻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城市化率最高的區域。

這背後,當然也是雜交水稻釋放空餘土地的功勞。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糧食供給,完全可以靠市場經濟(國際貿易)解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沒那麼重要。

典型的就是前央視及前《新京報》記者王志安的觀點。

王志安的觀點

王志安最低級的錯誤在於,搞錯了基本事實。

其一,他說的日本人愛吃的蕎麥,70%從中國進口。

但是,蕎麥不是日本人的主食,大米才是。

日本大米的自給率,已經接近100%。

日本食物自給率

日本不僅保障大米100%自給,還一直想方設法提高整體糧食的自給率。

2011年8月11日,日本農林水產省發表了2010年度(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9%。

當年,日本制定的目標是,2020年度糧食自給率提升至50%。

新聞報道

看來,王志安所謂的「靠市場機制而非自給自足,解決糧食問題」的觀點,連日本政府都不大讚同。

其二,日本農業,恰恰是最不講市場經濟的。

為了保護本國農民利益,日本採取了反市場經濟的方式。具體可以看正解局《政府忌憚三分,比黑社會還厲害:日本農協為什麼牛?》這篇文章。

所以說,王志安的觀點,事實錯誤,邏輯混亂。

其實,國際貿易解決糧食問題,這種觀點並不新鮮。正解局在《豬肉保衛戰與中國糧食安全》一文,就進行過詳細的批判。

自己沒有,就拿錢買。理論上行得通,現實卻很殘酷。

因為中興、華為事件,早已警醒中國人,有些東西,中國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

有人會說,晶元特殊,不能一概而論。

那就看豬肉。

前兩年中國豬肉緊缺,價格暴漲,中國大力進口,也沒有緩解。

這是因為,中國人口太多,海外供給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這些鐵一般的事實,過去不過兩三年,王志安之流不可能忘記;這些道理,淺顯易懂,王志安之流不可能不明白。

此時,還發表類似的言論。

不是蠢,是真的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解局 的精彩文章:

沒有海外觀眾,損失1000億元:日本為什麼還要辦奧運會?
日本福島100多萬噸核污水,還是要排到大海?可能改變人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