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醫藥行業:從常態化核酸檢測看中國長期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建設

醫藥行業:從常態化核酸檢測看中國長期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建設

(報告出品方/作者:東方證券,劉恩陽)


一、全球傳染病流行呈增加趨勢,建立全面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迫在眉睫

新冠疫情持續兩年之久,再次引發民眾對傳染病的重視與關注。多位專家指出,從近年來全球傳 染病流行發展來看,從 2003 年非典,到 2019 年的新冠肺炎,再到近期不明原因肝炎、猴痘等, 全球新發流行傳染病呈增加趨勢。 雖然傳染病呈增加趨勢的具體原因尚未清晰,可能與全球環境和人類生活習慣的變化有關,但比 較明確的是,建立全面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是十分必要的。而我們認為,我國應對奧密克戎疫情 反彈採取的措施,恰恰能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國內堅持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政策,倡導按照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其他人群「願檢盡檢」 的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尤其是在省會城市和人口千萬級城市建立步行 15 分鐘核酸採樣圈,以便 「早發現」,提高疫情監控的靈敏性、切斷大範圍傳播的可能性,中國在傳染病的防控能力方面 有望快速提升,也有可能是全球首個建立起堅實、完善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國家。

1.1 傳染病流行呈全球增加趨勢,對健康和生活造成重要影響

傳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 病。目前已發現的傳染病種類繁多,且還會有一些新發的傳染病可能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重要影 響,比如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等。

近年來,全球新發流行傳染病呈增加趨勢,從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幾乎每年都有新發傳染病被 發現,病原微生物種類複雜,主要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螺旋體及寄生蟲等,其中 病毒性疾病是新發傳染病的主要類型。

其中,就以近期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舉例,新冠肺炎屬於冠狀病毒,全球冠狀病毒就曾發生過 3 次大突發,引起人類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可能因呼吸系統功能衰竭而死亡。2001 年 11 月 SARS 病毒在中國發生,導致全球 8096 人感染,774 人死亡,平均致死率高達 9.6%;2012 年開 始在中東、非洲和南亞多個國家的單峰駱駝中發現 MERS 病毒,傳播到全球 27 個國家,累計造 成 2566 例感染和 882 例死亡,致死率達 34.37%;2019 年 12 月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病毒性肺炎 病例確診,截至 2021 年 2 月 23 日已在全球 223 個國家累計感染人數超過 1.12 億,約 228 萬患 者死亡,且其高傳播性、高致病性的變異毒株流向,增加了疫情防控難度。

另外,人類歷史上曾分別在 1918 年、1957 年、1968 年和 2009 年暴發 4 次甲型流感病毒,累計 導致全球數百萬人口死亡,流感病毒通常來自禽類和家畜,傳染到人類時會引起多種疾病,從普 通感冒到突發性流感疾病,乃至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此外,蟲媒病毒也是主要新發再生 傳染病病原體類型,通過蚊蟲和蜱蟲傳播到人,如1978~2014年登革病毒在中國累計感染超過70 萬人,僅 2018 年中國就發生了 6568 例輸入性登革熱和 59183 例本土病例。

雖然傳染病呈增加趨勢的具體原因尚未清晰,可能與全球環境和人類生活習慣的變化有關,如跨 物種、跨境傳播往往是新發病毒性傳染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經研究發現,埃博拉病毒(EBoV)、 SARS-CoV 和 MERS-CoV 的天然宿主都是蝙蝠,蝙蝠通常在夜間活動、與日間活動的生物生態 位不同在自然界中很少相遇,且吸血蝙蝠只是少數,傳播給人類的幾率很小,但在果子狸、駱駝 中分別發現 SARS-CoV 和 MERS-CoV,自然界中果子狸和駱駝可能使用被蝙蝠糞便污染的水果 和草料,或者被蝙蝠叮咬而感染病毒,進而跟人類接觸感染。

整體來說,國內近 30 年來已有多次新發病毒性傳染病發生,從結果上來看,一旦發生並傳播往往 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給社會經濟帶來極大損失,所以,建立完善的傳染病防控體系已經成 為居民安全、國民經濟、乃至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1.2 傳染病防控難度加大,建立更加強大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迫在眉睫

控制傳染病的舉措主要有 3 個,分別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雖然從控 制原理上非常簡單,但當真正傳染病大流行時,實際控制的難度卻十分巨大。如此次新冠肺炎,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估計顯示,2020 年和 2021 年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數已接近 1500 萬,而與此 同時,各個國家新冠確診人數仍在增加,如近期美國感染新冠的人數呈不斷增加的趨勢。

國內也是如此,對待新冠肺炎,我國一直採取動態清零的政策,但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能力 的增加,2022 年 3 月份,北上廣深也分別出現了奧密克戎變異株疫情的反彈,由此可見,傳染病 的防控難度進一步加大。 公共防控傳染體系尤為重要,2016-2019 年,我國法定傳染病發病人數呈上升趨勢,2019 年我國 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數達到 1024 萬例,發病率為 733.6/10 萬。


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2020年全年法定傳染病發病人數包括新冠疫情確診人數為580.7萬例, 同比仍出現大幅下降。一方面是由於防疫政策減少人員聚集、同時加強環境消殺清潔;另一方面 是公眾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等各種衛生意識加強,對其他各類傳染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接觸傳 播傳染病的傳播途徑起到了很好的阻斷作用,在面對毒性更強、傳播力更廣的傳染病時,建立更 加強大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已經迫在眉睫。

2016-2020 年,國內發病率最高的五位傳染病分別是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瀉、 乙型肝炎和肺結核,這五種疾病發病人數佔總報告人數的 80%。


二、常態化核酸檢測意義深遠,中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有望進一步加強

此次應對新冠肺炎,國家加強對公共衛生防疫設施的體系建設,並總結國內先進城市應對突發公 共衛生事件的防疫經驗,完善並創新建設公共衛生防疫設施體系。 一方面,國家加強了對疾控中心、生物實驗室、醫學研究機構、大型醫院、應急醫院等的建設, 並在《「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中明確十四五期間醫療建設任務, 加強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等,從防疫、救治等各個方面全 面提升公共醫療衛生應急能力和救治能力。

另一方面,針對奧密克戎毒株高傳播性高致病率等特點,國內創新性地提出常態化疫情防控政策, 按照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其他人群「願檢盡檢」的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尤其在省會城市和人 口千萬級城市建立步行 15 分鐘核酸「採樣圈」,提高早發現能力和疫情監測預警的靈敏性。國內 創新性地提出從基層篩查開始,加強隱藏傳染源的篩出,讓基層防控發揮更大的力量,也適用於 我國人口眾多、大城市人口密集的特點,在本次抗疫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我們認為,常態化核酸檢測意義深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新冠肺炎可能仍未結束,奧密克戎可能並不是最後一個新冠變異毒株,這意味著我國防控體 系仍然需要高度戒備。 2、 在全球新發流行性傳染病增加的趨勢下,常態化核酸檢測點或可以針對未來更多傳染病。 3、 從更高的角度,未來的大國競爭也會圍繞生物科技展開,常態化核酸檢測或幫助我國建立完 善的傳染病防控體系,中國可能在傳染病安全方面,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2.1 新冠肺炎流行或仍未結束

從 2019 年新冠肺炎發生,我國對新冠肺炎一直保持動態清零的態度,但 2022 年以來,我國疫情 防控進入應對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株流行新階段,主要因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具有傳播更快、潛伏期 更短、隱匿性更強等特點,防疫措施更需加強。 面對如此情況,只能以快制快,及時有效切斷病毒傳播鏈,才能用最小的成本實現了最大的防控 效果。只有做到「應檢盡檢」,對感染者和密接者「應轉盡轉」,及時發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 徑,儘早控制疫情,一旦應檢盡檢和應轉盡轉稍有遺漏,就不得不通過多輪次大規模核酸檢測來 找出感染者。

雖然從結果上來看,目前全國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正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如一直備受 關注的上海地區,2022 年 5 月 29 日新增確診病例 6 例,出現大幅降低,並且 6 例本土確診病例 中,3 例是在閉環隔離管控中發現,1 例是在相關風險人群中發現,還有 2 例是由本土的無癥狀感 染者轉歸為確診病例,61 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均是在閉環隔離管控中發現,已基本上實現「社會 面清零」,並於 6 月 1 日起有序推進復工復產。

但這並不意味著疫情結束,因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隱匿性特點,早期無癥狀、採樣稍有不慎可能 漏檢等,導致一些早期的感染者不易被發現,前期多地發生的奧密克戎聚集性疫情被發現時,已 經在社區內隱匿傳播了一段時間,例如近期奧密克戎疫情以來,多地很長時間未有新冠確診患者, 但由於物品運輸和人員流動等緣故,在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時,也會發現零星疫情。此外,新冠 毒株仍在變異中,除了國內流行的奧密克戎 BA.2,美國等國家開始流行新的變異株奧密克戎 BA.2.12.1,傳染性進一步增強,這意味著奧密克戎可能並不是最後一種毒株,防疫尚不可放鬆。

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常態化疫情防控仍將是主旋律。 綜合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來看,核酸檢測是迅速發現傳染源、鎖定管控目標,進而採取隔離等措 施切斷傳播途徑的關鍵有效手段,在歷次成功處置聚集性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利器」作用。尤 其是今年以來有效應對吉林、上海、北京等地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疫情過程中,核酸檢測的作用更 加突顯。因此國內將堅持以核酸檢測為中心擴大預防的策略,才能更好地應對疫情。

從國內實施來看,省會城市和人口千萬級城市開始初步建立起 15 分鐘核酸「採樣圈」,按照測算 基本上是 1 公里內建設一個採樣點,方便就近進行核酸採樣,提高「早發現」能力。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和地區已經陸續探索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比如深圳、杭州、大連、合肥及江西省、 湖北省多個城市,各個城市根據本地實際,組織市民最短 48 小時、最長 7 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總體來看運行穩定、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為了保障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的正常運行,國家和各地採取多種措施,在充分服務民生、降低交 叉感染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產業鏈進行嚴格把控,保證核酸檢測的準確性和抗疫的有效性。 1) 做好工作預案,加強採樣現場的組織管理。對轄區內各個街道、社區、小區的實際人口做到 本底清晰,準確掌握核酸採樣和檢測能力現狀。在現場,提前安排分時段預約、通知及採樣 工作,減少人員聚集、縮短排隊時間,並加強現場的秩序維護。對於老弱病殘幼等群體設置 綠色通道,加強人性化關懷。


2) 優化採樣點設置布局。國內各城市綜合人口數量、地理交通、核酸檢測機構分布等情況,參 考 2000-3000 人設置一個採樣點、600-800 人設置一個採樣台的標準,來確定採樣點的設置, 並綜合考慮通風良好等特點布局。

3) 嚴格核酸檢測實驗室檢測資質的准入。加強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對每一家開展核酸檢 測的實驗室進行准入監管,強化技術人員資格考核,不斷健全准入登記,確保進入的機構、 人員符合資質要求。並加強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監管,定期公布驗收合格的機構名單,對出現 假陰性、假陽性,甚至出具虛假檢測報告的實驗室,加大監管力度,依法依規處理,決不姑 息。

4) 嚴格檢測質量控制。在常態化開展實驗室室內質量控制工作的同時,國家臨檢中心每月對實 驗室進行室間質量評價。目前已累計對超過 3.8 萬家次實驗室進行了評價,合格率為 99.4%。 同時,在大規模核酸篩查中,對每一家承擔檢測任務的實驗室派駐質量監督員,全程監督指 導其檢測工作,確保檢測質量。

5) 不斷優化技術規範。國內先後制定兩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操作規程,對技術人員、標本 單采、標本混采、標本管理、實驗室檢測、結果報告等全流程作出具體規定。創新開展了 5 合 1、10 合 1、20 合 1 混采檢測技術,先後更新了三版人群核酸篩查組織實施指南。(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2 常態化核酸檢測點或可以針對更多傳染病

常態化核酸檢測需求旺盛,各地採樣點建設進度已明確。 2022 年 5 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 米鋒會上表示:要完善常態化監測機制,省會和千萬級人口以上城市建立步行 15 分鐘核酸「採樣 圈」,方便群眾就近就便進行核酸採樣。 2022 年 3 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區域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組織實施指南》,提出參考 2000-3000 人設置一個採樣點,600-800 人設置一個採樣台。

2022 年 4 月無錫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採樣小屋管理規範》,提出按照每 3000 人設置一個核 酸採樣小屋的標準配備。 其餘各城市主要以「固定採樣點 便民採樣點 流動採樣車」等方式加速建設相關採樣點。截至 2022/5/31,上海市已初步構建起 15 分鐘核酸採樣圈,全市設置完成了約 1.5 萬個點位,其中面 向社會公眾的約 5000 個,面向所在小區居民的約 4000 個,設置在企業、學校、工地等內部場所的對內點位約 6000 個;嘉興市已初步建立 1100 多個核酸採樣點,自 6 月 1 日起,在嘉人員每 72 小時自覺完成一次核酸檢測;長春市計劃在主城區設置 1000 余個便民採樣點,主城區以外的縣 (市)設 2000 余個採樣點,方便市民隨時進行核酸檢測,已設置固定採樣點 126 個,便民採樣點 781 個。

核酸檢測採樣點在各省市密集建立起來,核酸「小亭子」成為居民最熟悉的地點,這對目前公共 衛生防疫體系中的基層管控(社康和鄉鎮衛生院)是一個有力補充。 長期來看,除了應對新冠疫情,這對可能潛在進入中國的兒童不明原因肝炎、猴痘等新發傳染病 也是一種重要儲備,一旦新發傳染病發生,核酸「小亭子」可以迅速作為另一種傳染病社區篩查 點發揮作用,及時發現潛在的傳染源,應轉盡轉,有效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這比後續治療可能 更加重要。

此外,除了應對突發傳染病,在日常狀態下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里,核酸「小亭子」也可以更大 範圍地發揮基層管控的預防篩查、宣傳教育等作用。比如我國目前多種疫苗接種率仍然不足,跟歐美等國家比仍有差距,核酸「小亭子」可以定期開 展接種一類苗、二類苗等疫苗接種活動,相比於社康來說其分布廣度和密度都更大,人民熟悉度 也更大,對於提高全民疫苗接種率將會有積極的作用。對於新發傳染病,「小亭子」也可以第一 時間安排疫苗接種,對於降低全民感染率和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再比如我國目前艾滋病仍然是致死人數最多的傳染病病種,2016-2020 年法定傳染病死亡人數中, 最高的三種分別為艾滋病、肺結核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三種傳染病病死人數佔總死亡人數 的93.68%。艾滋病等相關病種防治知識宣傳活動仍然需要加強,核酸「小亭子」可以充分貼近社 區居民,多多開展相關醫學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民對疾病和健康的深入理解。

因此,從長期來看,核酸檢測採樣點的建立與完善,不僅僅是應對奧密克戎疫情,也是對未來可 能新發傳染病的儲備,及法定傳染病的預防篩查、宣傳作用,為國內民眾更好戰勝傳染病提供有 利武器。

2.3 未來的大國競爭也會圍繞生物科技展開

自 2003 年的「非典」至今,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等新發/突發/輸入傳染病屢 見不鮮。2019 年底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至今,2022 年歐美地區更是出現了新冠肺炎、兒童 不明原因肝炎、猴痘的同時流行。而與此同時,2001 年美國「炭疽芽孢郵件」事件中針對微生物 的改構,及至今日美國遍布全球的生物實驗室網路,無不提示多樣化生物風險從未停止。

生物科技無疑是 21 世紀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尖端生物科技對於促進國防科技領域顛覆性創新的作 用也日益凸顯。尤其是生物技術引發的國家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引起足夠的關注,海外國家 普遍已在生物科技國防應用領域具有超前的研究和部署,國內相關的研究和防控部署具有重大深 遠的意義。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錯綜複雜,新材料、新技術引發的貿易摩擦和國家安全問題對國際安全秩序 和經濟社會生活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同時,美國等西方強國將發展生物科技作為國家安全的重 要戰略支撐,持續加大科技和產業投入。當前,我國已將生物科技帶來的生物安全提升到國家安 全的高度,但由於起步較晚、生物技術發展理念相對滯後,同海外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需要追 趕。 因此,從長期來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對於未來潛在的生物科技攻擊也是一種重要 的後勤保障。「防患於未然」,常態化核酸檢測採樣點對於提升整個生物安全檢測能力提供了重 要保障,及時檢測不止新冠問題,還是整個生物安全問題。

從另一方面來看,生物技術作為新興技術,大力發展也會顯著提升國家競爭力。從國際生物技術、 生物經濟競爭的趨勢看,美國、歐洲等許多國家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生物技術,全世界 14 個國家 的領導人親自兼任有關生物技術機構的負責人,推動生物經濟的發展。生物經濟已經成為決戰未 來的分水嶺。從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誰佔據了科技中心的位置,誰就逐漸擁有經濟實 力、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文化影響力,醫藥生物科技將是核心之一。


早在 2021 年底,美國商務部將我國軍事醫學院及其下屬 11 個研究機構列入制裁實體清單,給出 的理由是「將生物技術不當地用于軍事用途」,也從側面反映出,生物科技領域的大國競爭一觸 即發,自主可控更為重要。 「十四五」期間,我國主要省份也提出了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目標。其中,浙江、福建、廣東和 上海等省市均提出了近五年關於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目標與規劃。(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4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新冠疫情加速了我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強化與完善,我國在應對疫情時始終毫不放鬆,最大程 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我們認為當下建立核酸檢測體系,與中國建立「天網 系統」頗有相似之處,長期來看從不同程度為人民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天網工程」就是通過實時動態人臉檢測識別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對分布在我國各個角 落的監控攝像頭抓拍的畫面進行比對識別。目前,我國已經安裝了超過 3.5 億支監控攝像頭,而 且攝像頭出貨量呈現持續增長的狀態,預計到 2022 年底,我國監控攝像頭數量將超越 5 億個。

三、長期看,有望帶動醫藥產業鏈的發展

3.1 檢測是基礎,中國整體檢測水平有望快速提高

核酸檢測作為常態化新冠疫情篩查的有力工具,在 2020-2022 年間獲得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核酸 檢測能力達到 5165 萬管/天,全國普遍達到 6 小時以內出結果,檢測能力領跑全球。疫情以來, 我國已完成約 115 億人次的核酸檢測,平均每人驗了 8 次核酸,並且隨著核酸檢測的常態化,這 個數據有望繼續增長。 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核酸檢測市場規模在 2021 年達到 132 億元,同比 9.1%,根據 CBinsights 預測,2022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46 億元,呈快速增長趨勢。

1) 核酸檢測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全國檢測試劑企業分子診斷的能力,檢測水平有望快速提高。 核酸檢測屬於體外診斷領域的分子診斷,是醫學檢測的一種重要手段。核酸檢測主要通過查 找患者的呼吸道標本、血液或便中是否存在外來入侵的病毒核酸,並將病毒核酸通過 PCR 擴 增來定量確認病毒的含量,具有靈敏性、準確性等優點。

疫情的反覆和常態化核酸檢測需求旺盛,促使相關企業加強研究,對於免疫反應等生物分子 間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不斷提高產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全國對於核酸 檢測試劑的質量和穩定性有嚴格的要求,促使企業不斷完善相關生物技術平台,高質量地輸 出批間一致性好、靈敏度高的檢測試劑。

國內分子診斷水平在新冠疫情後獲得顯著提升,如近日在猴痘疫情中,國內檢測試劑盒企業 迅速響應,熱景生物、安圖生物、達安基因等公司的猴痘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已相繼獲得歐 盟 CE 認證。歐美包括英國、葡萄牙、美國等多個國家報告不尋常的猴痘病例,截至 2022/5/24,猴痘疫情呈持續發酵態勢,12 個非猴痘流行國家已報告 92 例猴痘確診病例和 28 例疑似病例。儘管我國還未有猴痘疫情輸入,但經歷過新冠疫情的檢測公司們,迅速投入到 猴痘病毒檢測試劑盒的儲備工作中,眾多檢測公司已宣布研製出相關病毒檢測試劑盒。

此外,受益於新冠核酸檢測需求旺盛,我國醫學檢測相關企業註冊數量整體呈現出逐年增加 的趨勢。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醫學檢測相關企業1702家,其中今年以來新增醫學檢測 相關企業約 145 家,企業投入持續增大,有助於加快行業發展。

2) 獨立醫學實驗室(ICL)不斷發展,全面提高檢測效率

獨立醫學實驗室(ICL)主要源於專業化分工,早期的醫學檢驗業務由醫院檢驗科及病理科 完成,隨著社會經濟和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檢驗服務需求不斷上升、檢驗項目日益增多, 醫院作為醫學檢驗業務的唯一實現主體已無法滿足檢驗及診斷業務發展的試劑情況。ICL 應 運而出,將原本屬於醫院檢驗科、病理科的檢驗業務外包進行集中檢驗,具有顯著的規模效 應,並通過規模運營、專業化分工提升了檢驗效率及檢驗水平。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醫院核酸檢測壓力不斷提升,此時 ICL 行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全力投 入到檢測一線,帶來了檢測服務的高峰期,相關企業如金域醫學、迪安診斷受益於核酸檢測 量上升,營收和凈利潤增長呈現提速狀態。

預計未來 ICL 行業發展有望提速,帶來檢測行業效率的不斷提升。 一方面,常態化核酸檢測逐步在全國推廣,檢測需求量也會逐步提升,醫院端檢測能力有限, ICL 有望獲得更多的訂單。 另一方面,核酸檢測價格不斷降低,促使 ICL 行業規模化優勢不斷顯現。5 月 23 日國家醫保 辦公室發布的《關於進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的通知》的相關要求,要求單 人每次不高於 16 元,多人混檢每次不高於 5 元,常態化核酸檢測每次不超過 3.5 元,且要求 將其納入醫保範圍內,而從地方上來看,常態化核酸檢測價格最低已壓縮至 2 元,產業鏈相 關企業利潤進一步壓縮。

醫院從壓降成本和效率最大化角度,將更有可能選擇外包給 ICL 機 構,ICL 機構也可以通過擴大檢測量,不斷降低單次檢測成本,提高檢測效率。 除了疫情催化以外,ICL 行業也具有長遠發展空間。參照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2019 年日本 的 ICL 檢驗市場佔到臨床檢驗市場的 60%,美國占 35%,歐盟占 50%,而同時期的中國 ICL 僅佔到臨床檢驗市場的 5%,充分說明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並具有 巨大的增長潛力,常態化核酸檢測加速了 ICL 行業的發展,對於全面提升醫學檢測效率具有 重要的作用。

3) 常態化核酸檢測帶動醫學檢測全產業鏈發展,上游原材料國產化有望加速 核酸檢測所處的檢測產業鏈中,除了下游醫療機構、ICL 和中游的體外診斷廠商外,上游還 包括酶、抗原、抗體、引物、探針等生物試劑原料公司,病毒採樣管、採樣拭子、PCR 深孔 板等耗材公司。

其中上游的生物試劑原料是最關鍵的,原料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關係到產品的品質,而產 品的品質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穩定,進而影響到臨床結果的判斷及後續治療等環 節。因此 IVD 原料牽一髮而動全身,是整個檢測環節的源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長期以來,國內仍有約 90%的 IVD 原料市場由進口主導,國產企業發展速度快、替代空間 大。據統計,2019 年我國 IVD 原料市場中進口產品市場份額為 88%,國產份額仍然較小, 但 2015-2019 年年複合增速為 30.6%,高於進口產品的 25.3%。 隨著國產企業技術水平不斷發展,加上疫情期間海外供應鏈運輸受限,一些優質廠商逐漸脫 穎而出,佔據更多的份額。預計未來隨著常態化核酸檢測不斷推進,試劑廠商不斷降本增效 進而轉向國產供應商,另外考慮到生物科技產業鏈安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國產原料廠商 有望獲得快速發展,進口替代加速。(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2 疫苗進一步得到國家重視,疫苗企業走向全球可期

在與新冠病毒鬥爭期間,新冠疫苗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疫苗進一步得到國家重視。 真實世界數據證明,接種疫苗可以顯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是抗疫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根據香 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數據,在 20~60 歲及 60 歲以上人群中,接種第三劑科興滅活疫苗後,預防 重症的有效率能夠分別從 91.7%和 72.2%提高至 98.5%和 97.9%;對 60 歲以上人群,完成第三 劑科興滅活疫苗接種後,預防死亡的有效率從 77.4%提高至 98.3%,對於 20~60 歲人群,即便 僅完成兩劑該滅活疫苗接種,預防死亡的有效率已高達 94%。

Our World in Data 數據也表明,新冠疫苗在全球抗疫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 2021 年 12 月 25 日,美國 81 歲以上人群,未接種疫苗者是接種疫苗及加強針者病死數的 6.7 倍。到了 2022 年 1 月 8 日,美國未接種疫苗的病死數是打了疫苗及加強針的 35 倍。2022 年 1 月 8 日,71~80 歲這 個群體,智利未接種疫苗者的病死數是接種疫苗及加強針者的 25 倍。2022 年 1 月 1 日瑞士數據 顯示,在 70-79 歲人群,未接種疫苗的病死率是接種疫苗的 71 倍。

面對新冠疫情來襲,國內疫苗企業迅速承擔起相應責任,積極投入研發,並在最快時間內推出相 關疫苗產品。2020 年 1 月 24 日,中國疾控中心已成功分離出中國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也公 布了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等重要權威信息,為疫苗的開發奠定了基礎。中國新冠肺 炎疫苗已通過動物實驗,將用於人體臨床實驗。3 月 21 日,軍事科學院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和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主辦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試驗項目進入臨床。4 月 12 日,國葯集團中國生 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申請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進入臨床 試驗。4 月 13 日,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滅活疫苗獲批。


截至目前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疫苗有 5 款,包括 3 款滅活疫苗、1 款腺病 毒載體疫苗和 1 款重組蛋白疫苗,分別為康希諾的腺病毒疫苗、智飛生物的重組新冠病毒蛋白疫 苗、國葯中生武漢的滅活疫苗、科興中維的滅活疫苗、國葯中生北京的滅活疫苗。這 5 種疫苗包 含了三條新冠疫苗研發的技術路徑,不同程度上提高民眾的免疫力,也為序貫接種提供了更多的 選擇。此外國產 mRNA 疫苗、DNA 疫苗也在臨床研發中。

截至 2022/5/26,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 33.76 億劑次,接種總人數達到 12.90 億人,已完成 全程接種的有 12.56 億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人別佔全國總人口的 91.47%和 89.07%。完 成加強免疫接種 7.75 億人,其中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3682 萬人。60 歲以上老年人接種覆蓋人數達 到 2.30 億人,完成全程接種 2.18 億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老年人口的 86.94%和 82.42%,其中加強免疫接種已完成 1.68 億人。

從全球範圍來看,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率處於較高水平,這為國內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堅實的基 礎。同時,國內提倡老年人儘快完成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種和加強針接種,另外在加強針選擇上,通過實驗室對疫苗免疫原性的分析,兩劑滅活疫苗接種後,使用一種 異種疫苗,其血清中和抗體水平、特異性 CD4 活性均較三劑滅活疫苗者高,建議使用異種疫苗 作為序貫接種。

此外,疫情期間國內疫苗企業緊抓機遇,以新冠疫苗為契機打開出口市場,疫苗企業走向全球可 期。截至 2021 年 11 月我國 5 款新冠疫苗已在 100 多個國家獲批使用,累計出口量超過 18 億劑 次,累計出口金額超過 900 億元。國際多中心臨床能力和海外渠道的積累,為其他品種的出口奠 定了基礎。

3.3 長期看帶動醫藥產業的創新和進步

常態化核酸檢測和常態化疫情防控,帶動了國內檢測水平的持續提升,生物技術相關平台不斷發 展完善。同時,檢測的基礎原理為免疫反應等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其快速發展加快了相關生物 科技企業對生物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理解,帶動基因檢測能力提升、精準度提高、進一步加深測序 範圍和深度,這對於促進全新成藥靶點的發現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進而促進創新葯產業的發展, 長期來看可以帶動醫藥產業的創新進步與發展。

以上海寶藤醫學為例,寶藤醫學是上海首批認定的第三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機構,疫情以來成為 上海核酸檢測的主力之一,也承接過包括南京、石家莊等超過 20 座城市的新冠核酸檢測篩查任務。 寶藤的特點是 24 小時全年無休,而且作為大型第三方醫學實驗室,檢驗產能充足,並在此輪上海 奧密克戎疫情突襲時,將 6 萬管/天的檢測能力一周內提高到 30 萬管/天,出具報告速度居於行業前列。常態化核酸檢測帶動了公司檢測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同時也為公司進一步研發投入精準醫 療提供了充足的資金積累。(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同時,寶藤醫學母公司寶藤生物(退市)本身便是我國精準醫學領域的領軍企業, 為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提供種類廣泛的精準醫學檢測服務和醫療科研合作,目前可以提供超過 2000 項的精準醫療臨床檢測項目。其建設的分子醫學中心,目前已設立 15 項技術平台,包括高 通量測序、三代測序、蛋白質質譜、循環腫瘤細胞檢測、代謝組學分析等平台,近兩年相關技術 平台不斷完善發展,帶動基因檢測等精準醫療水平不斷提升。2021 年底,寶藤滿分通過 2021 全 國腫瘤體細胞突變高通量測序檢測生物信息學分析室間質評,標誌著公司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能力 和高通量測序技術能力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此外,公司以檢測為基礎,注重臨床實踐與疾病診療,與醫藥企業和相關醫療機構合作密切,提 供臨床診斷、藥物篩選等專業診斷服務,促進整體精準醫療發展。2021 年 11 月,寶藤醫學與蘇 州宏元生物簽署戰略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領域資源優勢,共同推進尿路上皮癌無創檢測領域的 戰略合作,推動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後管理等。

進一步來看,基因檢測和精準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可以進一步加深測序的範圍與深度,這對於 全新成藥靶點的發現也會有積極的作用。創新葯研發第一步往往就是靶點的發現與確認,這是所 有藥物研發的起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前期一些熱門靶點被發現,帶動了生物藥行業的蓬勃發展,如 EGFR 是極為火熱和研發投入較高的靶點之一,VERGF2、國內外對其研究越來越深入、 已成為腫瘤治療藥物開發的重要靶點之一,HER2 的全球藥物研發數據已達到 554 條,PD-1 也是 這幾年扎堆投入的熱門靶點。

根據 Frost&Sullivan 報告,2019 年全球生物葯市場規模為 2864 億 美元,2024年有望達到 4567億美元(CAGR為 9.8%),國內增速更快,預計 2019-24年 CAGR 為 18%,到 2024 年生物葯市場將達到 1096 億美元。

同時全球藥物研發投入突飛猛進,在豐富老靶點藥物管線的同時,新靶點藥物的研發投入也是在 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從國內申報的管線來看,集中在少數機制和靶點,同質化的趨勢較為明顯。 這也是國內創新葯發展的主要痛點。

檢測是疾病研究的基礎環節,常態化核酸檢測帶來的檢測能力提升對於全新成藥靶點的發現具有 正向積極的作用,更好地緩解創新葯發展的痛點,促進醫藥產業的創新與進步。 隨著國內生物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研發持續加大投入,加上常態化防疫的積累,藥品研發領域正 在努力追趕全球前沿,創新和進步的動力充足,長期發展值得期待。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智庫 的精彩文章:

光伏設備行業研究:從原理端看光伏電池技術發展
鋰電正極材料行業深度報告:市場規模增長,新技術有望規模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