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的原因是什麼?失職的父母甩鍋給遊戲挺不合適的
2019年5月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遊戲成癮相關癥狀正名為「遊戲失調」(Gaming disorder),並將其定為疾病,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遊戲失調」具有很多規範化的特徵,不過卻沒有提及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為何會得這種病。博士近期讀了幾篇相關主題的文章,覺得很有道理,再加上一直想寫寫網路成癮這件事,今天專門撰文和大家簡單地聊聊。
無聊是網路成癮的關鍵誘因
?無聊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無聊感的產生主要歸咎於兩個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調節能力。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願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就會深陷在「無聊」的深淵中。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不管你有工作還是有作業,如果欠缺自身調節能力的話,很容易無聊,然後去追尋外部的刺激。
大家明明忙得焦頭爛額,哪裡有時間無聊呢?關鍵在於大部分工作或者作業都是他人安排的,你被迫去完成各種任務,會處在一種缺乏可支配感的狀態中,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會引發無聊感。而網上那些看似有趣的各種內容可以緩解人們內心的空虛與焦慮。這也是如今某音、某手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現實生活缺乏可支配感
延續上述的話題,相比大人來說,學業繁重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更加缺乏可自主支配的空間和時間。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如今的學生都嚴格地按照課程表進行學習,還有一些人要在課後參加補習班。看起來無止境的測驗試卷、作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一旦有了空閑時間,學生們肯定會去做一些足夠刺激、能夠感到可支配感的事情。
沒錯!所謂的網路遊戲正是這樣一個虛擬世界,玩家在其中是非常自由、放鬆的,自己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沒有條條框框。我們沉浸到一款遊戲中的原理就是如此簡單,作為長輩的父母也無需覺得奇怪。即使你不玩遊戲,但是總有一些愛好讓你填補內心的空洞、找回人生主導權吧,博士可是看到不少有趣的場景:每天都要在麻將桌上奮戰一番、刷手機看視頻的父母去責怪玩遊戲的孩子,哎!
任何事成癮了其實都不好
通過上面的描述,博士只是想說:遊戲和其他諸多娛樂方式一樣,都是解壓放鬆的一種方式。過度沉迷其中只會帶來更多的空洞、無聊的感覺,甚至引發更大的焦慮。所謂的「遊戲失調」的主要狀況是玩家失去了控制力,無法掌控自己的遊戲行為,嚴重影響生活與其他興趣。
這個時候只能依靠家長的引導和陪伴,讓孩子們明白普通的娛樂活動與網路成癮的區別。而讓人無語的是:如今許多父母自己都對某些事情成癮,家務事搞得亂七八糟,然後遷怒於孩子,甩鍋給遊戲,極其不負責。
遊戲成癮問題很大,但是代價最小
如今的孩子壓力很大?,內心長期缺乏價值感與歸屬感,所以才會去做一些刺激的事。這裡博士想提醒大家所謂刺激的成癮行為還有很多,比如:煙癮、酒癮以及涉及到違法犯罪的行為,個人認為:相比之下,網癮其實是小意思。
你不要覺得博士在危言聳聽,在個人電腦遊戲還不普及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整天無所事事、在街頭打架鬥毆的混混們(廣東這邊叫古惑仔)可是很多的。作為父母,我寧可孩子待在電腦屏幕前,也不願意讓他沾染煙、酒以及更加可怕的東西。
孩子的求助,父母聽到了嗎?
聊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什麼癮都沒有的乖小孩不是更好嗎?這自然是對的,這個世界也存在學習成績好、煙酒不沾、打遊戲不會上癮的別人家的小孩,不過你可能沒有關注人家的家庭環境情況,人家父母的所作所為。
博士想說:面對壓力和困境時,孩子肯定第一時間會告訴家人或師長,如果得到的是否定和指責,而不是支持與關懷,孩子便知道說出來也沒有用;然後,孩子失調的情緒和有問題的行為是第二步的訊號,如果依然未能喚起大人的關注,獲得相應的幫助,孩子最終只能找其他能撫慰自己的方法,網路(遊戲)正是每個人身邊最容易取得的解憂途徑。
而在大人的眼中,平時乖乖的孩子居然遊戲成癮了!好好的人忽然學習退步、精神渙散、人際疏離、而且暴躁易怒,遊戲真的不是什麼好玩意呀!如果你真的把網路掐了,手機沒收,那麼孩子可能會選擇更極端的方式,比如:離家出走、輟學等等。這樣事現在還少嗎?大家好好回憶一下,以前沒有電子遊戲的時候,上述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只不過那個時候的鍋是早戀、武俠小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