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汽車行業2022年中期策略報告:景氣上行配置進行式

汽車行業2022年中期策略報告:景氣上行配置進行式

(報告出品方/作者:華創證券,張程航、夏涼)


1. 傳統汽車:600 億撐出底部區間

1.1. 需求景氣進入底部回升階段

汽車需求隨宏觀逐步進入景氣下行階段。在 4Q20 M1 增速見頂後,汽車行業增速也見頂 下滑,汽車需求的景氣隨經濟進入到周期下行階段。行業在 2Q21-3Q21 大幅去庫之後, 4Q21 開始出現渠道補庫,1Q22 補庫 31 萬輛,4M22 受疫情影響批發低於預期,去庫 11 萬輛,但疫情緩和後預計 2Q 將繼續補庫。具體反映在數據上,1Q22 批發 545 萬輛、同 比 9%、環比-16%,上險 471 萬輛、同比-9%、環比-14%;受疫情影響,4M22 批發 95 萬輛、同比-43%、環比-48%,上險 96 萬輛、同比-38%、環比-32%。

1.2. 後疫情、後晶元短缺時期的提振

我們估計缺芯導致需求積壓在 50-80 萬輛,占年需求 3-4%。為量化晶元對需求的壓制, 可以利用提車周期。大致地,正常情況下主力車企經銷商提車周期在 0.5-1.0 個月,其中 老車型有現貨、新車型有一定等車周期。而在當下,一般主力車企的部分老車型可能也 需要等 0.5-1.0 個月,有競爭力的新車型需要等 3 個月以上,平均提車周期可達到 1.0-1.5 個月甚至更長,大致比此前延長了 0.5 個月甚至更長。當前 0.5 個月的銷量大致在 80 萬 輛左右,如果後續晶元帶來供給回補,這些壓制的需求將陸續釋放帶來需求端的增量。 我們據此估計缺芯導致需求積壓在 50 萬-80 萬輛,佔一年需求總量約 3-4%。


估計 2-3 季度再相對補充 50 萬輛庫存。晶元帶來的供給問題使渠道庫存處於低位。從我 們測算數據看,1)渠道端,行業在 2Q21-3Q21 大幅去庫之後,4Q21 開始出現渠道補庫, 1Q22 補庫 31 萬輛,4M22 受疫情影響批發低於預期,去庫 11 萬輛,但疫情緩和後預計 2Q 將繼續補庫;12M20-4M22 去庫 68 萬輛,占對應上險總量(2825 萬輛)的 2.4%,較 季節性多去庫 54 萬輛。2)生產端,12M20-4M22 去庫 20 萬輛,占對應上險 0.7%。

購置稅減免是一項強力刺激政策,初步將全年乘用車上險增速上調 5PP,從 0%上調至 5%,批發增速上調 4PP,從約 7%上調至 11%: 1) 車價下降推動需求增加:按 5%購置稅減征,典型 10 萬-20 萬-30 萬元車的購置稅減 免額可達到 0.44 萬-0.88 萬-1.32 萬元; 2) 經濟、消費信心恢復推動銷量增加:汽車銷量是消費節奏,經濟活躍程度將影響消 費意願。

1.3. 刺激政策頻出,為需求景氣托底


5 月 31 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減征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通知》,對購置 日期在 2022 年 6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期間內且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 30 萬元的 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 政策覆蓋車型約佔行業總量 71-75%。政策將針對 2.0L 以下 30 萬元以內(不含增值稅, 含增值稅則約 34 萬元)車型:按 2021 年 6-12 月看,國內上險 953 萬輛;34 萬元以上的 車型以 ABB 等豪華車為主,我們大致計算得 180-200 萬輛水平/年(包含 2.0L 以上車型)。 據此,估計去年 6-12 月,燃油車 34 萬元、2.0L 以下車型上險可能在 850-900 萬輛(按 12 萬元均價計算,購置稅減免總額約 450 億-480 億元),占行業總量約 71%-75%。

預計全年上險同比 5%、批發同比 11%。其中我們預期燃油車 1838 萬輛/ 3%,電動車 500 萬輛/ 51%。總體上,我們還是應該注意政策對需求擴增的作用,以及相應經濟恢復 對汽車需求擴增的正面影響。 上險:各地疫情封控舉措逐步解除,加上隨之而來的政策推動,我們估計恢復速度可能 將快於我們此前預期,估計上險增速轉正在 6-7 月或能看到。按中性情景,我們預計 2Q22-4Q22 乘用車單季上險增速為-19%、 21%、 25%,2022 年合計 2102 萬輛、同比 5.0%、較 2019 年 3.0%。 批發:考慮 1)缺芯導致待釋放的需求在 50 萬-80 萬輛,佔一年需求總量約 3-4%,2) 由於 2021 年削量、2022 年增量,2022 年銷量增速有提振,3)估計渠道庫存再相對補充 50 萬輛(絕對值 40 萬輛),預計在 9 月前完成。我們預計 2Q22-4Q22 乘用車單季批發增 速為-12%、 30%、 15%,全年合計 2338 萬輛、同比 10.9%、較 2019 年 11.2%。

2. 新能源:產品力提升,勢能延續

2.1. 供需旺盛,產品層面競爭加劇

2021 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 331 萬輛/ 181%,1-4M22 累計批發 147 萬輛/ 119%。新能源 汽車仍然延續了銷量及滲透率雙升的趨勢,但 3 月下旬開始受行業漲價及疫情擾動,4 月銷量環比下滑、但同比仍有 50%增長。4 月乘聯會數據,新能源乘用車產量 29 萬輛/ 同比 53%、環比-33%,批發 28 萬輛/同比 50%、環比-39%。新能源乘用車前 4 月批發 累計 147 萬輛/ 119%、上險累計 126 萬輛/ 120%,累計滲透率達 23%(乘聯會批發口徑)。

供需兩端動力依舊強勁,二線新勢力及比亞迪混動產品走強明顯: 1)供給端: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從過去的「強刺激」(直接補貼)向「溫和引導」(雙積 分政策)切換,供給端車型的定義重心由滿足補貼需求向滿足消費者需求切換,進而實 現了產品力的大幅提升。 2)需求端:特斯拉 Model 3 國產成為國內新能源市場標誌性事件,以科技定義汽車向傳 統品牌發起挑戰,極大的提高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度、打消部分消費偏見問題。 橫向對比下,國內車企尤其是新勢力、優秀自主的車型也具備同級競爭力。

截至 1Q22,新能源在售車型數量達 235 款。4 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熱銷車型主要包括上 汽通用五菱宏光 MINI,比亞迪宋 DM、秦 Plus DM-i、漢 EV、元 Plus EV、唐 DM-i、秦 Plus EV,零跑 T03、奇瑞 QQ 冰淇淋等。特斯拉受上海疫情影響,4 月受影響較大。前 10 暢銷車型中比亞迪占 7 款。 新勢力與自主車企引領新能源浪潮,佔據絕對份額。截至 4M22,TOP10 車企中自主車 企份額合計 57%、新勢力(含特斯拉)15%,合資車企僅上汽大眾排名 15。自主車企中, 比亞迪保持第一且市佔約 26%,預計隨著 DMi 熱銷、海洋系列及高端品牌開啟後續純電 新品周期,比亞迪國內新能源車市佔率有望維持在 20%-30%;吉利推出高端智能電動品 牌極氪,同時幾何純電、雷神混動發力明顯,市佔率上升至 3.6%;廣汽埃安、長安市佔 率維持平穩;長城汽車由於產能調整市佔有所下滑。新勢力中,小鵬、哪吒、零跑市佔 上升,定位更高端的理想、蔚來有下滑,預計自主車企在新能源市場仍將延續強勢地位。 考慮特斯拉、上汽受疫情影響較大,實際 6-15 名車企的產品、市佔競爭逐步加劇。


2.2. 預計 22 年新能源 500 萬輛/ 50%

新車數量:從車企 2Q22-4Q22 的新車規劃看,仍有超過 30 款重點新能源車型。其 中,10 萬以內/10-20 萬/20 萬以上分別有 2/10/19 款;BEV/PHEV 分別有 25/6 款。從 已知的新車角度,在售新能源車型數量將增長約 13%。 供給趨勢:新增車型中多數集中在 10-20 萬元和 20 萬元以上區間,此前預計 10-20 萬產品將提高平價電動車滲透率。但受上游鋰鹽價格上漲、燃油車購置稅減征政策 影響,該區間電動車競爭壓力加劇,滲透率提升放緩。相對看好 10 萬元以內及 20 萬元以上市場的持續提升。

我們預計 22 年 10-20 萬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 199 萬輛/ 95%、滲透率達 19%:

1)BEV - 115 萬輛/ 60%、滲透率 11%/ 3.3PP:產品側,小鵬 P5、長安汽車 C385、零 跑 C01 逐步投放進市場,消費者在純電產品上的選擇面拓寬。由於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新能源車企 2022 年紛紛上調了在售車型價格以及新車定價,部分 10-20 萬元價格帶產品 上移至 20-30 萬元,例如比亞迪海豹。

2)PHEV - 84 萬輛/ 190%、滲透率 8%/ 4.9PP:混動技術路線作為中期替代方案預計 在 2022 年迎來較快成長。以比亞迪 DM-i 為首,長城檸檬 DHT、吉利雷神混動、長安藍 鯨 DHT、奇瑞鯤鵬 DHT 等車企新一代混動平台均在今年推出較多 HEV、PHEV 產品。 綜合油耗從燃油車的 8L/100km 降低至 5L/100km 以內,部分車型在考慮補貼及購置稅優 惠的前提下,初步實現「油電購置平價、使用更省」的概念。在 10-20 萬元價格區間,混動相較純電產品對首次購車人群更具吸引力。此外,2022 年油價大幅上漲,也刺激了 燃油車消費者向混動、電動產品選擇上的加速傾斜。

混動產品短期具備比較優勢,首購人群更青睞。由於上游鋰鹽價格上漲、新能源汽車補 貼退坡等因素影響,新能源車企的純電產品成本壓力顯著。而對於消費者而言,純電產 品的續航焦慮與充電焦慮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再結合油耗經濟價值,未來幾年HEV、 PHEV可能會是未來首購人群主要選擇的車型產品,10-20萬元產品的滲透提升潛力巨大。(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 投資思路

3.1. 板塊的否極泰來

上半年汽車行業盈利擾動主要源於產銷下滑和原材料漲價。3-4 月起國內疫情封控導致行 業產銷明顯下滑進而帶來利潤額和盈利能力的雙重下滑,1-4 月汽車銷量增速為 1%、 19%、-12%和-48%,統計局行業利潤總額增速為 1-2 月-11%、3 月-16%、4 月-93%,按 「毛利率-期間費用率」指標,1-2 月為 8.7%、3 月為 8.2%、4 月為 2.4%、同比-6.2PP、 環比-5.8PP。同時 1Q22 原材料價格仍維持高位(2Q22 漲幅趨緩),從零部件到整車仍面 臨高成本對利潤端的壓力,但零部件層面已逐漸開始向下游傳導,而整車層面由於產品 結構上移、終端折扣回收,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部分負面影響。


原材料:4 月以來漲幅趨緩,有望緩解 2-3Q 成本壓力。從 3Q20 至 2Q22,主要原材料價 格漲幅大致為碳酸鋰 1056%>鋁 42%>銅、銠 41%>聚氯乙烯 25%>冷軋板(鋼) 24%> 橡膠 17%>鈀-5%(按季度均價),其中碳酸鋰、聚氯乙烯每個季度價格均有上漲。2Q22 以來大宗價格漲幅趨緩甚至開始降價,有望利好板塊 2-3Q 業績。截至 6 月 2 日,各原材 料價格最新漲幅大致為冷軋板(鋼)-1.3%>銅-1.5%>橡膠-3.2%>鈀-6.3%>碳酸鋰-7.8%>鋁-9.2%>聚氯乙烯-9.9%>銠-13.5%(最新報價相較於3 月底)。

終端折扣:3 月末折扣開始鬆動,預計折扣率將持續上升至 9 月。由於行業庫存較正常 庫存差縮減,疫情影響需求進度以及車企經銷商的任務達成,3 月末部分地區的經銷商 反饋折扣有所放鬆、4 月開始折扣數據開始放大,我們估計折扣率的放大將持續到 9 月, 屬於正常現象,4Q 折扣看屆時銷量情況。考慮政策,折扣率增幅將小於無政策情形,有 利於車企、經銷商盈利能力提升。根據我們跟蹤的折扣數據,1M22 至 5M22 期間折扣率 中位數從 2.4%上升到了 2.7%。


展望:估計 3Q22 板塊財務數據拐點將顯現。由於行業 1-2Q22 受到疫情、原材料漲價擾 動,我們估計上半年為板塊財務數據低點;5 月國常會提出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 600 億元,政策有望加速下半年消費恢復,預計板塊業績有望在 3Q22 起回升。具體: 不考慮刺激政策,按 A 股乘用車 零部件合計,2Q22-4Q22 行業凈利增速預計為-45%、 45%、 246%,2022 全年 18% 1) 乘用車:估計 2Q22 -4Q22 板塊凈利增速為-43%、 36%、 143%,2022 年全年凈利 增速估計為 22%。 2) 零部件:估計 2Q22-4Q22 板塊凈利增速為-46%、 54%、 430%,2022 年全年凈利 增速估計為 15%。 考慮刺激政策,按 A股乘用車 零部件合計,2Q22-4Q22 行業凈利增速預計為-45%、 45%、 303%。2022 全年 24%。 1) 乘用車:估計 2Q22 -4Q22 板塊凈利增速為-43%、 36%、 177%,2022 年全年凈利 增速估計為 27%。 2) 零部件:估計 2Q22 -4Q22 板塊凈利增速為-46%、 54%、 529%。2022 年全年凈利 增速估計為 22%。

3.2. 自主份額持續提升

優秀自主車企的不斷蛻變。周期下行的時候,市場看到了汽車銷售量的壓力、價的壓力, 以及中低端需求快速回落帶給自主車企的業績壓力(2019 年自主凈利份額快速萎縮,日 系和賓士寶馬持續擴張,幅度甚於銷量),但不容易注意到優秀自主車企在行業逆境中依 然保持份額,積蓄力量,實現產品結構的突破: 1) 雖然中後部自主份額在下降,但長城、長安、吉利這三家體量最大的頭部自主車企 依舊保持甚至提升份額; 2) 自主品牌在 10 萬-15 萬元、15 萬-20 萬元價格區間份額都有所放大; 3) 長城、長安、吉利 ASP 基本都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 這些變化一直都在發生,自 2H20 以來,智能電動領域自主的突飛猛進與合資的跌跌撞 撞形成鮮明對比,自主車企的差異化產品、混動產品也相繼火爆面市,市場得以看到優 秀自主車企再一次迸發活力,顯現經營彈性,展現成長潛力,市場評價也因此顯著上升。


驅動因素 1:中國製造更具備工業品的性價比優勢。乘用車層層向上堆積的是消費品的 品牌溢價,伴隨經濟增長、汽車普及,20 萬元以下的大眾車型將進一步回歸性價比的競 爭,目前 10 萬元級車型(首購為主)無論轎車還是 SUV 的競爭已經基本白熱化,車型 性價比達到一個較高水平,二線合資和二線自主基本被洗出,下一個競爭主戰場將上移 到 15 萬元級(首購為主、換購為輔),品牌溢價(如有)將被壓縮,二線合資/5-20 名車 企進一步洗牌,中國製造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驅動因素 2:自主車企產品定義更緊扣時代變化,合資車企掉隊。這一方面是電動智能 化,在特斯拉、新勢力身上集中體現,另一方面則是產品越發細分精益,這在長城硬派 越野和女性用戶定位的歐拉上明顯體現。但合資車企中,日系 美系電動化轉型速度慢, 幾乎所有合資車企在汽車泛智能化、細分產品創新化都較慢。從特斯拉、從蔚來,我們 可以明顯看到至少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的要求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偏向消費電子,越來越 需要產品有用戶思維,當很多車型的機械素質能佔到相似起跑線之後,靚麗的外觀內飾、 科技的座艙、智能的交互,反而成為消費者選擇關鍵。背靠華為、阿里、騰訊等中國科 技供應鏈,中國車企無論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更超前的產品定義覺醒,可能帶來一場翻 身仗,乃至延續軟體定義車輛的思路,整車的商業模式可能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預計到 2025 年國內一線自主、新勢力份額合計有望較 2020 年增 10 個百分點。展望未來 5 年市場競爭趨勢,我們預計 1)豪華、2)一線自主、3)特斯拉蔚來以及後續優秀新勢 力車企、4)豐田四大類車企份額有望較 2020 年繼續增長,而其它合資及自主車企份額 可能進一步下滑,預計屆時一線自主份額達到 20%、新勢力達到 7%,分別較 2020 年增 4PP 和 6PP,成為最主要的份額增長系別。

展望未來,要看到自主車企軟硬體利潤雙雙向上。

路徑 1:份額提升,終局預期自主利潤有望增 2.2 倍 。2020 年 15 萬元以下價格區間份 額佔據主導,伴隨經濟發展,汽車售價中樞有望上移,終局預測 15 萬元以上價格區間將 佔據約 60%市場份額。自主品牌在傳統產品定義、動力及智軟等方面逐漸建立起性價比 優勢,我們預測其在 10 萬元以下、10-15 萬元、15-20 萬元價格區間份額未來將達到 75%、 70%、60%。20 萬元以上中高端車型主打智能、電動、運營,終局預測 20-30 萬元、30 萬元以上自主份額達 50%、30%。另外,部分自主車企已加速開拓海外市場,龐大市場 空間將為自主品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長期看,自主品牌憑藉國內外份額提升有望獲得 0.4 倍銷量、1.6 倍營收以及 2.2 倍利潤的增量空間。


路徑 2:新商業模式演化,全生命周期智軟、營運服務有望帶動利潤翻番。目前自主整 車商業模式主要為一次性硬體買賣,單車利潤約 0.5-1.0 萬元;未來隨著智軟、運營服務 為客戶接受,假設軟體平均月付費 100 元,8 年全生命周期獎獲近 1 倍的增量利潤空間。

此外,自主車企在全球市場的開拓情況預計也將在 2023-2025 年逐步明晰。對車企而言, 實現全球化生產銷售,既可以攤薄研發成本、又可以進一步提升經營規模進而資本壁壘, 大眾歐洲本土以外市場占其 6 成、豐田日本本土以外市場占其 8 成。理論上海外市場提 供的空間能達到中國市場的 1.5-2.0 倍(東南亞、北美、歐洲相當於中國市場的三成、八 成、六成,非洲市場體量尚小),市佔率按 10%-20%來估,則對優秀車企而言能實現翻 倍的銷量。能在中國競爭成功的產品,在海外也會有相似的巨大優勢。我們估計伴隨產 能建設、產品導入、智能電動化產品定義變化的節奏,2023-2025 年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 的開拓情況會更加明晰。

整車估值也有望在軟硬體現金流雙重提振下進一步大幅提升。中性看,硬體方面,我們 假設某優秀自主品牌 2025、2030、2035 年銷量分別為 300、500、600 萬輛,長遠考慮硬 件價值下降一半(硬體價值下行的過程將由軟體價值上行驅動),至 2035 年單車硬體盈 利 0.5 萬元,給予硬體 20 倍 PE,則得硬體估值分別 6000、7000、6000 億元。軟體方面, 假設汽車全生命周期為 8 年,軟體平均月付費 100 元,則 2025、2030、2035 年軟體年收 入分別為 224、294、487 億元,給予軟體 25 倍 PS,則軟體估值分別 5610、7350、12180 億元。預測期三年軟硬體合計估值 1.16 萬億、1.44 萬億、1.82 萬億元。

3.3. 零部件的全球征程

整車、零部件公司短期利潤狀態受到四類變數影響:1)可變成本:受原材料價格、產品 結構影響;2)固定成本:受規模效益、成本控制影響;3)銷售單價:漲價機制受對下 游議價能力(競爭格局)影響;4)銷量:受需求、產能影響,近期主要疫情影響。


原材料漲價對汽車行業盈利影響有三層機制: 第一層,單線條的影響,即直接漲價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盈利。粗略測算,綜合原 材料每漲價 10%,一般影響零部件毛利率 3-6PP,20%凈利率零部件凈利被影響 15%、15%凈利率在 20%、10%凈利率在 40%、5%凈利率則在 90%以上。 第二層,上游傳導至零部件有時滯,有成本分攤。零部件廠商往往有原材料庫存,有與 上游材料供應商的大宗採購協議價,原材料漲價對零部件公司的影響本身會有一定的時 滯(估計 1-3 個月)與壓力分攤。 第三層,零部件傳導至整車有時滯,有成本分攤。零部件廠商往往與下遊客戶也有價格 調整機制,原材料漲價壓力一般也會在 1 個季度之後開始部分傳遞到下遊客戶(按上個 季度均價確定本季度新價格),比例視各自議價能力而定,0%-100%都有可能。 這種時滯與分攤會將漲價帶來的凈利影響削弱並向後移。不同公司受影響程度差異會非 常大。

3Q20-4Q21 原材料漲價 30%-60%帶來汽車零部件季度毛利率最大降幅為 5-6PP。按本輪 最大漲幅 30%-60%(2Q20-3Q21 單季度漲幅),不考慮行業其它負面因素,A 股零部件 季度毛利率整體法在 3Q20-4Q21 從 20.3%高點跌 4.8PP 至 15.5%,中值法則從 24.5%跌 6.5PP 至 18.0%,凈利率降幅分別為 5.6PP、3.3PP,但需要注意 4Q21 數據異常低。 2021 年度汽車零部件毛利率降幅為 2-3PP,對應原材料價格漲 20%-40%。按 2021 年度 原材料漲幅 20%至 40%(4Q20-3Q21 四個季度的均價同比),零部件毛利率整體法在 2020 年-2021 年度從 19.3%跌 1.7PP 至 17.6%,中值法則從 23.6%跌 2.8PP 至 20.8%,凈利率降 幅分別為 1.0PP、0.3PP。


我們統計了近三年披露營業成本分項情況的公司數據,共 166 家零部件(後文稱為 樣本零部件),占 A 股汽車零部件公司總數 93%,營收 85%,凈利 108%(按 2021 年報數據),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 2020 年以來汽車零部件毛利率下降主要由原材料漲價帶來:2019-2021 年樣本 零部件整體法從 20.4%降 1.3PP 到 19.1%,中值法從 25.4%降 3.9PP 到 21.5%,如果 看季度毛利率,由於有其它因素擾動,波動和降幅則更大,但大致上,以 2019 年為 分界,汽車零部件的季度毛利率從 25%上下降到現在 20%不到,降幅大約 5-7PP。 其中由於 2020 和 2021 都有運費從銷售費用改列至營業成本的影響,導致毛利率下 降 2-3PP,在此之外,可以看到無論整體法還是中值法,原材料/營收佔比均有上升, 從 2019 到 2021 分別上升了 4.6PP、4.8PP,原材料/成本在整體法中也有相應上升、 中值法則大致持平,而折攤、生產薪酬佔比的變化則不大,體現了毛利率趨勢性的 下滑主要由原材料漲價帶來,且幅度較大。

2) 生產性折攤/營收佔比下降,對毛利率正貢獻:雖然近年汽車銷量表現一般,但 自主汽車零部件依然保持了過去 10 年的份額提升趨勢,營收整體增長,生產性折攤 佔比近兩年下降,2019-2021 年樣本零部件整體法從 5.2%降 0.4PP 到 4.8%,中值法 從 5.8%降 0.6PP 到 5.2%,變化不大且反而對毛利率是正貢獻。

3) 生產薪酬/營收佔比大致穩定,對毛利率影響不大:人工薪酬近年也在持續提升, 但從 2019-2021 年樣本零部件情況看,與營收的比例關係保持較好,整體法維持在 3.5%左右,中值法從 6.2%降 0.4PP 到 5.8%,對毛利率波動影響並不大。(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疊加我們對景氣周期的判斷,當前可能是汽車零部件三年時間尺度的底部。汽車零部件 以及整車毛利率皆受原材料漲價負面影響,且零部件毛利率的下降幾乎都是由材料價格 上漲而帶來(4-5PP)。反過來,無論零部件向下游轉移壓力,還是原材料價格回落,零 部件行業利潤率的恢復又有可觀彈性。


短期看,在產銷回補、調價政策、原材料降價的預期下,零部件板塊下半年的高增速確 定性較高。中長期看,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具備 2B 製造業所要求的核心優勢: 1) 性價比優勢:來自於綜合性的成本管控。 2) 更好的商務關係的建立與維護:具體表現在銷售開拓的主觀能動性、優質的配套服 務等方面; 3) 智能化電動化變革背景下願意以及有能力持續投入:一些歐美的零部件供應商,尤 其二級供應商沒有意願或能力再做資本開支。

在其中,我們尤其需要關注中國 2B 製造業的性價比優勢。從國內外汽車零部件上市公 司體量分布來看,中國 8 成左右公司年營收都在 50 億元以下,海外在 4 成左右。我們梳 理 100 億元以下零部件公司核心財務指標中位數(以此盡量避開體量較大的、跨品類的 綜合性汽車零部件集團)(國內細分領域小冠軍的海外對手一般體量能達到其 5 倍以上, 他們全球份額更高、產品種類更豐富),可以看到中國零部件公司的盈利能力更高:

BIT 利潤率中位海外穩定在 3%-5%,中國 7%-15%、高出 4-10PP,近兩年疫情、缺芯等 因素影響海內外零部件企業盈利水平,EBIT 利潤率較 2019 年下降 2-3PP。中國零部件高 盈利能力主要由產品組合定價、成本控制解釋:

1) 邊際毛利率更高:海外中位數在 21%-23%,中國 28%-34%、高出 6-12PP;體現中國 零部件公司更偏二級供應、單品零件小規模高毛利(逐步做到總成後毛利率會下降)、 成本控制能力更強,關於成本控制的來源可以從各家 A 股零部件上市公司的表述中 體現,這裡暫不展開,但從側面看,中國本土供應商定價往往低于海外/合資供應商 (否則海外車企有採用原始供應商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獲得更高毛利率, 成本是一個相對重要的解釋項。

2) SG&A 費用率相仿:國內外中位數都在 10%-11%,倒沒有很大差異,但中國≈日本 <美國,歐洲數據缺少較多不具可比性。

3) 中國人效仍偏低:人均產出海外公司中位數在 130 萬-150 萬元/年/人,中國 50 萬-70 萬元/年/人僅海外一半不到,這體現了中國零部件供應商產品偏中低端的行業特徵,以及規模效益偏低的影響(部分自動化改造無法進行)(但人均 EBIT 中國相對更 高)。但趨勢上,海外公司人均產出中位數在波動中有所下降,中國零部件企業人 效保持著增長態勢。


替代外資沒有停止,預計將不斷加速。在後疫情時代,車企對優質供應商的切換變得更 迫切,部分外資/海外供應商由於財務壓力開始掉隊。2021 年起,我們又開始看到一批零 部件公司進一步斬獲或量產新訂單,份額提升的成長通道又開始變得寬敞,短期疫情擾 動和原材料漲價,並不會影響優秀公司持續提升份額,過程的波動反而帶來更好配置機 會。 並且在智能電動變革過程中,國內零部件受益更突出。中國整車製造可能給全球整車制 造帶來新衝擊,消費電子造車可能給傳統造車帶來新衝擊,OEM 的競爭還是充滿了諸多 不確定性,但智能電動新方向上配套機會,卻是有實打實的受益:一方面,行業帶來增 量機會,如三電、熱管理、感測器等領域並且仍在不斷創新;另一方面,本輪智能電動 的競爭中國內車企處於領先,配套零部件企業則獲得了更早、更大的機會,尤其新勢力 與傳統車企配套體系、供應思路發生變化,給中國零部件供應商創造了更多的新進入、 新嘗試的機會。


4. 投資分析

展望 2022 下半年,汽車板塊正迎來景氣上行階段的配置機會。

1) 基本面逐步走向景氣上行

隨 M1 增速在去年底觸底,今年汽車需求增速有望觸底回升。疫情後市場需求雖然遇冷, 但本身逐漸恢復的需求、去年的交付延期、近期國家及地方政策,有望拉動需求更快回 到原恢復通道中。我們預計全年上險增速有望達到 5%、批發增速有達到 11%,3Q22 開 始增速有望達到高雙位數增長水平,推動板塊業績尤其零部件板塊達到季度增速 40%以 上甚至更高。相較於其它也跟隨宏觀經濟波動的行業,汽車基本面的增速及確定性更高, 在市場中有望脫穎而出。

2) 電動車將有望繼續旺銷

2022 年新增車型多數集中在 10-20 萬元和 20 萬元以上區間,預計 10-20 萬元區間將率先 由新勢力的平價車型(Model 2、P5)和新一代長續航混動(DM-i、GHS2.0、DHT)打 開,30 萬元以上 BEV 也將進一步放量,預計 2022 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 500 萬輛/ 55%。 短期燃油車刺激政策影響可能小於市場擔憂,因為需求總量可能受經濟恢復而擴增,且 電動車客戶與燃油車客戶仍有較大分類區隔。

3) 自主整車與零部件中長期成長邏輯堅韌

未來十年依然是中國製造以及智能電動變革的靚麗時刻。無論中國的整車還是零部件公 司,在經過學習積累之後,現在都開始充分體現中國製造的性價比優勢,帶來對合資外 資的持續替代,以及潛在的全球份額提升機會。此外,在智能電動變革大背景下,汽車 產品的定義、商業模式繼而整車估值、零部件配套關係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投資者們需 要在變化中看到中國企業逐步成為新定義的引領者,給 OEM 和上游零部件都帶來新的 切換、增量、提份額機會。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智庫 的精彩文章: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專題報告:電池殼行業盈利展望
化妝品行業深度報告:從量變到質變,共啟美妝產品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