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圖像超市 Le supermarchédes images

圖像超市 Le supermarchédes images

第一屆「藝集」中國國際高校色彩設計大賽申報指南

展覽時間

2021.05.29 - 2021.08.01

展覽機構

紅磚美術館

展覽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崔各庄鄉何各庄

「圖像超市」的主題來源於彼得·桑迪2017年的著作《可見物超市:圖像的普遍經濟》,桑迪在書中提出「圖像經濟」的概念,試圖探索一種新的理解圖像的方法——面對圖像的生產過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應該就這些圖像的經濟重要性及其存儲、流通速度、構成材料和價值波動提出問題——「圖像如何表現我們日常無法想到的經濟過程,又如何從經濟角度來思考圖像;簡而言之,圖像如何成為一種新的資本形式?」

展覽對應「超市」的隱喻,從圖像的「庫存、原材料、勞作、價值、交換」五個角度出發,以敏銳的視角來審視圖像經濟的利益得失,呈現當下熱點話題:泛濫的圖片、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巨頭、個人信息保護、「微工作」和數字勞工、加密貨幣,這一切正建構著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塑造和改變著我們的當代生活。

庫存丨

《自你出生》 伊萬·羅斯 2019–2021年 裝置,圖片

我們每天所見的圖片到底有多少?累積下來的數量又是多少?藝術家伊萬·羅斯(Evan Roth)的作品或許能給我們一個模糊的概念。《自你出生》(Since you were born, 2019-2021)是他自第二個女兒出生後所訪問的所有網站累積的圖片,包括家庭照片、廣告橫幅、屏幕截圖、訪問網站等,創造出一幅既個人又普世的二十一世紀肖像。令人窒息如雪花般堆疊的圖片,充斥著觀眾的視覺空間,羅斯使我們看到當在線數據轉為技術創造時,我們所接觸到的超乎想像的大量圖像的具象化情景。

《萬得城》 安德烈斯·古斯基 2016年 彩色沖印、c亞克力裝裱

安德烈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 的《萬得城》(Mediamarkt,2016),這家德國跨國連鎖是歐洲頭號消費電子產品零售商,呈現了店內貨架上五顏六色的熨斗、咖啡機和吸塵器等琳琅滿目的商品。在藝術家選擇的仰視視角下,我們看到所有的貨架和陳列品都是連續的,在白色的架子上,彩色的物體非常突出,畫面中的細節達到飽和,商品的重複性和豐富性,以及精心的陳列,創造了一種眩暈感;這是一幅站在極遠處看到的景象,但卻有著完美的清晰度,每一件待售的商品都成了畫面中的一個標準化部件,像一個像素,提供了令人驚訝的商店景觀。

原材料丨

《定址能力》 傑夫·蓋斯 2011年 定製軟體,視頻

數字圖像的存儲形式和作為圖像的呈現形式是存在差異的。《定址能力》關注的是將像素組織成為一幅圖像的那個瞬間。對圖像的整體辨識,是在像素單位向各自的分配位置行進的過程中斷斷續續顯現的,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圖像描繪所需進行色彩的調整。作品反應了這些流動的物質性,以一種永不凝固、永不留檔的方式呈現了這一周而復始的進程。

《看得見的手》 薩繆爾·比安奇尼 2016年

在社會經濟學領域,「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來隱喻和諧地調節供求關係的市場規律。薩繆爾·比安奇尼《看得見的手》(Visible Hand,2016)取自一張股票經紀人的手的照片,與互聯網相連,完全由計算機ASCII碼組成,實時對應世界各地股票市場指數的變化。

手的隱與現取決於市場的交易,字元會根據世界各地股票市場指數的變化實時生成,發生波動,從而提醒我們,數字圖像越來越依賴支撐它們的資金、信息和能量的波動。這隻手沒有像亞當·斯密「無形之手」所假想那樣平衡金融市場,而是被金融市場操縱。

勞作丨

《你是人類嗎?》 阿姆·巴托爾 2017年 裝置,地雕和布面噴繪

在瀏覽互聯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突然遭到驗證碼的阻攔,這些小小的謎題是電腦在查驗與之互動的人是否為真正的人類。與此同時,這些要求我們辨識的人行橫道和其他交通標識,最終會用於訓練自動駕駛汽車和完美的識別演算法。驗證碼只會被使用一次,讀取後隨即消失;為了紀念這些不可見的勞作,阿姆·巴托爾的《你是人類嗎?》為它們製作了具象的記錄。

《個人效應》「IAMA幣計劃」 凱文·艾博施 2018年 裝置

「點贊」、「訂閱」的背後是什麼?我們習以為常的標籤從何而來?馬丁·勒·舍瓦利耶(Martin Le Chevallier)的影像作品《點擊工人》(Clickworkers,2017)展現了部分答案。通過錄音的形式,在空白單調的屏幕里,觀眾能夠體驗「點擊工人」的一天。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卻只能賺得很少的酬勞。

作品替這些日復一日參與影響信息傳播工作的工人發聲,揭露了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受到剝削的嚴酷的生存環境。

價值丨

《我是一個幣》 凱文·艾博施 2018年 裝置

早在20世紀60年代,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通過精心設計的行為表演來出售空間,在他的構想下,藏家可以用"一定重量的黃金"來購買非物質的空間, 並且只有在遵循一些 "儀式 "之後才完全擁有這些空間。藝術家要求購買者放棄交易的唯一痕迹(收據),而藝術家則必須放棄約定價值的一半。在曾經發生過的一次交易行為中,藏家燒掉了交易的唯一證據——收據,藝術家將得到的一半黃金扔進了塞納河。

由於沒有對私鑰進行妥善備份,時至今日已經有將近四百萬個比特幣無法挽回地丟失了。凱文·艾博施(Kevin Abosch)為他的「IAMA幣計劃」創造了1000萬枚IAMA幣,他將幾百枚不同地址的幣放在了以太坊區塊鏈上,然後將這些地址用墨水印在了大麻袋上,把口紮緊,看上去裡面塞滿了東西;其隱秘的存在使它們成為 「遺物或個人物品」。為「將身體與虛擬作品聯繫起來」,艾博施用自己的血液把IAMA幣通證合約地址印在100張紙上,從而讓通證實體化。

《免稅藝術》 黑特·史德耶爾 2015年 視頻

長期以來,藝術家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通過探索電子遊戲、維基解密文件、自由港的擴散和政治行動等不同主題,揭露了全球化、政治經濟、視覺文化和藝術生產狀況中的悖論。在《免稅藝術》(Dute Free Art, 2015) 中,藝術家鼓勵觀眾思考「自由港」的概念,這些新的免稅區儲存著成千上萬的,卻又幾乎不會被人看到的藝術品。

藝術家寫道,它們位於 "國家之間的主權疊加區域,管轄權要麼自願放棄,要麼被廢棄"。當人類的流動受到嚴格的限制時,藝術品作為一種投機性資產,卻可以順暢地進行流通。

交換丨

《被美國國安局監聽的海底線纜,北太平洋》 特雷弗·帕格倫 2016年 彩色沖印

互聯網的線路仍然沿用著1902年就投入使用的皇家通訊線路的路徑,不過安全性並不見得一定好於後者。線纜能實現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更多的數據,但它們並不只是信息高速公路,還是大規模監控的渠道。在這件作品中,特雷弗·帕格倫決定將自己的探尋延伸到不可見的掌權之地。受斯諾登泄密事件所揭露的細節引導,帕格倫學習了潛水,以便直接到發生監聽的地方去拍攝,於是有了《被美國國安局監聽的海底線纜,北太平洋》。

《二手閱讀》 威廉·肯特里奇 2013年 視頻

在威廉·肯特里奇《二手閱讀》中,覆蓋在《簡編牛津英語詞典》上的一系列素描跟隨南非作曲家尼奧·姆揚加的憂鬱樂曲和聲音活了起來,消失於翻頁間。在素描之間插入的隻言片語,或存在多種潛在含義,或看起來只是不可解開的謎語。手翻書的形式可能將影像累積,讓人應接不暇,然而實際的翻頁速度是克制而小心的,就像其配樂一樣,給敘述帶來一種詩意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茗 的精彩文章:

海報中的《國家寶藏》第三季:手繪遺珍 線描國寶
公眾對藝術的審美和對藝術品的消費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