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機械行業深度研究及2022年中期策略:穩增長下的邊際改善

機械行業深度研究及2022年中期策略:穩增長下的邊際改善

(報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證券,王銳,陳佳寧)


1、 機械行業回顧和展望

1.1、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

2022 年 1-5 月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 6.2%;分項來看,採礦業投資、 基建投資、房地產業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增速均有所回落,其中採礦業投資與製造 業投資的表現好於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業投資。具體來看,2022 年 1-5 月採礦業 投資累計同比增長 17.3%,而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 10.6%,基建投資完成 額累計同比增長 8.2%,房地產業投資累計同比減少 3.2%。

2022 年 5 月份 PMI 指數向好,疫情衝擊趨緩。2022 年 1-4 月 PMI 指數連續下 滑,自 2022 年 1 月的 50.9%下滑至 2022 年 4 月份的 47.4%,2022 年 5 月份 環比回升 2.2 pct 至 49.6%。分項來看,2022 年 5 月 PMI 生產指數為 49.7%, 環比回升 5.3 pct;PMI 新訂單指數為 48.2%,環比回升 5.6pct,表明製造業供 需同步恢復。5 月生產指數已高於 3 月,而新訂單指數仍較 3 月低 0.6 pct,表 明生產端恢復情況好於需求端。5 月份 PMI 原材料庫存指數為 47.9%,環比回 升 1.4 pct,表明製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降幅收窄。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邊際緩解, 5 月製造業景氣水平有所反彈,在穩增長的背景下,預計製造業景氣度後續將維 持回升。

1.2、 機械行業經營狀況短期承壓,子行業持續分化

2022Q1 機械設備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 3535 億元,同比減少 6.94%;實現歸母凈利潤 212 億元,同比減少 28.17%。疫情影 響供應鏈與下游需求,預計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機械行業盈利將修復。

2022Q1,製冷空調設備、磨具磨料、激光設備、 工控設備和金屬製品營收增速相對較快;紡織服裝設備、磨具磨料、製冷空調設 備、機床工具和其他專用設備歸母凈利潤增速相對較快。

1.3、 機械行業股價有望反彈,估值位列中游

2022 年前 4 個月,機械行業整體股價表現不佳。截至 2022 年 4 月 29 日,機械設備指數下跌 30.4%,在 31 個行業排名第 27 位; 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機械設備指數下跌 20.2%,跌幅有所收窄,與四月底 以來大盤整體止跌反彈有關。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機械設備板塊市盈率(TTM,剔除負值)為 26 倍,在 31 個行業中排名第 13 位。

2、 工程機械:出口迅速增長,期待國內需求回暖

2.1、 復盤:穩增長政策暖風提振投資信心

工程機械:行業景氣度主要受到基建投資、地產投資、更新換代、海外需求等因 素影響。 (1)穩增長政策的實施推動股價上升。穩增長政策在2021年為市場帶來信心, 並且仍是當前政策的核心。2021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穩增長, 明確了財政貨幣政策發力重點,市場信心改善,股價有所上升。2022 年 4 月政 府開始實施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效應集中釋放,當月全國增值稅留抵退稅約 8000 億元,相當於去年 4 月份收入的 37.5%。上海疫情的好轉也有利於穩增長 政策的落地。因此後續隨著復工復產,基建板塊有望迅速投入生產,項目逐步實 現盈利,預期在下半年實現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2)2021 年 1 月以來各地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工程機械行業需求旺盛,疊加挖 掘機經銷商漲價改善盈利情況,挖掘機市場景氣度較高。2021 年銷售旺季前移, 2 至 3 月市場銷量大幅上升,提前預支了 4、5 月的市場需求,因此板塊股價呈 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走勢。 (3)2021 年 5 月以來,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回落對於工程機械板塊股價 造成不利影響。隨著 2022 年政策面支持利好,基建和房地產有望有效拉動經濟, 並拉動股價回升。 (4)2021 年 8 月,工程機械企業的半年報紛紛出爐,大部分企業的營業收入、 凈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均創造歷史新高,實現高質量增長,對提振市場信心具有 幫助。

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工程機械各細分環節龍頭公司的 2022 年 PE 區間位於 [7,42](wind 一致預期)。2022 年開年以來,在「穩增長」政策背景下,基建 與地產相關產業鏈將受益,加之行業向電動化、智能化的轉型,工程機械板塊迎 來估值修復行情。

2.2、 挖掘機等產品銷量持續下滑

2022 年 1-5 月,國內企業累計銷售挖掘機 12.2 萬台,同比下降 39.1%,2022 年 1-4 月累計銷售汽車起重機 1.08 萬台,同比下降 59.2%。2022 年以來挖掘機 和汽車起重機月度銷量同比均出現下滑,其中 1-5 月挖掘機同比分別下降
20.4%/13.5%/53.1%/47.3%/24.2%;1-4 月汽車起重機同比分別下降 58.6%/40.4%/61.4%/67.8%。叉車銷量表現相對較好,1-4 月累計銷售 37.1 萬 台,累計同比增長 3.9%。

挖掘機和起重機等產品銷量下滑,既有上年基數偏高的原因,也有投資增速下滑 的影響,還有行業更新需求下降等因素綜合影響。5 月國內小松挖掘機使用小時 數為 104 小時,同比下降 17%,印證行業景氣度暫時處於低位。

2.3、 專項債發行提速,期待投資回暖帶動工程機械內需復甦

投資方面,2022 年 5 月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速上升至 8.2%;但 2022 年 5 月房 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回落至-4.0%,對工程機械需求持續形成拖累。

3 月基建增速繼續反彈,表現大超歷史同期。今年以來在項目發行審批放鬆、專 項債加快發行、各地提前啟動重大項目等一系列政策的催化下,基建投資維持了 高景氣度。22 年 3 月廣義基建單月同比增速達到 11.8%,比1-2月的8.6%提升了3.2個百分點,狹義基建單月同比增速達到8.8%, 比 1-2 月的 8.1%提升了 0.7 個百分點。以環比來看,廣義基建和狹義基建 3 月 環比增速分別為 46%和 44%,均比歷史同期高出了 17 個百分點。 光大證券宏觀團隊認為,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政策端需要更進一步發力加 碼,三條投資端的政策主線將繼續推進,一是加快基建投資發力節奏,儘快穩定 內需,加快發行專項債;二是繼續推進房地產政策自下而上放鬆,防止開發投資 增速下半年大幅轉負;三是繼續助企紓困,穩定製造業投資復甦勢頭。

專項債發行進度創歷史新高,基建與地產投資同比增速有望回暖,從而拉動工程 機械需求復甦。2022 年一季度,全國共計發行新增專項債 12981 億,約佔 提前批額度(1.46 萬億)的 89%,佔全年發行計劃的 36%,為歷史上發行進度 最快的年份,高於 2019 年、2020 年同期的 31%、29%。一季度專項債用於基 建比重達到 66%,高於 2021 年全年的 59%。

3 月 30 日,國常會明確提出 2022 年新增專項債在 9 月底之前發行結束。2022 年專項債發行節奏快,進度大幅提前,體現政府積極發揮財政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隨著專項債發行的提速,預計下半年專項債投向基建比重將高於去年同期,這將 支持基建投資反彈。工程機械行業有望直接受益於基建投資的拉動。我們認為, 專項債發行提速邊際上提升了工程機械銷量的預期,是支撐工程機械銷量反彈的 基礎。

2.4、 新基建投資將長期持續提振工程機械需求

當前房地產相關數據仍在底部徘徊,政府加快推動房地產相關政策實施。2022 年 4 月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 策,優化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0.25 個百分點,並強調要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各個地方政府的穩樓市新政策加快落地。隨著房地產政策逐步寬鬆,景氣度也將 逐漸回升,實現對工程機械需求的拉動。 2022 年中央定調「穩增長」,在適度超前的基建投資和項目前提下,基建行業 景氣度逐步回升。長期來看,在「內循環」大背景下,「兩新一重」等新基建投 資將持續提振工程機械需求。

「兩新一重」等新基建投資得到重點支持,工程機械上游新老基建投資升溫。逆 周期調節加碼背景下,隨著基建投資升溫,我們看好工程機械行業的需求增長, 行業長期成長性加強。由於疫情的影響,為保障經濟增速,內需中的基建仍是保 增長的重要抓手,國內「十四五」期間有望新增一批大型基建項目,並將加速獲 批落地。此外,5G 鐵塔、特高壓、充電樁、軌交建設等「新基建」實際上同樣 需要傳統基建先行。資金方面,政策支持明顯,專項債發行規模上升,尤其是基 建項目佔比較高,加上 REITs 基金獲批,有望從投資面保障基建項目的順利開 工以及工程機械需求的增長。(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5、 工程機械海外出口增長強勁,潛力巨大

2022 年 1-5 月,挖掘機出口銷量達到 42,232 台,累計同比增長 76.0%。其中, 1 月出口銷量實現 7,325 台,同比增長 104.9%;同時,挖掘機 1 月出口台數占 比達到 46.9%,首次突破 40%。

中國工程機械出口金額實現高增長,2021 年全年實現出口累計金額 340 億美元, 同比增長 62%。2022 年 1-4 月出口累計金額 125 億美元,同比增長 35%。

工程機械海外市場空間廣闊。根據工程機械行業年鑒數據,2020 年全球工程機 械市場銷售額達 1013 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為 342 億美元,佔比為 33.7%, 海外市場空間廣闊,出口潛力巨大。

國內工程機械龍頭出口比例遠低于海外龍頭,長期潛力巨大。國內工程機械企業 的海外收入佔比距離海外龍頭卡特彼勒、小松仍舊有較大差距,但是在連續兩年 下降後,2021 年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的海外收入佔比均實現上升,國內龍頭的 出口情況向好,但海外收入規模、佔比依舊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展望未來,隨著國內工程機械銷售增速在高基數基礎上逐漸降低;海外業務回歸 高增長,意味著海外收入佔比將出現明顯提升。對比卡特彼勒、小松等國際龍頭, 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收入佔比還很低,海外收入規模有巨大的提升空 間。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國內龍頭通過併購等方式,對海外業務布 局較早,未來有望獲得更高的成長。

2.6、 工程機械液壓件:內循環加速進口替代,國際液壓

市場需求增長 泵閥產品競爭力提高,進口替代加速。2020 年以來,我國泵、閥進口金額基本 保持穩定,出口金額呈現上升趨勢,貿易順差逐漸擴大。我國泵閥行業獲政策支 持力度較大,產品在服務、性價比方面存在優勢;內循環大背景下,國內龍頭企 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進口替代加速;國內經濟率先從疫情中復甦 和海外後疫情時代復工復產為我國產品出口提供有利機會,市場空間巨大。

在「內循環」大背景下,工程機械液壓件將在政策、研發、價格優勢等多因素驅 動下,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進口替代已成未來趨勢。 政策推動進口替代。近年來,為支持液壓行業發展,我國陸續出台了《中國製造 2025》、《工程機械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液壓液力氣動密封行業「十 三五」發展規劃》等政策及措施,在稅收等方面為高新技術液壓企業提供優惠, 有效促進了行業發展。2021 年 7 月《工程機械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正式 發布,「內循環」高層定調,產業升級、高端零部件補短板政策將極大推動工程 機械液壓件等高端零部件進口替代。

研發驅動進口替代。工程機械液壓件廠商加大研發投入,在技術含量和產品可靠 性上不斷突破,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以國內龍頭企業恆立液壓和艾迪精密為例, 2017-2020 年二者研發費用率均保持在 4%左右,2021 年分別上升至 6.8%和 5.0%。在持續的研發投入推動下,其工程機械液壓泵閥等產品成功進入了知名 品牌中大挖等高端產品配套供應體系。疫情促進進口替代。2020 年下半年以來,國外疫情嚴重,高端零部件產品供不 應求,促使主機廠購買國內零部件以應對國外供應偏緊帶來的缺口,為國內液壓 件龍頭企業實現進口替代提供有利機會。

當前,國內廠商的產品已經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檢驗,達到接近國際主流產品的 技術性能。與國外競品相比,國內高端零部件有兩個主要優勢:性價比高,國產 廠家作為市場的新競爭者,在產品質量性能接近的同時有相對更低的價格,性價 比優勢十分顯著;供給穩定,當前國際政治局勢不穩,疫情導致生產復工受限, 而國內廠商與國內市場同頻共振,能夠保證穩定供給。 因此,我們認為工程機械高端液壓件進口替代已經形成趨勢,且正在加速推進。 未來國內主流甚至國外部分市場都將由國產廠商替代,增量市場空間巨大。 此外,從全球市場來看,國際液壓市場需求總體處於持續增長趨勢。

從近年市場 需求分析,行走機械液壓所佔市場份額不斷增強,目前約佔全部液壓產品銷售額 的近 50%,市場在對液壓產品數量、品種需求增多的同時,也對液壓產品提出 了高壓化、智能化、精準化、集成化等更高的要求。 我們預計未來幾年將是工程機械液壓件,特別是泵閥類和馬達類產品實現替代進 口的黃金時期。國內企業將從市場的新進入者向主要參與者的角色轉變,市佔率 有望大幅提升。此外,優秀的國內企業在發展工程機械液壓件之餘,還有望進入 其他泵閥類市場,從而打開更大的發展空間。 我們認為國產工程機械液壓件的性價比優勢已經顯現,進口替代趨勢確立,替代 市場空間廣闊;推薦工程機械液壓件龍頭恆立液壓。

2.7、 工程機械周期性逐漸弱化,電動化加快工程機械龍

頭集中化 工程機械行業周期逐步弱化。隨著近年來機械替代人工效應、國際競爭力提升、 工程機械行業排放標準提升等因素成為驅動行業增長的重要動力,工程機械應用 場景越來越廣闊,行業周期性逐漸弱化。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基礎設 施投資增加,以及設備更新需求增長,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前景仍舊廣闊。工程機 械行業總體呈現市場份額集中度不斷提高且呈加快趨勢,因此,依舊看好頭部企 業的發展。

電動化將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新趨勢。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能源革命 疊加,世界正處於技術窗口期,工程機械行業迎來長期的技術上行周期,行業將 加快電動化等技術的布局。在我國「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產品的電動化優勢愈 發明顯,電動化產品具有優先的路權和排隊權,具有較高的經濟收益,行業內眾 多企業都針對電動化產品全面發力,近年工程機械電動化產品銷量將明顯上升; 龍頭公司憑藉技術優勢,將獲得更高市場佔有率。 機械工程頭部企業紛紛在電動化領域布局。

2009 年以來,卡特彼勒推出首款用 於建設領域的電驅動設備—D7E 履帶式電驅動推土機,以此成為電動化開端;三 一重工在 2021 年已完成開發 34 款電動產品,涵蓋純電、換電、氫燃料 3 大技 術路線,實現了工程車輛、挖掘機械、裝載機械、起重機械等產品的電動化,加 快了主機產品的迭代;2021 年,日本小松與 Proterra 合作生產電動挖掘機,預 計將在 2023 年—2024 年面向市場;中聯重科於 2021 年 11 月發布 16 台新能源 產品,充分展現技術優勢。 工程機械方面,我們維持推薦三一重工、恆立液壓等龍頭公司,看好龍頭公司的 長期成長。

3、 油氣設備與油服行業:景氣度仍處高位,需求持續增加

3.1、 復盤:地緣政治影響油服行業景氣

(1)油氣設備與油服行業股價受到油氣價格影響。由於歐佩克和俄羅斯等油氣 輸出國家及組織通過限產維持中高油價,而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仍舊處於高位, 油企資本開支處於較高水平,有利於提升油服行業需求。油氣價格對油服業績的 影響傳導鏈較長,存在 3—6 個月的時滯效應。 2021 年 9 月 10 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超過 70 美元/桶,鑽機數量隨著油價回 升而提高。2022 年 3 月,油氣板塊持續走強,油服工程板塊漲幅明顯,主要受 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3 月 2 日,由於俄烏衝突威脅全球能源安全,布倫特原油 價格突破 110 美元/桶。3 月 8 日,美國正式簽署對俄能源進口禁令。隨著俄烏 衝突升級,歐美對俄實施的能源制裁或將加劇原油供需緊張格局,推動短期油價 的上升。

(2)國家戰略推動油服企業發展。近年我國油服民企的對外直接投資權益快速 增長,同時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未來我國將更多參與中亞地區油田區 塊的開發,提升油服民企盈利能力。

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油服工程各細分環節龍頭公司的 2022 年 PE(wind 一致預期)區間位於[15, 108]。目前,傑瑞股份、中海油服等多個具備綜合競爭 服務能力的油服公司已在多個國際市場布局,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加 之國內「三桶油」勘探與開採需求上升,油服行業產業鏈有望迎來新一輪景氣周 期,估值有望修復。

3.2、 油氣價格處於高位,原油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

2021 年至今,全球原油市場供給受限、需求逐步復甦,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 油氣價格持續處於高位。2022 年 3 月,全球原油需求量同比上升 523 萬桶/日, 需求量已接近疫情前水平。在供給面,歐佩克、俄羅斯和美國佔全球原油供給的半壁江山,其中 22Q1 歐佩 克原油產量為 2635 萬桶/天,佔全球原油供給量的 28.7%。(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021 年 7 月,歐佩克 表示,從 8 月起整體產能將每月增加 40 萬桶/日,直到 現有 580 萬桶/日減產限額全部回補(即 22 年 9 月全部恢復),同時將減產協 議延期至 22 年年底。歐佩克 本輪偏謹慎的增產策略,使得原油價格極為堅挺。 根據 IEA 預測,由於防疫措施的放鬆,將 2021-2022 年的原油需求增長預測上 調 20 萬桶/日,預計 2022 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 330 萬桶/日,恢復到新冠疫情 前的 9970 萬桶/日水平;IEA 認為,部分歐佩克 成員國的增產能力不足壓降 2022 年的供給增長預期,但油價上漲將使美國運營商投入更多鑽井平台,預計 2022 年美國石油產量將增加 100 萬桶/日至 1770 萬桶/日;此外歐佩克 增產將 導致其閑置產能下降,到今年下半年,有效閑置產能(不包括因制裁而關閉的伊 朗原油)可能會從目前的約 500 萬桶/日降至 300 萬桶/日以下,其中大部分由 沙特和阿聯酋持有。

從 2021 年年初開始,受多重利好因素影響,國際油價開始持續攀升,2022 年 6 月 8 日達到 122 美元/桶後開始有所回落,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WTI 原油價 格約 115 美元/桶,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 60%。 通過頁岩油氣開採技術的進步,美國頁岩油產量實現大幅增長,並已超過傳統原 油產量。2010 年以來,美國傳統原油產量略有下滑,增產部分完全由頁岩油貢 獻。

截至 2022 年 4 月,美國煉油廠開工率為 93.16%,截至 2022 年 6 月 10 日,美 國煉油廠產能利用率 4 周均值為 93.4%,處於較高水平。從鑽井數量來看,2022 年 5 月,美國頁岩油新鑽井數為 911 口,較上月增加 37 口;庫存井數繼續下行, 顯示不斷有更多新鑽井投入工作。

從出口量來看,21 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對外油氣供應恢復了上升趨勢,2021 年 12 月,美國原油出口量為 345 萬桶/天,同比增長 2.9%,環比增長 11%;12 月天然氣出口量為 175.86 億立方米,同比增長 12.3%,環比增長 11.5%。2022 年 3 月,美國原油出口量為 332 萬桶/天,同比增長 23.61%;3 月天然氣出口 量為 180.52 億立方米,同比增長 7.07%,油氣對外出口均保持穩定上升趨勢。

我們認為,在現有市場份額不受其他國家衝擊的情況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歐 佩克和俄羅斯等能源輸出國將以維持中高油價作為目標,不會實現大幅擴產;供 給增長的遲緩,而原油需求隨著經濟復甦而不斷增長,油價仍將在高位持續一段 時間,對油企資本開支形成支撐。


3.3、 能源安全問題凸顯,國內油氣投資韌性較強

國內原油產量自 2015 年觸頂以來,連續三年產量下滑。2018 年國內原油產量 為 2007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9-2021 年產量也僅實現小幅反彈。國內原油對 外依存度高,2021 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 72.1%,已達到高風險的水平。國 內絕大多數原油進口通過波斯灣和馬六甲海峽等地區;一旦某些敏感區域地緣局 勢出現變化,原油進口可能受到影響,嚴重威脅能源安全。

天然氣具有清潔高效的優勢,是全球能源應用的主流方向之一。由於需求高速增 長,產能提升不足,國內的天然氣嚴重依賴進口。2021 年,國內天然氣對外依 存度達到 44.9%。天然氣已成為繼原油之後我國又一個需要大量進口的主要能 源品種,我國從 2016 年開始進口天然氣業務,經過 5 年時間達到年進口量 7893 萬噸,位居全球第一。

2021 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 3726 億立方米,超過了國家能源局印發的 《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1)》中「預計我國 2021 年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 3650-3700 億立方米」的預測上限。 2021 年 4 月 22 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21 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 2021 年我國天然氣產量達到 2025 億立方米左右的目標,實際產量超過目標值 27.6 億立方米。《2022 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 2022 年我國天然氣 產量目標為 2140 億立方米。

在三大油企堅決執行增產計劃的背景下,國內油氣勘探與開發投資韌性較強。三 大油企 2022 年資本開支計劃約為 3577 億元,較 2021 年投資同比增長 7.1%。 2021 年,中石油國內原油產量 753.4 百萬桶,同比增長 1.3%,實現連續 3 年 保持正增長;中石化全年境內原油產量 3515.5 萬噸,實現穩中有升;中海油國 內生產原油 4864 萬噸,同比增長 323 萬噸,油氣凈產量達 573 百萬桶,再創歷 史新高;三大油企增產計劃初見成效,但國內油氣依存度仍處於高位,繼續增產 確保能源安全仍然刻不容緩。

由於開採時間較長,老油田已逐漸進入產量遞減期。為保證國內有效供給,必須 由其他新油田增產、穩產來彌補。隨著近年勘探開發力度的加大,新增探明的油 氣田,為增產提供了保障,也為新增設備和服務打開了市場。其中最重要的新增 產區來自新疆、鄂爾多斯和西南地區。此外,大慶等老油田勘探出頁岩油資源, 為老油田的穩產增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3.4、 頁岩油氣開發投資有保障,壓裂設備需求仍然較高

在國內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儲量豐富的頁岩油氣資源已成為近年 中石油、中石化的重要增產點。2018年國內頁岩氣探明儲量為31.6萬億立方米, 佔全球頁岩氣探明儲量的 14.3%,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 2021 年國內頁岩氣產量超 230 億立方米,同比增長 14.8%,但僅佔國內天然氣 總產量 11.2%。2015-2021 年,國內頁岩氣產量實現年均複合增速 31.4%,按 產量增幅排名位居國內能源首位。

隨著勘探力度的增強,我國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與技術可采儲量還在不斷增加。 2018-2020 年,我國頁岩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 1274/7644/1918 億立方米,其中 2018-2019 年新增技術可采儲量 287/1838 億立方米。

國內頁岩氣開發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2010 年)證實國內存在豐富的 頁岩氣儲量,並嘗試進行工業化開發;第二階段(2011-2018 年)利用水平井、 水力壓裂等技術實現規模化商業開採;第三階段(2019 年至今)進入降本增效 階段,即尋求協同性和集約化頁岩氣開採。 國家高度重視頁岩氣開發的戰略意義,自 2012 年以來持續推出四輪補貼減稅政 策,助推西南頁岩氣產量快速增長。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頁岩氣發展規劃 (2016-2020 年)》指出,力爭 2020 年實現頁岩氣產量 300 億立方米,2030 年實現頁岩氣產量 800-1000 億立方米。從 2018 年 108 億立方米產量到 2020 年的 300 億立方米產量目標,頁岩氣的開發已經步入跨越式發展階段。

壓裂是提高油井產量的重要手段,隨著國內頁岩油氣開發的推進,壓裂設備景氣 度有望提升。壓裂技術主要運用在兩方面:①在鑽完井階段,通過壓裂提升頁岩 氣的初始產量;②在油氣井使用過程中,容易落入一些外來污染物堵塞油氣流動 通道,降低油氣井的產量,通過壓裂可以使油氣井重新恢復產能。

進口壓裂設備水土不服,國內競爭格局良好。國內西南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 埋深超過 3500 米的頁岩佔比 65%。BJ、雙 S 等公司提供的壓裂設備主要根據 美國平原地形設計,施工壓力較低,難以適應國內頁岩氣開發需求,已經逐步退 出中國市場。 國內壓裂設備行業呈現寡頭競爭的局面。寶石機械(中石油)、四機廠(中石化)、 傑瑞股份、宏華集團和三一集團等企業是國內主要的壓裂設備供應商。目前壓裂 設備行業處於發展期,產品不依靠低價競爭,盈利能力相對較強。

電驅壓裂設備優勢顯著,有望逐漸替代油驅壓裂車。電驅化節約的成本來自多個 方面: 設備初始投資成本下降。柴驅機組和電驅機組設備的初始投資成本分別為 3.16/2.11 億元,使用電驅機組設備可以節省 33%。後續運行費用的下降。在消耗件、動力、運輸等後續運行費用方面,柴驅 機組需要 7708.8 萬元,而電驅機組僅需要 6474 萬元,又可節省 16%的費 用。噪音降低後工作時長增加、設備利用率提高帶來的成本下降。柴驅機組工 作時雜訊達到 110 分貝,電驅機組雜訊比柴驅機組降低至少 20%,更低的 雜訊意味著更多的工作時長,設備利用率提高可以進一步降低使用成本。

操作人員的減少帶來人力成本的下降。以航天宏華 6000 型電驅機組為例, 額定輸出水馬力是 2500 型柴油壓裂車的 2 倍。按頁岩氣現場壓裂需配備 5 萬水馬力機組的要求,以 8 台 6000 型電動泵和 20 台 2500 型柴油壓裂車 相比,井場面積可減少 42%,電驅機組配備的作業人員數量比柴驅機組減 少 30%。電驅設備更加環保。按每段泵送 2000 立方米液,單方液需耗油 5.5 升計算, 柴驅機組總共排放煙氣量 403 萬立方米,二氧化硫 1600 千克,煙塵 286 千克,氮氧化物 1023 千克;而電驅機組可以在施工現場實現污染零排放, 更加符合環保要求。若未來需要開徵碳稅,電驅設備又可節省一筆費用。

電驅壓裂設備相比傳統油驅壓裂設備,在產品價格、燃料成本、人力成本、環保 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在碳減排的大背景下,油氣開發商有很強的動力切換至使 用電驅壓裂設備。我們認為,壓裂設備電驅化是大勢所趨;在電驅產品上形成優 勢的廠商,有望在未來的壓裂市場獲取更高的份額。

3.5、 天然氣需求持續增長,LNG 產業鏈成長潛力巨大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數據,2021 年,我國 LNG 進口量為 7130 萬噸,同比 增長6.2%,占天然氣總進口量62.7%,LPG進口量為 4243萬噸,佔比為37.3%。LNG 進口量快速提升,近十年 CAGR 達到 19.3%。2011-2021 年,LNG 進口量 由 1222 萬噸提升至 7130 萬噸,CAGR 達到 19.3%,增長迅猛。

LNG 船運輸需要先在產地將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然後通過 LNG 船運送至目的 地的接收站。因此,進口大批量的 LNG 天然氣需在沿海地區建有足夠接收能力 的接收站。目前我國沿海 LNG 接收站布局不斷完善,「十三五」時期新增 LNG 接收能力 4920 萬噸/年。2020 年,我國在深圳、珠海、如東等多個地區共有 22 個接收站,年處理能力已達到 7742 萬噸。 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未來我國 LNG 接收站將繼續擴建,朝著大型化的方向發 展。截至 2020 年末,我國單個接收站的平均接收能力約 350 萬噸/年,單個接 收站的接收能力還較低。相比之下,日本、新加坡、歐洲等 LNG 產業起步較早 的發達國家的LNG接收站的平均接收能力處於較高的水平,在600萬噸/年左右。 根據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20-2030 年間,我國進口 LNG 年均增速 保持在 10%左右。

因 LNG 接收站是接收進口 LNG 的必要基礎設施,中國石化 經濟技術研究院預計,未來十年我國 LNG 接收站建設仍將持續增長,至 2025 年我國在運行的 LNG 接收站的年接收能力將達 1.41 億噸;2025 年以後,國內 LNG 接收站的建設熱度將下降,至 2030 年,國內 LNG 接收站的年接收能力將 維持在 1.48 億噸左右。 2021 年 5 月,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印發《天然氣管網和 LNG 接收站公平開放專項 監管工作方案》,對天然氣管網、LNG 接收站與主幹管道間、地下儲氣庫與主 干管道間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情況納入監管內容。當前 LNG 接收站上市公司業 務規劃中,中國石化在 LNG 接收站業務方面將重點推進天津 LNG 二期、山東 LNG 二期等項目建設,中國石油將有序推進唐山、江蘇 LNG 碼頭等重點儲運設 施建設。隨著在建 LNG 接收站項目的逐步投產,國內 LNG 接收能力將進一步增 加。

LNG 下游的消費結構主要有居民用氣、運輸用氣和工業用氣。2019 年,工業/ 運輸/居民消費 LNG 比重分別為 50.6%/30.8%/18.6%。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 測,到 2025 年工業/運輸/居民消費 LNG 比重有望分別達到 39%/45%/16%, 運輸消費 LNG 或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

LNG 重卡是運輸用 LNG 消費量增長的重要推力之一,目前滲透率尚低。2020 年 LNG 重卡天然氣消費量為 260 億立方米,在當年車用 LNG 300 億立方米消費 量中的佔比達 86.7%,是運輸用 LNG 消費量增長的重要推力之一。2011-2020 年,LNG 重卡銷量由 0.85 萬輛增長至 14.70 萬輛,CAGR 為 37.3%;其中 2020 年仍保持 26.7%的增速,增長十分迅猛。但截至 2020 年 LNG 重卡滲透率仍不 足 10%,隨著機動車國六升級的推進,LNG 重卡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特聘專家李永昌預測,2025 年 LNG 重卡銷量有望達到 20-22 萬輛,保有量有望達到 130-150 萬輛,LNG 重卡的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 600 億-700 億立方米。

LNG 加氣站數量快速增長,為 LNG 重卡的推廣提供保障。2010-2020 年,LNG 加氣站數量由 100 個增長至 4800 個,CAGR 達到 47.3%,迅速增加的 LNG 加 氣站為 LNG 重卡的應用推廣提供了重要保障。(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此外,LNG 動力船的應用也迎來多方政策利好:①2017 年國家發改委等 13 個 部委聯合發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提出,船舶領域重點發展內河、 沿海以天然氣為燃料的運輸和作業船舶,並配備相應的後處理系統;②2019 年 6 月,長江航務管理局發布《關於 LNG 動力船試運行通過三峽船閘相關事項的 通告》,宣布自 2019 年 6 月 1 日起,LNG 動力船可優先通過三峽船閘,釋放 LNG 船舶在中國內河發展的利好信號;③國際海事組織(IMO)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在全球範圍內實施「最嚴限硫令」,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老舊船舶, 推進綠色清潔能源船型應用發展。

3.6、 關注油氣設備與油服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三大油企 2022 年勘探開發類資本支出計劃較 2021 年有所反彈,在油價持續上 漲的情況下,國內油企的實際支出可能較年初計劃有所增加。展望 2022 年,在 高油氣價格背景下,油企新一年勘探開發支出有望進一步提升。其中,頁岩氣和緻密氣領域是近年投資增產的重要來源。關注國內市場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設備和 油服企業。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和推進儲氣設施建設政策。隨著 LNG 儲罐、罐箱等儲存 設備需求的上升,相關運輸設備的需求也將同步增長。LNG 運輸船、LNG 運輸 車、LNG 氣化設備等產品,都將受益於 LNG 產業鏈投資的景氣周期。


4、 專用設備:成長預期驅動,景氣度高

4.1、 鋰電設備:新能源車高增長確定,設備公司增長步調企穩

4.1.1、復盤:政策底現,超跌修復啟動

2021 年以來,鋰電設備下游需求高速增長,供應鏈發展滯後於行業整體。由於 上游擴產周期長、化工類能評環評嚴苛、設備產能制約等因素,供應鏈多個環節 出現了供需錯配,「漲價」成為鋰電中上游貫穿全年的主題。VC、六氟磷酸鋰、 磷酸鐵鋰及磷酸鐵、負極石墨化、PVDF、銅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供應緊張,產 品價格大幅上漲,股價漲幅也在鋰電板塊居前。在鋰電產業鏈高景氣下,中下游 與設備公司於 2021 下半年股價走高,但盈利逐步受到壓縮,在 2021 年 8 月底 股價率先開啟回調,而後產業鏈成本分化持續,進入價格博弈,整個產業鏈股價 在較高位置震蕩,自 2021 年 12 月開啟長達近 5 個月的回調。

2022 年 1-4 月,受美聯儲加息預期、俄烏衝突等外圍局勢、國內重點城市疫情 擾動等影響,資本市場風險偏好降低,情緒受壓制,大宗商品持續上漲,成長股 受挫,鋰電作為成長股重要部分,下調幅度較大。2022 年 4 月下旬,央行全面 降准釋放長線資金,政治局會議部署加碼穩增長,權益市場迎來「V」字反轉, 鋰電設備啟動超跌修復。 新能源汽車強勁需求帶動鋰電產業鏈景氣度向上,市場韌性十足。4 月疫情對我 國汽車行業的衝擊在供給端和市場端同步顯現,相較於汽車整體產銷同比分別下 降 46.1%和 47.6%,新能源汽車產銷兩端同比均取得 40%以上的增長,2022 年 4 月、5 月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滲透率分別達到 25.31%、24.01%,充分彰顯新 能源汽車需求長期向好趨勢不改。

2022 年 4 月底,鋰電設備估值(PE-TTM)回落至 40x-50x 區間,而後估值小 幅抬升,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鋰電設備估值已回升至 61x。相較鋰電材料、 新能源汽車板塊,鋰電設備整體估值還處於偏高位置。

業績方面,21 年鋰電設備維持高景氣,營收與歸母凈利潤高增長。2021 年年末 下游電池廠逐漸擴產,鋰電設備訂單增多帶動行業整體收入增長。鋰電設備板塊 八家主要企業 21 年營業收入均呈現增長態勢,合計 267 億元,同比增長達到 68.13%,歸母凈利潤 26.5 億元,同增 34.59%。2022 年第一季度維持高速增長, 營收實現 76.36 億元,同增 114.32%,歸母凈利潤 6.58 億元,同增 83.26%。

毛利率有所下滑,未來盈利能力將改善。2021 年鋰電設備企業受其上游原材料 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八家主要企業平均毛利率 30.52%,較上年減少 5.81pct。 預計未來隨著鋰電擴產,設備需求進一步增長,原材料價格向下調整,行業盈利 能力將穩步提升。

4.1.2、國內外新能源汽車政策推動,鋰電設備市場需求逐步釋放

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全球電動化浪潮洶湧。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相比 前五年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從過去的穩步緩升轉變為大幅攀升。根據 EV Volumes 數據,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675 萬輛,同比大幅增長 108%, 其中純電動汽車比重為 71%。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最為強勁,2021 年銷量 為 339.6 萬輛,同比增長 155%。受疫情影響,根據中汽協數據,2022 年 5 月, 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44.7 萬輛,同比增長 106%,2022 年 4 月銷量則為 29.9 萬輛,同比增長 45%。我們認為疫情對新能源汽車銷售的影響是短暫且不可持 續的,電動化趨勢明朗。

新能源汽車銷量滲透率快速上揚,尚有提升空間。根據 EV Volumes 數據,全球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 2012 年的 0.2%上升至 2021 年的 8.3%。根據光大電新團 隊整合 KBA、PFA、SMMT 等數據,2022 年 4 月份,歐洲七國新能源汽車滲透 率為 19%,其中北歐國家最高,挪威高達 84%,瑞典高達 48%。根據中汽協數 據,2022 年 5 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滲透率已達到 24.01%,較 2022 年 1 月 增加 6.96pct,較上年同期增加 14.85pct。未來,全球主要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銷 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新能源車快速放量,帶來動力電池裝機量大幅擴張。根據 SNE Reasearch 數據, 2021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 296GWh,同比增長 102%,其中,中國動力電 池裝機量 149GWh,佔比高達 50.35%。2022 年第一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 為 95.1 GWh,同比增長 93.3%,其中,排名前 10 的有 6 家中國企業、3 家韓 國企業和 1 家日本企業。

4.1.3、鋰電設備供給端:動力電池廠商擴張加速,優質鋰電設備供應商稀缺性凸顯

全球動力電池步入高速擴張周期,產能擴張,設備先行。根據高工鋰電調研顯示, 中國 2021 年鋰電生產設備需求同比大幅增長 100.3%,達 575 億元。根據 EV Volumes 數據,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 8.3%,動力電池已經進入第 二波高速擴張周期。據 IEA 樂觀預期,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有望達 到 17%,屆時預計將逐步開啟第三次擴張周期。

龍頭率先啟動擴產,二線電池廠商緊隨其後。據高工鋰電不完全統計,2021 年 動力電池投擴項目 63 個(含募投項目),投資總額超 6218 億元,規劃新增產 能超過 2.5TWh。截至 2021 年底,從寧德時代已公布的產能部署來看,2025 年 其產能將達到 600-700GWh。同時,中創新航 「十四五」期間產能規劃超過 500GWh;蜂巢能源規劃 2025 年達到 600GWh;國軒高科 2025 年產能規劃目 標為 300GWh。

海外電池廠商加速擴產。根據 LG 新能源招股說明書,截至 2021 年 9 月底,LG 新能源擁有 155GWh 總產能,2022 年初公司 IPO 募集資金後,正式開始大規模 擴產,公司計劃 2025 年在美國總產能達到 160GWh、中國 110GWh、歐洲 100GWh。同時 SKI 也在考慮將電池業務拆分上市融資,電池產能擴張計划上調 60%,預計 2025 年達到 200GWh。

4.1.4、歐洲電動化提速,中國鋰電供應鏈加速出海

歐洲電動化提速,中國鋰電供應鏈加速出海。當前歐洲大規模擴產動力電池,其 本土和日韓電池設備企業均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中國憑藉完整強大的供應鏈和大 幅提升的產品性能,成為歐洲電池企業的重要選擇。2022 年 4 月 4 日,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已經取得了 8GWh 電芯生產許可, 並計劃在北美或將斥資 50 億美元建廠。遠景動力 2022 年已獲得賓士訂單並計 劃在美國肯塔基州建電池廠,規劃產能 30GWh。恩捷股份、優美科分別收到歐 洲本土動力電池企業—法國 ACC 的採購訂單。蜂巢能源、國軒高科等頭部的電 池廠商也紛紛官宣在德國或以獨資或以合資的形式建設電池工廠,就近配套車企。

4.1.5、看好全產業鏈生產布局龍頭與激光焊接龍頭

分段整線供應趨勢明顯,頭部企業實現分段整線供應能力。鋰電池上游設備廠商 逐漸呈現出鋰電池生產線整條化供應的趨勢,以滿足需求方對鋰電池生產前、中、 後段協同兼容的有效保障。目前頭部設備企業,如先導智能,已經具備整線研發 和生產的能力,這將逐漸成為未來鋰電上游供應商的發展方向。

碳中和願景下各國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引導汽車電動化轉型,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 帶動動力電池廠商迅速加碼產能,新一輪擴產周期持續激活鋰電設備需求端。 2022 年下半年疫情影響將邊際減弱,隨著復工復產推進,海內外鋰電池招投標 將加速,頭部與二三線電池廠商擴產建設規劃將有序開展。需求端高漲的訂單增 量與供給端鋰電設備的生產能力形成供需缺口,優質鋰電設備生產商稀缺性顯現。 在產品質量過硬前提下,鋰電設備廠商受益行業高景氣的程度取決於產品覆蓋面 和產能彈性,產品覆蓋面廣則意味著受益全面,短期產能彈性則決定了訂單承接 能力。


4.2、 光伏設備:終端需求預期樂觀,緊跟供應鏈擴產步伐

4.2.1、復盤:內外交困,市場流動性與需求預期的博弈

回顧 2021 年,光伏新能源作為「碳中和」基本盤,市場對於光伏新增裝機量和 降本預期確定性比較強,全年股價走勢基本圍繞原材料成本變動、下游需求和盈 利能力影響的預期而變動。2022 年上半年市場走勢更複雜,美聯儲加息預期、 俄烏衝突、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等多因素交織,宏觀大環境對光伏板塊的影響占 主導地位。

光伏設備股價自 2021 年 8 月 30 日見頂至 2022 年 4 月 26 日初次見底,已調整 了近 8 個月的時間,期間跌幅達 55.68%。2022 年 4 月 29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釋 放重磅積極信號,要加大政策力度、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助力穩增長,市場反饋積 極,大盤開始企穩,對市場情緒復甦形成有利支撐,光伏設備板塊增長的內在動 力開始發揮作用。2022 年 5 月份以來,歐洲加速新能源轉型上調光伏裝機量目 標,全球第三大光伏裝機市場印度 2021 年創歷史新高的裝機數據出爐,行業需 求端迎來的邊際催化受市場認可,光伏設備股價反彈力度高於滬深 300 指數, 在專用機械板塊里表現優異。

板塊估值方面。在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板塊中,光伏設備估值彈性較大,2022 年 5 月以來進入估值修復期。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中信光伏設備指數 PE(TTM) 為 60x,處於年初至今 47.17%分位數,處於近一年的 20.58%分位數。其中, 單晶硅生長爐龍頭晶盛機電 PE(TTM)為 41x,電池設備龍頭捷佳偉創 PE(TTM) 為 40x。光伏設備細分環節公司 2022 年 PE(wind 一致預期)在 25~48 倍之間 (邁為股份為 75 倍,估值高於同行主要系預期其作為異質結 HJT 設備領先者, 具備「先發優勢」 「整線供應能力」)。

個股股價方面,硅料矽片設備股價表現相對較好。受硅料緊缺推動擴產影響,光 伏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還原爐銷量走高,國內多晶硅還原爐龍頭雙良節能 2022 年年初至 6 月 15 日股價漲幅為 40.36%,為所選光伏設備產業鏈龍頭公司次高。 矽片需求旺盛,開工率高,金剛線技改完成後效率與產量大幅提升的高測股份順 應矽片大尺寸與薄片化切割趨勢,市場預計其盈利大幅抬升,2022 年年初至 6 月 15 日股價漲幅為 45.46%,為所選光伏設備產業鏈龍頭公司最高。

業績方面,光伏設備行業公司營收增速快,硅料、矽片設備尤甚。2021 年光伏 設備主要公司收入總計 249.4 億元,同比增長 50%,歸母凈利潤總計 49 億元, 同比增長 64%;2022 年第一季度收入總計 68.71 億元,同比增長 55%,歸母凈 利潤總計 15.14 億元,同比增長 59%。 最上游的硅料、矽片的生長與切割主要使用還原爐、長晶爐,長晶爐在矽片設備 環節中價值量佔比最高,約為 60%,設備環節率先受益。 國產單晶生長爐龍頭晶盛機電 2021 年、22Q1 營業收入分別為 59.61 億元、19.52 億元,同比增長 56.44%、114.03%;國內多晶硅還原爐龍頭雙良節能 2021 年 多晶硅還原爐業務收入 9.79 億元,同比大增 453.6%,2021 年以來,雙良節能多晶硅還原爐訂單合計已超過 30 億元,其中,截至 2022 年 5 月 9 日,2022 年 新接訂單已超過 18 億元,預計年內全部完成交付。

在手訂單充足,保障未來業績增長。2021 年末,光伏設備主要公司合同負債總 額為 139 億元,同比增長 53%,存貨總額為 178 億元,同比增長 45%。2022 年一季度末,合同負債總額為 144 億元,同比增長 38%,存貨總額為 219 億元, 同比增長 52%,近一年及一期末均保持快速增長。

4.2.2、近期海內外裝機需求超預期

歐洲:地緣政治衝突引發能源危機,新能源轉型加速,裝機需求預期樂觀。 2022 年,自俄烏衝突發生以來,歐洲地區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作為經濟制裁的 主要措施,歐洲減少對俄羅斯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進口,加劇能源供應短缺。 為此,歐洲各國紛紛加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進程,建立多元化能源體系,擺脫對 化石能源的依賴。

德國經濟和氣候部於2022 年2月28日提出立法草案:計劃在2035年實現100% 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較此前目標提前 15 年。2022 年 4 月 6 日德國聯邦政 府內閣通過該立法草案。具體規划上,德國陸風年招標量將逐步提升到 2027 年 的 10GW,光伏年招標量將逐步提升到 2028 年的 20GW,並一直保持到 2035 年。到 2035 年,德國陸風總裝機量將達到 110GW,海風裝機量達到 30GW, 光伏裝機量達到 200GW。德國一直為歐盟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推動國,該計劃發 布有助於引領歐盟共同加速新能源的發展。

2022 年 3 月下旬,法國發布《面向 2050 年的法國能源計劃》,計劃在 2050 年 實現 100GW 的光伏裝機和 80GW 的風能裝機;2022 年 4 月初左右,葡萄牙政 府提出,2026 年將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量中的佔比提升至 80%,較原計劃提早 4 年;2022 年 5 月 18 日歐盟公布名為「RepowerEU」的能源計劃將歐盟「減碳 55%」政策組合中 2030 年可再生能源的總體目標從 40%提高到 45%。其中, 針對光伏方面,2025 年歐盟累計光伏裝機規模要超過 320GW,與 2021 年底累 計裝機 167GW 的規模相比,增長翻倍,即 2022-2025 年年均新增光伏裝機要超 過 38.25GW,2030 年累計光伏裝機目標約為 600GW。

中國:光伏進入平價上網期,光伏行業持續火爆。 2019 年,國家推出光伏平價上網政策,下游裝機需求回暖。據國家能源局數據, 2020 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為 48.2GW,同比增長 60%。2021 年光伏市場維 持火爆,2021 年新增光伏裝機量 54.88GW。2022 年 1-4 月全國光伏新增裝機 16.88GW,同比增長 138%,其中 4 月光伏新增裝機 3.67GW。(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光伏新基建是全面實現「雙碳」的重要抓手,也是當前拉動投資,穩定經濟增長 的重要手段,整個光伏產業鏈是當前穩增長與低碳經濟下較好的配置方向。多地 發布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如浙江規划到 2025 年全省光伏裝機達到 27.62GW, 湖北規劃新增光伏裝機 15GW,江西規劃新增光伏裝機 16 GW,上海規劃新增 光伏裝機 2.7GW。

對標歐盟等,我國光伏裝機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根據中電聯數據,2021 年我 國光伏發電量 3270 億千瓦時,佔總發電量約 4%,近年來比重穩步提升。根據IEA 數據,2021 年我國光伏發電量滲透率為 4.8%,在全球應用了光伏發電的國 家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排名第一的是澳大利亞,為 15.5%,歐盟為 7.2%。據 國家能源局數據,2021 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 54.88GW,佔全球比重在三成 左右,連續九年位居世界首位。在「雙碳」目標與穩增長任務下,我國光伏終端 需求將保持較好增長勢頭,對標光伏發電滲透率處於相對高水平的國家,未來我 國的光伏新增裝機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4.2.3、下游需求旺盛,中短期看新擴產能帶來的設備增量

光伏設備的發展依賴新增光伏裝機量。據 CPIA 預測,2022-2025 年,我國年均 光伏新增裝機量將達 83-99GW,按 1GW 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需要 0.3 萬噸硅料的 比例計算,對硅料的年新增需求為 25-30 萬噸;據 BNEF 預測,2022-2025 全 球新增光伏裝機量將達 228-252GW,對硅料的年新增需求量為 68-76 萬噸。未 來,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繼續保持高水平的增長,為光伏設備提供長期穩定的 增長空間。

首要關注下游擴產帶來的新增設備需求。技術迭代帶來的設備更新是光伏設備的 另一個增長邏輯,但由於光伏產業鏈下游需求攀升,技術路線更替所帶來的提效 降本需求短期退居次要地位。設備作為光伏產業鏈率先受益的環節,中短期抓住 下游擴產帶來的新增設備需求機遇更為重要。 光伏全產業鏈掀起漲價潮,越靠上游,漲價曲線越陡峭。2021 年硅料與矽片走 出波瀾壯闊的漲價行情,在經歷年底短暫的價格下調後,2022 年年初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光伏多晶硅緻密料,多晶矽片、單晶矽片,電池片,組件整體演 繹漲價趨勢,其中矽片漲價幅度最大,其次是多晶硅緻密料。

矽片與硅料擴產周期存在差異,硅料供需錯配,供不應求,硅料設備需求量大。 矽片價格漲勢喜人,擴產周期短,毛利率相對較高,吸引大量廠商入局,推高上 游硅料需求,硅料價格亦水漲船高,硅料企業也紛紛擴產,拉動硅料設備。加之 由於成熟企業硅料產能爬坡周期(3 至 6 個月)和擴產周期(14 至 18 個月), 相對產業鏈其他環節較長,行業新進入者受材料技術和工藝水平限制,產能的爬 坡與擴產周期相比成熟企業更長。因此,在矽片需求增長背景下,硅料供不應求 形勢持續,推動硅料設備步入高景氣階段。

2022 年下半年多晶硅新產能爬坡加速後,供應鏈的結構性短缺將逐漸緩解。 2022年下半年多晶硅龍頭大廠計劃投產的新產能包括新特能源的內蒙古包頭10 萬噸新產線、亞洲硅業青海第二期 4 萬噸產能、通威永祥四川的樂山新項目一期 10 萬噸產能。屆時,多晶硅價格可能出現下調,但在下游產能同樣持續擴張的 背景下,我們認為硅料價格有望相對堅挺,硅料企業與硅料設備公司的利潤水平 有保障。 2022 年 4 月中下旬以來,光伏用高純石英砂供需偏緊,其產品形態為石英坩堝, 用於單晶拉棒過程中承載多晶硅料。石英坩堝供需偏緊緻使中小矽片廠商開工率 有所下滑,硅料需求支撐有所鬆動。我們認為硅料需求的鬆動非行業間價格博弈 所造成,中長期看,大中廠商受石英坩堝影響排產稼動率較小,硅料需求堅挺。

4.2.4、看好優質硅料設備龍頭

全球「雙碳」已成共識,光伏新增裝機量穩步提升,光伏設備終端需求火熱,疊 加俄烏戰爭帶來的能源危機,可再生能源地位更加穩固,光伏成為清潔能源轉型 的重要一環,光伏全產業鏈加速推進成為確定趨勢。我國光伏企業全球化程度高, 從硅料、矽片,到電池、組件的全產業鏈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 量快速增長支撐我國光伏設備產業的穩步發展。 設備作為光伏產業鏈率先受益環節,上游硅料與矽片設備毛利水平較高。2022 年硅料供需緊平衡,未來硅料產能有望大幅擴張,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料 仍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我們推薦硅料設備龍頭雙良節能。

4.3、 儲能消防:靜待強有力政策法規頒布

4.3.1、安全性較低的鋰離子電池仍為

當前主流的儲能技術路線 「十四五」是新型儲能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裝機增量可觀。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 2021 年 4 月發布的《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到 2025 年我國的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要達到 30GW 以上。據 CNESA 統計, 僅青海、山東、湖南、浙江、內蒙古五省及南方電網「十四五」儲能的規劃就達 到了 39GW,已高於國家制定的 30GW 目標。根據 CNESA《儲能產業研究白皮 書 2022》預測,保守場景下,2026 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 48.5GW, 2022-2026 年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 53.3%。

電化學儲能為新型儲能主流,鋰電儲能地位短期內無法撼動。根據 CNESA 數據, 截至 2021 年底,我國電化學儲能投運項目累計佔比約為 12.09%,較上一年增 加 2.97pct, 其中鋰離子電池在電化學儲能項目中佔比約為 93%。

相比鉛酸電池、鈉硫電池等儲能系統而言,鋰離子電池系統具有能量密度高、轉 換效率高、自放電率低、使用壽命長、響應速度快、環境適應性強等諸多優勢。 但鋰離子電池多採用沸點低、易燃的有機電解液,且材料體系熱值高,當電池本 體或電氣設備等發生故障時,易觸發電池材料的放熱副反應,導致電池熱失控。

安全性高的其他電化學儲能電池處於商業化早期,未來幾年鋰電池仍是儲能主流 技術路線。在「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儲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 支撐技術,發電側可再生能源 儲能的應用模式、電網側調頻調峰調壓、用戶側 峰谷套利等需求不斷增加,電化學儲能在各式應用場景中地位不斷強化。但目前 在電化學儲能中,除鋰電池技術突飛猛進外,安全性能較高的鈉離子電池、全釩 液流電池還處於研發或是商業化早期階段。在安全、性能與成本三者權衡之下, 我們認為未來 2-3 年,鋰離子電池在新裝機儲能中仍佔有一席之地,其安全標準 的規範化、安全保障投資的增量化將會得到重視。

4.3.2、儲能消防政策趨嚴,儲能設備增量可期

我國儲能安全產業得到前所未有重視,法規標準緊鑼密鼓推進。當前我國儲能消 防安全標準較為缺乏。北京「416」儲能電站事故以來,產學研各方對儲能電站的消防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在標準制定、消防監管、質量管控、技術 研究等方面得到越來越多的投入與重視。隨著可再生能源與電化學儲能系統的發 展,安全作為儲能發展的生命線,其安全標準的完善有望加速推進。

2021 年 8 月 24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出台《電化學儲能電站安 全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辦法將形成覆蓋從規劃、准入、產品製造、 設計、施工及驗收、併網調度、運行維護及退役儲能電站全生命周期的監管體系, 明確各相關主管部門及各相關主體的責任,使儲能從業者嚴守產業發展安全底限 有法可依。 2021 年 9 月 1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 《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徵求意見稿)》,要求電化學儲能電站應設置消防 給水系統,各類型電池建築均應設置室內消防栓並配置噴霧水槍。

2021 年 12 月 10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出台了《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21 年本)》。2022 年 1 月 14 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地方標準《電力儲能系統建設 運行規範》,該標準於 2021 年 12 月 28 日批准,自 2022 年 4 月 1 日起實施。 要求儲能電站設置消防給水系統;火災危險性為甲、乙類的儲能系統應設置固定 式自動滅火系統,滿足滅火、降溫、防復燃的要求,設置具有火災預警功能的系 統,設置具有火災預警功能的系統,設置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其他儲能系 統、區域需配置合理可靠的滅火系統。 ? 2022 年 1 月 18 日,儲能用鋰電池安全強標啟動會在北京召開,我國首部儲 能用鋰電池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 (20214450-Q-339)計劃正式啟動編製。

2022 年 2 月 14 日,中電聯發布關於徵求國家標準《電力儲能用電池管理系 統》意見的函。要求鋰電池和鉛蓄電池的電池管理系統應具有對電池系統的保護 功能,當電池系統發生過壓、欠壓、壓差過大、過流、過溫、欠溫、溫差過大、 絕緣、通訊等故障時,應能對系統進行保護,並發出告警信號或跳閘指令,實施 故障就地隔離。 國家層面頂層設計的儲能政策性文件出台,新能源跨省外送 新型儲能市場化 安全相關重點標準加速制定為儲能消防市場擴容。2022 年 3 月 21 日,國家發 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標準體系重點方向,要求加快制定電化學儲能模組/系統安 全設計和評測、電站安全管理和消防滅火等相關標準,並對全過程安全技術進行 重點攻關。

4.3.3、政策標準緊鑼密鼓推進,內修實力,靜待時機

儲能場景特殊,消防產品要求高。滅火劑方面,儲能電站鋰電池自動滅火系統的 滅火劑選用是個難題,所能應用的消防產品種類有限。常見的乾粉、氣體等滅火 劑對鋰電池火災效果不明顯,降溫效果較差,無法從根本上抑制火災發生,往往 會出現復燃;水霧系統技術比較成熟,降溫滅火效果明顯,但滅火後會導致儲能 電站內的電池短路損壞而無法正常使用。儲能系統一旦發生火災,如不能及時滅 火損失會迅速擴大,因此,滅火裝置必須具備快速滅火和降溫雙重功能。

「探測 滅火」的傳統儲能消防系統方案的痛點。傳統儲能消防方案中的探測主 要指消防報警企業設置的氣體滅火控制系統,以及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滅 火主要指氣體滅火組,二者搭配成為傳統的儲能消防方案,安裝在儲能集裝箱中, 只針對儲能櫃內部消防,達不到《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所要求的針對電池 模組的探測預案。且傳統煙溫探測方式需要 20-30 分鐘才能達到報警閾值,報警 前爆炸可能已經發生,更多是屬於災後處理。

針對儲能領域電池模組的特殊消防,國內已有廠商涉足開發並應用。例如,青鳥 消防正致力於做出基於電池模組的儲能消防安全解決方案,已有氣體滅明火 降 溫的成熟儲能消防組合方式,即將推出自研晶元「朱?」三代,將探測前置實現 小型化、集約化,植入電池模組,整合溫度、煙、氣體的感知。國安達的儲能消 防產品則能夠深入 PACK 箱探測電池內部化學成分變化,賣點在於火災早期探測 處理,並使用自主研發的多組份混合滅火劑。目前,國安達在工業儲能消防領域 已成功研製出「鋰電池儲能櫃火災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統」,可直接應用於儲能電 站儲能櫃的火災防控,目前產品正在進行小批量的試點應用。

4.3.4、看好一站式消防安全產品明星公司

儲能消防可視為一種新的消防應用需求,是隨著電化學儲能在電力電網系統、新 能源汽車等對安全性要求高的行業的應用中而產生的需求,在消防市場的擴張中 基本屬於新增量的邏輯。「雙碳」目標下,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開展如火如 荼,可再生能源發電消納迫在眉睫,安全性較低的鋰離子電池仍為當前主流的儲 能技術路線,安全成電化學儲能行業跨越式行進的掣肘,儲能消防應運而生。 儲能消防在我國尚處於早期階段,電化學儲能設施的消防安全設備滲透率較低, 同時行業內現有競爭者少,產品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4.4、 工業氣體:復工復產需求恢復,俄烏衝突催漲特氣

4.4.1、復盤:需求疲軟,震蕩下行

工業氣體供氣模式主要分為管道氣與零售氣。管道氣現場制氣,現場管道供應, 通常簽訂 10 年以上照付不議合約,在量價方面相對有所保障,管道氣業務的估 值變動主要來自工業氣體應用領域開拓、新簽氣體項目合同、下遊資本開支。零 售氣則與終端售價波動密切相關,下遊客戶需求直接影響到氣體價格,進而影響 股價。

2022 年初至 4 月底,工業氣體板塊整體震蕩下行,在美聯儲加息、經濟下行壓 力大、市場流動性收縮的不利宏觀環境下,由於疫情多點複發,下遊客戶用氣需 求較少,零售氣方面還遭遇道路封控,運力不足等因素,工業氣體板塊下跌幅度 整體大於滬深 300。俄烏衝突初期,特種氣體價格大幅上漲,含較多特種氣體標 的的其他化學製品板塊在 2022 年 3 月中下旬股價修復程度優於工業氣體板塊。 隨著 4 月底政策底出現,5 月以來複工復工有序推進,部分地區運力逐漸恢復, 下游需求緩慢復甦,工業氣體迎來超跌修復。

2022 年 5 月以來,工業氣體指數(8841062.WI)估值(PE-TTM)區間落於 [30.5,37.6]之間。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工業氣體主要公司 2022 年 PE(wind 一致預期)在 14~47 倍之間。空分設備/其他設備公司延伸或外拓工業氣體業務 的公司如杭氧股份、陝鼓動力估值相對較低,2022 年 PE 分別為 23 倍、14 倍。 特種氣體以零售供氣模式為主,下遊客戶價格敏感性相對較低,國家新興產業發 展用氣需求增速快、前景可期,因此估值相對較高。(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4.4.2、外資主導國內市場,內資奮起直追

工業氣體上游空分產能增長穩定,設備產量自 2019 年後進入迅速增長。根據隆 眾數據,2021 年我國空分總產能達到 3481 萬 Nm3 /h,2017-2021 年複合增長 率為 9.38%。氣體分離與液化設備在 2015-2018 年去槓桿背景下,下遊客戶需 求弱,產量逐年下滑,2019 年以來迎來迅速增長階段。根據中國通用機械工業 協會數據,2021 年我國氣體分離與液化設備產量 14.85 萬台,同比增長 17.67%。

中游供氣環節外資主導競爭格局,國內企業加速成長。根據億渡數據,2021 年 外資企業林德集團、液化空氣、空氣化工、日本酵素在中國工業氣體銷售額合計 佔比為 55.7%,國內企業氣體動力和杭氧股份則分別占 10.1%、6.3%。國內工 業氣體起步晚,但近年增長速度快。2021 年我國工業氣體主要企業收入總計 191 億元,同比增長 23%,2022Q1 收入 40.68 億元,同比增長 20%。其中,杭氧 股份營業收入遠遠領先業內其他公司,2021 年收入 119 億元,同比增長 18.5%。

杭氧股份的崛起在於利用空分設備設計製造的優勢,大舉進軍工業氣體領域,在 全國範圍內投資設立多家專業氣體公司,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分業務來看,氣體 銷售和製造業貢獻杭氧股份大部分收入。2021 年,氣體銷售營業收入 66.16 億 元,同比增長 22.05%;設備相關的製造業營業收入 48.27 億元,同比增長 12.37%。 公司氣體銷售佔總營收的比重自 2011 年的 16.68%提升至 2021 年的 55.7%, 跑出「加速度」。製造業營收佔比則從逐步下降至略有回升, 2021 年佔比 40.64%,兩大工業氣體相關主營業務呈現「五五分」格局。未來,杭氧股份在 國內氣體領域的領軍地位將帶動一批內資工業氣體企業發展,進而逐步打破外資 主導的局面。

4.4.3、短期內空分氣價看復工復產,特氣價看俄烏局勢

受各地疫情影響,氣體運輸受阻,部分製造業開工率低,需求走弱,2022 年 3 月以來,空分氣體價格走低。截至 2022 年 6 月 14 日,液氬價格(杭氧山東公 司出廠價)較 2022 年 3 月初下跌 37.5%。液氧與液氮價格雖有波動,但較為平 穩。隨著疫情逐步控制,上海等地復工復產有序推進,2022 年下半年,空分氣 體下游需求有望恢復,價格有望步入正軌。

特種氣體整體呈現貨源緊張局面,氙氣、氪氣下游半導體等行業需求旺盛,且在 出口貿易活躍下,市場價格呈現快速上漲局面。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高純 氪氣、高純氙氣市場價格分別較年初上漲 126%、105%,價格上漲趨勢尚未達 到拐點。2022 年俄烏戰爭導致特種氣體供應受阻,催漲國內特種氣體價格。俄 烏局勢膠著已三個多月,未來形勢仍不明朗,短期內我國特種氣體有望高位維持 甚至繼續走高,利好特種氣體企業。

4.4.4、中長期看專業外包比重上升,氣體市場增長穩定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發達國家企業空分氣體的需求基本由專業供應商滿足, 2019 年其外包比例接近 80%,而這一比例在我國僅為 55%,國內專業氣體公司 滲透率仍然較低。隨著製造業升級和產業鏈精細化分工趨勢確定,我們預計工業 氣體行業外包佔比將呈現穩步上升趨勢,第三方氣體運營市場潛力巨大。

4.4.5、新興行業發展迅速,需求攀升,氣體市場再度擴容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4-2019 年我國工業氣體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提升,從 2014 年的 898 億元增加到了 2019 年的 1477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10.5%, 同時,其測算 2020 年我國工業氣體行業市場規模約為 1632 億元。

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特種氣體需求增長迅速。特種氣體廣泛應用於集成電路、 顯示面板等新興產業領域,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推動下,特種氣體的下游產業迅速 發展,擴大了特種氣體的需求,且新技術、新工藝等的創新和迭代又不斷產生新 的特種氣體產品需求。據億渡數據統計,2021 年中國的特種氣體市場規模預計達 342 億元,其中電子 特氣達 216 億元,電子特氣占特種氣體超 6 成。

特種氣體國產化具備客觀條件,未來國產替代進口的市場需求廣闊。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特種氣體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特種氣體行業經過 30 年的發展和沉 淀,業內領先企業已在部分產品上實現突破,達到國際標準,逐步實現了進口替 代。特種氣體在技術進步、需求拉動、國家政策刺激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國產 化進程持續向深層次推進。2020 年,國內特種氣體第一梯隊企業華特氣體、金 宏氣體、南大光電在國內特種氣體市場中份額分別為 1.91%、1.56%、1.50%, 仍具備廣闊的國產化空間。

4.4.6、市場空間穩定,關注資金雄厚的龍頭企業

下游鋼鐵冶煉、煤化工等行業景氣度,節能環保等產業升級需求對工業氣體市場 影響較大。長期看,伴隨合成氣、特種氣體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工業氣體市場 需求旺盛,氣體行業景氣度將提升。但短期受疫情反覆、多地管控、壓減粗鋼等 相關政策的影響,加工製造行業表現仍清淡,工業氣體中大宗氣體的行情乏善可 陳。特種氣體在俄烏衝突影響下供應受阻,短期催化國內特種氣體價格上漲。 工業氣體整體市場空間穩定,變化主要在於第三方專業外包比重的增加,以及國 產化替代。與設備製造業務相比,工業氣體初始投資規模大,資金需求高,投資 運營方的資本金實力雄厚則在業內佔據優勢。

5、 通用自動化:短期受疫情影響,長期待下游需求提升與國產替代

5.1、 刀具行業:機床更新周期已至,國產替代正當時

5.1.1、2022Q1 業績受疫情影響,毛利率維持較高水平

機床行業估值水平開始回升。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機床設備(中信)指數 較 2021 年初上漲 39%,較 2022 年初下跌 14%。2022 年 6 月 15 日,機床設 備(中信)指數的 PE(TTM,剔除負值)為 40.13 倍,呈回升趨勢。

刀具行業 2021 年業績高速增長,2022Q1 受疫情影響增速回落。刀具被譽為工 業機床的「牙齒」,是機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選取 3 家刀具行業上市公司代 錶行業,分別為華銳精密、歐科億和中鎢高新。2021 年上述 3 家刀具公司實現 營業收入 135.69 億元,同比增長 24.10%;實現歸母凈利潤 9.12 億元,同比增 長118.45%。2022Q1三家刀具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23億元,同比增長13.39%, 實現歸母凈利潤 2.04 億元,同比增長 28.63%。

刀具業務毛利率較高且維持穩定。2021 年 3 家刀具公司的毛利率為 21.58%, 凈利率為 6.72%;2022Q1 毛利率為 21.33%,凈利率為 5.96%,略微下降。具 體來看,華銳精密的毛利率較高是由於其主營業務基本為高毛利的刀片業務,歐 科億和中鎢高新的刀片刀具業務毛利率也高於公司的其他業務。

5.1.2、刀具行業受益於機床更新換代與製造業升級

中國刀具消費佔機床消費比例呈持續增長趨勢。從短期看,刀具行業與製造業景 氣度息息相關;從長期看,機床行業受益於製造業產業升級。隨著國內製造業生 產觀念逐漸從「依靠廉價勞動力」向「改進加工手段提高效率」轉變,以及機床 市場的數控化轉型升級,我國刀具消費規模將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2020 年中 國刀具消費額占機床消費額的比重已提升至 29%。 機床更新替代將帶動刀具需求。刀具是金屬切削機床的易耗部件,存量機床的配 件更新需求和新增機床的增量需求都將帶動刀具的消費需求。機床屬於機械製造 業中的耐用消費品,一般其使用壽命約為 10 年。假設機床壽命為 10 年,由於 近兩年中國金屬切割機床產量低於 10 年前的產量,預計未來將有較多的機床更 新換代需求。

數控機床是一種裝有程序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機床,通過應用自動化控制技術,綜 合現代精密傳動控制技術和精密製造技術,實現高速、高精度、高效率、高質量 產品製造生產,數控刀具主要用於數控機床。 中國機床數控化率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中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升 級的階段,機床數控化率有所提升,2021 年中國新增金屬切削機床數控率已提 升至 45%。對比國際上的製造業強國,中國機床數控化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以日本為例,近年來日本的機床數控化率維持在 90%左右。

5.1.3、刀具市場格局分散、競爭激烈,國產替代正當時

刀具市場格局分散、競爭激烈。2020 年,全球切削刀具市場銷量份額前四的公 司分別為山特維克、IMC、三菱和肯納金屬,其中僅山特維克的份額超 10%,市 場格局較為分散。

客戶關注刀具性能。根據《金屬加工》的第四屆切削刀具用戶調查,客戶在購買 刀具時最先考慮的是切削性能,刀具壽命次之,接著是產品價格、供貨期和品牌, 再有就是供應鏈管理、提供交鑰匙方案能力及售前和售後服務。對比前後三屆調 查結果,切削性能和刀具壽命穩居刀具購買因素的前兩位。縱觀三屆切削刀具用 戶調查,總體而言刀具費用占生產成本的比重呈現出上升趨勢,刀具費用佔比 1%以下的企業呈現出日益減少的趨勢,刀具費用佔比 1%-4%的企業由第二屆的 59.6%上升到第三屆的 63%,又上升至第四屆的 68.3%。刀具費用佔比略有提 升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客戶對刀具性能的重視及對刀具價格提升的容忍 度增加。(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中國刀具公司產品性能提升,價格較低,奠定國產替代的基礎。中國刀具市場同 樣競爭激烈,高端市場中國際巨頭佔據較大份額,一些優秀的中國刀具公司的重 點產品在核心參數上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成為高端刀具實現進口替代的重 要力量。以歐科億為例,根據切削性能實驗,不鏽鋼加工產品歐科億 OP1215 與同類產品三菱 VP15TF 各項性能指標相當,鋼加工產品歐科億 OC2115 與同類 產品泰珂洛 T9125 切削性能相當。

國產刀具在性能接近進口刀具的同時,保留了價格優勢。以華銳精密為例,2021 年末,根據山特維克官網價格信息,山特維克數控刀片價格基本在 100 元以上, 數控刀體價格基本在 3,000 元以上,而華銳精密數控刀片平均單價約為 6 元,數 控刀體未來規劃平均單價為 480 元。國產刀具價格較低,一方面說明相比於進 口刀具,國產刀具擁有價格優勢,能夠促進國產替代;另一方面說明國產刀具存 在漲價空間,在國產刀具市佔率較高後有望提升價格。 中國進口刀具依賴程度逐漸降低。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的數據,進口刀具 消費量佔中國刀具市場消費總量的比重從 2016 年的 37%下降至 2020 年的 31%, 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數控刀具的自給能力在逐步增強,進口替代速度加快。

國內產品需升級,刀具國產化潛力大。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 年中國刀具 出口額為 225.16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 25.45%;進口金額為 106.32 億元,同比 增長 5.69%,刀具出口的金額與同比增速均高於刀具進口的相應數據,但若具 體區分產品與價格,同樣的商品編碼,進口工具價格遠高於出口價格,如塗層刀 片的進口平均價格約為出口平均價格的 3.81 倍,未塗層刀片為 6.41 倍,攻絲工 具為 10.03 倍,銑刀為 2.71 倍,量具為 17.06 倍,說明國內刀具產品仍需升級, 刀具國產化存在很大潛力。

頭部刀具企業擴大產能,加速國產替代進程。2021 年華銳精密數控刀片的產量 為 7,958.6 萬片,IPO 募投項目和可轉債募投項目將增加產能。2021 年歐科億 數控刀片的產量為 8,096.9 萬片,IPO 募投項目和自建項目將增加產能。

5.1.4、看好數控刀具領軍企業

隨著國內機械加工行業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中國新增機床的數控化率逐 步提升,對數控刀具加工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幾年來,中國刀具企業產品 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實現了部分領域的進口替代。未來,進口替代仍然是中 國刀具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雖然 2022Q1 刀具行業業績受疫情影響,但目前已 到機床更新周期,行業景氣度有望延續。

5.2、 激光行業:靜待復甦,下游需求與國產替代雙驅動

5.2.1、激光行業估值處於低位,22Q1 盈利受能力受疫情拖累

激光行業估值水平處於低位。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激光設備(申萬)指數 較 2021 年初下跌 30%,較 2022 年初下跌 36%。2022 年 6 月 15 日激光設備 (申萬)指數的 PE(TTM,剔除負值)為 22.24 倍,處於 2021 年以來的低點。

激光行業 2021 年高度景氣,2022Q1 業績增長放緩,增收不增利。選取 5 家激 光行業上市公司代表行業,分別為激光器領域的銳科激光和傑普特、激光設備領 域的大族激光和華工科技、控制系統領域的柏楚電子。2021 年上述 5 家激光公 司實現營業收入 320.21 億元,同比增長 46.75%;實現歸母凈利潤 38.71 億元, 同比增長 72.79%。2022Q1 五家激光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74.22 億元,同比增長 24.72%,實現歸母凈利潤 7.06 億元,同比增長 1.76%。

受疫情與價格戰影響,毛利率有所下降。2021 年 5 家激光公司的毛利率為 31.28%,凈利率為 12.09%;2022Q1 毛利率為 29.14%,凈利率為 9.51%,均 有所下降。一方面,疫情影響供應鏈與下游需求,疊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盈利承 壓;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烈,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品陷入價格戰,進一步壓 縮盈利空間。

5.2.2、短期受政策支持與製造業波動影響,長期受益於滲透率提升與應用拓展

政策支持給予激光行業良好發展環境。製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期,即由初級、低 端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時期,而在轉型中,激光技術和相關產業發展就成為重中之 重。自 2006 年我國將激光技術列為未來 15 年重點發展的前沿技術之後,我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光產業相關政策,重點聚焦在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隨後, 我國大部分省市也出台激光產業相關政策以發展省內激光技術和產業。 激光行業受製造業周期波動影響。激光行業是製造業的黃金成長賽道,與製造業 情況息息相關。以上市時間較長的大族激光和華工科技為例,兩者的單季度營業 收入同比增長率、單季度毛利率波動均與 PMI 波動存在一定的相似趨勢。

中國激光技術應用存在巨大空間。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 2019 年的數據,與世界 製造業大國相比,中國激光在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中的應用比例偏低,僅為 30%,而美、日、德激光在裝備製造業中的應用比重均超過了 40%,其中德國 高達 46%,高出中國 16pct,從激光在製造業的應用比例差距可以看到我國激 光產業具備巨大市場潛力。

激光行業長期受益於下游鋰電、光伏等行業的發展。激光設備下游廣泛分布於汽 車、鋼鐵、石油、造船等多個行業。例如在鋰電領域,受益於新能源汽車滲透率 提升,鋰電池需求量提升。鋰離子電池製造設備一般為前端設備、中端設備、後 端設備三種,其設備精度和自動化水平將會直接影響產品的生產效率和一致性。 而激光加工技術作為一種替代傳統焊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鋰電製造設備領域。另 外在光伏領域,激光加工在太陽能電池生產中應用廣泛,激光加工技術因為其精 度高、效率高等原因,可用於太陽能電池生產的邊緣鈍化處理、排列劃線、切割 劃片、矽片標記等工藝環節。(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5.2.3、從低端到高端,國產替代促進激光行業發展

激光器是激光設備最核心的部件,其中的光纖激光器是目前重點發展對象。光纖 激光器具有光束質量高、效率高、散熱特性好、結構緊湊的特點受到下游廠商的 青睞。光纖激光器在工業應用領域逐步擠占固體激光器和氣體激光器的市場,成 為激光器市場主流。根據 Optech Consulting 的數據,用於材料加工的激光器 在 2021 年佔全球激光系統市場規模的 25%左右,其中光纖激光器約佔 52%, 氣體激光器約佔 24%,固體激光器和二極體激光器共同占剩餘的 24%。2021 年中國光纖激光器市場銷售收入達到 124.8 億元,同比增長 32.48%,增速較快, 根據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預測,2022 年中國光纖激光器市場將繼續 增長至 138 億元,同比增長 10.58%。

光纖激光器國產品牌市佔率逐漸趕超國外品牌。2005 年前,光纖激光器技術長 期被國外巨頭壟斷導致國內光纖激光器完全依賴進口,由於激光器占激光設備成 本的 30%~50%,國內技術的匱乏使得下游激光設備生產商喪失定價能力,限制 了國內激光技術的發展應用。國外以 IPG、COHERENT、SPI 為代表的廠商佔據 著大部分中國市場份額。2013 年後,在國家政策扶持和企業研發投入的共同推 動下,中國光纖激光器峰值功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要技術參數與國際水平 差距不斷縮小,迫使國外廠商降低銷售價格並讓出市場份額。2018-2021 年 IPG 在中國銷售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中國廠商銳科激光、創鑫激光的市場份額佔比不 斷提高。

激光器核心器件具備國產化的能力。核心器件的設計、製備、封測等技術不斷被 國內廠商突破,大模場雙包層摻鏡光纖國內已經出現多家供應商,無源器件的自 制率大幅提升,隔離器、準直器、合束器、耦合器、光纖光柵等都能找到國產替 代方案。以銳科激光和創鑫激光為例,激光器核心器件已國產或自製,國產高功 率光纖激光器產業鏈已基本實現進口替代。從價格角度看,一方面國產光纖激光器價格低於進口光纖激光器價格;另一方面 在中國市場上,各功率的光纖激光器價格均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主要原因是一 旦中國企業克服了製造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的技術障礙,就有更多的公司進入市場, 加入競爭,其結果是光纖激光器的價格大幅下降。

中低功率光纖激光器基本實現國產替代,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競爭激烈。目前, 1kw 到 3kw 的低功率光纖激光器市場已基本被國產品牌佔領,國內市場份額競 爭主要集中在 3kw 到 10kw,競爭趨於白熱化,且價格戰也逐漸從中低功率級 別向 6kw 到 10kw 的市場轉移,各家廠商開始著力於萬瓦級別產品的競爭。隨 著自身研發實力的提高和資本實力的增強,國產廠商開始更多關注核心元器件的 生產,預計國產光纖激光器在未來高功率激光器的市佔率也將逐漸提升。

5.3、 汽車自動化裝配:受益於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

5.3.1、汽車自動化裝配行業 2022Q1 業績改善

汽車自動化裝配行業 2022Q1 業績大增。選取 3 家汽車自動化裝配行業上市公 司代表行業,分別為豪森股份、巨一科技和天永智能。2021 年上述 3 家汽車自 動化裝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38.20 億元,同比增長 25.75%;實現歸母凈利潤 2.08 億元,同比減少 6.57%。2022Q1 三家汽車自動化裝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0.90 億元,同比增長 76.87%,實現歸母凈利潤 0.73 億元,同比增長 79.22%。

毛利率基本持平,凈利率有所提升。2021 年 3 家汽車自動化裝配公司的毛利率 為 23.95%,凈利率為 5.45%;2022Q1 毛利率為 23.30%,凈利率為 6.70%, 毛利率略有下降,凈利率稍有提升。汽車自動化裝配公司的毛利率與單個項目確 認情況有關,可能存在波動性,另外,一般來說,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毛利率 較高。

5.3.2、受益於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扁線電機優勢眾多

新能源汽車行業高速發展,汽車智能裝配行業受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 據,2021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的最大亮點,連續 7 年銷量全球第一, 2021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352.1 萬輛,同比增長 157.57%。根據公安部的 數據,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逐年大幅攀升,截至 2021 年底,中國新能 源汽車保有量為 784 萬輛,較 2020 年底增長 59.35%。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漸 退坡的背景下,上述數據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 市場拉動。 工信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徵求意見稿中指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競爭力明顯提高,銷量占當年汽車總銷量的 20%。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車形成市場競爭優勢,銷量占當年汽車總銷量的 40%。預計中國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持續提升,帶動處於上游的新能源汽車智能裝配行業需求提 升。

汽車自動化裝配公司重視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以豪森股份和巨一科技為例, 2022Q1 豪森股份確定中標及簽訂合同的訂單達到 7.5 億元,新能源領域新增訂 單佔比超過 90%;2022Q1 巨一科技智能裝備業務新增訂單 14.62 億元,新能 源汽車電機電控零部件業務獲得理想汽車、東風日產、吉利汽車、江鈴股份、上 汽通用五菱等客戶的新項目定點。 新能源車企逐漸使用扁線電機替代圓線電機。相比於傳統圓線電機,扁線電機在 效率、功率密度、散熱能力、NVH 表現和質量體積方面存在優勢。回顧扁線電 機的應用情況,在國外,雪佛蘭 Volt 與豐田第四代 Pruis 早已開始應用扁線電 機,而國內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高和扁線電機技術提升, 比亞迪和極氪等新能源車企都逐漸將圓線電機替換成為扁線電機。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智庫 的精彩文章:

海外光伏市場深度解析:高景氣持續,中國製造業具備全球競爭力
汽車行業2022年中期策略報告:殺入合資腹地、自主提速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