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普惠金融專題報告:如何理解鄉村振興的核心矛盾與發展展望

普惠金融專題報告:如何理解鄉村振興的核心矛盾與發展展望

(報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證券,趙然)


一、 鄉村振興與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及主要矛盾

(一)三農重點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演變沿革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啟動了由政府主導的「開發式 針對性 體系化」的大規模扶貧脫貧工程,目的在於 改變貧困地區經濟落後的狀態,有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在此之前,兩次土地改革奠定了農村土地均分到戶的 財產關係,使得絕大多數貧苦的農民成為了「小有產者」,為之後大規模推進基礎建設和城鄉融合奠定了重要基 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82 年「三西」專項扶貧計劃、1994 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 年)》等 重大開發式扶貧項目相繼落地,農業工業化和大農村改革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加速推進。 千禧年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 年)的通知》頒布以及 2012 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精準扶 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均說明減貧脫貧進程逐漸從粗放式轉變為組織嚴密、計劃細緻的「精準扶貧」,同時 2013 年正式確立「生態文明戰略」,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地位,把「包容性、持續性、長期性、均衡性」 作為發展目標。2016 至 2021 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 6866 億元(2021 年開始,原中央 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調整優化為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貧困縣平均每年可統籌用於脫貧攻堅的 資金從不足 1 億元增加到年均 3.6 億元,極大增強了資金支持脫貧攻堅的能力。2020 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 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至此,「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轉 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 礎。2017 年,黨的十九大正式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裕,旨在加快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生產體系,促進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首要的、核心的目標是「產業興旺」,不僅僅是單一農業的產業化,而是「農業現代化 金融供給側改革 產業鏈整合升級」相互協 作的生態經濟,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經濟基礎,最終落腳「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後續目標。在這個漫長而艱難的道路起點,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闡明了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三步走」目 標:2020 年,形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2035 年,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50 年,實現鄉村全面 振興。

(二)鄉村振興改革進程的三大矛盾

矛盾之一: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

目前,城鄉發展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國內城鄉收入差距在全球範圍內處於相對偏高水 平;(2)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低於城市,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要素並未得到充分利用。脫貧攻堅戰役中,中央 財政堅持「三農」優先發展,確保資源傾斜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截止 2021 年末,中國農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從 2013 年的 9400 元增長到了 2021 年的 18931 元,增幅高達 102%。但從全球範圍的城鄉居民收入 的角度來看,發達國家如英國、加拿大的城鄉收入比接近於 1,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的城鄉收入比為 1.9,而我 國 2021 年城鄉收入差距卻高達 2.5。

從勞動力和土地角度來看,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導致土地利用率降低,農民人戶分離現象普遍,戶籍改革 亟待深化。城鄉之間的公共資源和服務配置尚不均衡,城市化進程持續提速,2021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達 65%,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卻只有 47%。由於農戶對於城市消費者需求信息接收的有限性,人才的持續流失 增多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信息屏障,提高了產品和金融流通過程中的成本。


此外,農戶的收入存在不確定性、周期性和單一性。由於氣候、勞動力、生產基礎、交通運輸的流程不確 定性,可能使得農戶收入面臨臨時減少或延期交付的情況,以至於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時空產量的不確 定性疊加農戶缺乏投資未來的意識和渠道,導致超過 26%的農戶並未梳理家庭財務預算或者消費計劃,最終無 法按時支付債務,本就脆弱的收支平衡被打破,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而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 綜上,城鄉二元結構的弊病以及城鄉貧富差距已然成為普惠金融滲透農村經濟新常態時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也是金融排斥和小微創新之間的首要矛盾。

矛盾之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晚

在農業生產方面,國內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滯後於發達經濟體,農產品缺乏持續的國際競爭力,農業生 產效率低下也限制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機會。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以主要糧食的穀物類產品作為考察對 象,截至 2020 年末,我國穀物類生產總量佔世界總量的 20.6%,明顯高於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產量,但 我國穀物類出口佔世界總量僅為 0.7%,進口卻佔世界總量的 3.8%,相比之下美國穀物出口佔世界 16.1%,進 口卻只有 1.4%。與日韓的高成本高補貼的「小農場」以及美澳的大規模大兼并的「大農場」不同,中國目前 處於小農戶經營與社會化大生產並存的發展進程,需要摸索符合國情的農業現代化第三條路。

為了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財政支農力度不斷提高,2021 年財政支農比重高達 9%,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加劇了財政負擔。因此,2021 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旨在擴 大農業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此外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保護耕地穩產 保證主糧穩供」,建 設高標準農田,全面實施種業振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同時支持生豬生產,加快擴大牛羊產業,提升漁業發 展質量。


矛盾之三:農村金融創新與農戶多樣化需求不完全匹配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提出,「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 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農村金融需求。」2020 年開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增 長速度加快,涉農貸款餘額達 39 萬億元,同比增長了 11%。其中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 22 萬億元,同比增長 24%;農戶貸款餘額 12 萬億元,同比增長 14%;農業貸款餘額 4 萬億元,同比增長 8%;普惠小微貸款餘額 15 萬億元,同比增長 30%。儘管創業擔保貸款增長幅度高達 54%,但實際餘額只有 2216 億元,遠遠低於農村 「新就業」的需求。因此,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需要繼續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 施中長期信貸模式,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以提高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相較於城鎮地區先進的網路設施、產業數字化進程、數字技能培育體系,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以 同質化服務為主,真正契合不同農業產業、農村經營主體特點的創新產品缺失,適應鄉村振興新需求的綜合性 金融產品和服務比較匱乏。農村金融科技化水平較低,農村地區金融賬戶的普及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尤其是 在信貸獲取、保險擔保方面存在障礙。與國際相比,農村居民部門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較弱,來自金融機構的貸 款比例和信用卡滲透率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正規金融機構賬戶擁有率和借記卡滲透率也低於 OECD 發達國 家1,農村地區的差距尤為明顯,已接近 20%。國際經驗表明,適度的信貸和正規金融機構的設置有利於提高 城鄉居民收入。

綜上,農村金融多樣化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普惠化程度低。仍有部分農村地區居民無法享受 到正規的金融服務,其中交易成本、產品供給,服務水平均亟待提高;(2)信貸資源供給不足。信貸市場依舊 處於初步孵化階段,農民缺乏抵押擔保條件,尤其是生產經營和創業擔保的貸款;(3)農村金融改革缺乏集成 性。金融體制沒有實現「環節 要素 業務」的全流程繼承改革,金融創新的效率和質量較為低下。

(三)為什麼在當前時期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保留脫貧攻堅成果

精準扶貧主要解決貧困地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問題,而鄉村振興則面向產業、生態、文化、環境治理等諸 多方面,這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新形勢。因此,脫貧攻堅的成果需要鄉村振興來銜接,防止規模性返貧,同 時目標轉向農業現代化和促進共同富裕,尤其是產業轉型和升級。以小農戶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經營,依託的 是土地革命帶來的土地財產。然而,如果將自身對於農業投入的勞動和傳統沿襲的農業技術剝離成本,農戶家 庭勞動力的「內卷化」也許能維繫低成本的簡單再生產,卻無法支付高等教育、市場化醫療等消費行為,更無 形成財富積累的可能。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建立各類金融機構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在金融政策層 面,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實施更加優惠的存款準備金政策,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與 期貨結合的模式等成為了助推金融下鄉的關鍵手段,儘力挖掘出「一村一品、一縣一產」的機會。「十三五」 期間,中央財政針對易地扶貧搬遷、扶貧小額信貸、地方專項扶貧分別投入超過 3800 億、6000 億、5300 億 元,將長期流出的資金重新「灌溉」回貧困地區,整合涉農產業資金,引導社會資本為小農戶實現資本原始積 累提供了內生性動力。

響應雙碳目標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農業用地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已超過了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3 成,中國農 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農業總排放量的比重約為 12%,位列全球農業排放國第二位。因此,在農業農村現代 化進程中,減排固碳、環境整治和污染防治成為了「生態宜居」的必經之路,生態經濟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加速 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農村能源結構向低碳轉型。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加速普及也使得土壤固碳、林草增匯、「零排放」交易等農村碳金融工具進入市 場。農村企業將主動減排所盈餘的碳量投入市場進行碳交易,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始圍繞碳 交易提供支持服務,形成農村碳金融的平台化正循環,從而實現數字普惠金融和雙碳目標的雙贏。

(四)如何打造鄉村金融生態——數字普惠金融變革

2015 年 12 月,國務院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明確定義,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 會平等的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 融服務。尤其在農村金融領域,傳統金融機構開始為農戶提供普惠性的金融服務——以可負擔性、基礎性、適 當性、針對性為特徵的金融服務。

通過滿足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普惠金融有利於鄉村經濟的長遠發展。「普」的核心在於金融服務的外 延,即所有金融服務需求者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惠」則強調適當性,即金融服務需求者能夠享受到合適的 金融服務。在脫貧攻堅進程中,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得到穩步提升,其中金融服務使用程度、可及性、可負擔 性、服務質量進一步改善。截至 2020 年末,全國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 97.1%,以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為主 體的基礎支付服務已基本覆蓋全部村級行政區,覆蓋率達到 99.3%;2016 年至 2020 年間,累計發放貧困人口 貸款近 3 萬億元,產業精準扶貧貸款 4 萬億元,累計支持貧困人口 9000 萬人次。普惠金融精準助力扶貧政 策,是建立多層次、立體化金融扶貧保障體系的關鍵路徑。


2016 年 9 月,G20 杭州峰會制定的「GPFE 白皮書」首次提出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廣義的數字普惠金 融是指在交易過程中一切使用數字技術或電子化技術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並強調運用數字技術切實解決普惠金 融「最後一公里」問題。其中,「最後一公里」困難特指金融服務中難以觸達邊緣群體的最後一段距離的現象 ——空間距離遠、高負擔性、信用貸款困難等。 如今,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數字普惠金融輻射範圍持續擴大。截至 2021 年末,中國 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73%,互聯網上網人數達 10.3 億人,使用網路支付的用戶規模高達 9 億人,互聯網理財 用戶達 6 億人。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58%,農村網民規模已達 2.8 億,使用電子支付的比例為 83%。 此外,農村地區信用信息體系建設也與互聯網聯動日趨完備,截止 2021 年,全國共建設有農戶信用信息系統 270 余個,建立農戶信用檔案近 1.9 億個,徵信系統收錄了超過 6000 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信息,其中包括不 少於 3500 萬戶小微企業。數字技術的介入大力推動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帶動農產品消費向生產領域擴張,實 現創新創業的規模化。

以宜農科技為例,其採用「銀行(政策指引,金融服務) 公司(設備提供,技術平台) 站長(服務意 識強,教育程度高的村民)」三方共建的模式開拓農村市場和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項目,通過三方共建共擔的形 式實現「共同投入、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效應,確保數字金融供給方的商業可持續性。截至 2021 年 底,宜農科技共在 154 個地市、1062 個區縣、7607 個鄉鎮內建設村級綜合惠農服務網點鄉鄰小站 3 萬多家。 具體來看,宜農科技遴選當地威望高,服務意識強,教育程度良好的村民,以村鎮為單位在家開辦鄉鄰小站。 公司為村鎮小站配備移動網路設備,接入互聯網平台以引入產品和服務供應商,讓農村居民足不出村享受普惠 金融服務。當地銀行批准後,在鄉鄰小站建設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向村民提供助農取款、現金匯款、轉賬匯款、餘額查詢、代理繳費等服務,讓基礎銀行業務向下觸及至偏遠農村地區,精準支持農村的重點領域。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是立足於我國國情農情,需要「政策協同 多方發力」共建的重要戰略。其中,普惠 金融的核心基礎是「銀政保擔網」,即在「正向激勵 盡職免責」的監管機制下,地方政府、傳統金融機構、互 聯網企業、農業創新公司須下沉經營管理和服務重心,合力為農業現代化創新賦能,提高鄉村品牌產品的附加 價值,最終形成鄉村振興的內在增長驅動力。


二、 不同機構踐行鄉村振興的產業布局

(一)保險:發揮產業縣域化與集體經濟的優勢

農村融資擔保行業平穩較快發展,農業保險與信貸、期貨業務聯動為現代農業賦能。(1)融資擔保方面, 截至 2020 年末,法人機構共有 5139 家,直保餘額達 32620 億元,其中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擔保直保 餘額為 4543 億元。以江蘇省鹽城市為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實現市縣全覆蓋,截至 2020 年底,全市普惠型 金融重點領域貸款餘額 1119 億元,較年初增長了 13%;(2)保險供給方面,全國共有 29 家保險機構具備農業 保險經營條件,包括綜合性保險、專業性農業保險等。全國鄉鎮已基本實現保險服務全覆蓋,稻穀、小麥、玉 米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保險覆蓋率接近 70%;(3)中央補貼方面,2019 年農業農村補貼政策提出了種糧、農 機、購房、教育、創業、養老保險、污染治理、秸稈利用等 8 類補貼,財政補貼險種共計 16 個,基本覆蓋主 要糧食作物、糖、油料、生豬等大宗農產品。2020 年以來共有 335 個「保險 期貨」試點項目為近 135 萬農戶 提供風險保障。


然而,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發布的《中低收入家庭風險與保險》報告顯示,中低收入人群中有保險 需求的人群佔比高達 52%,而信貸需求佔比僅 23%。其中,傳統農險和健康險在農村地區的覆蓋和滲透較 低,新型保險產品還未真正下沉到農業農村市場,三農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同時,由於實地勘察成本、農民 道德風險、緩慢的理賠速度,普惠保險成本負擔較大,難以落實普惠金融中「惠」的目標。因此,如何減低分 銷成本、管理成本,如何通過普惠保險服務到農村的小微經濟體,是保險行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亟待解決的問 題之一。 鄉村空間生態資源具有典型的非標性、整體性和公共性。空間生態資源與工業化的產品不同,屬於生命共 同體,因而造成了定價困難的問題。因此,生態化轉型,需要縣域鄉村統籌綜合規劃和整體開發,不能用一般 的市場交易去定價。同時,農村居民個體的「單打獨鬥」已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因此,本研究將 探索一種「公司 基地 農戶」等新型管理模式,依託數字化和信息化打造農業電子商務產銷鏈,同時形成鄉村 集體經濟內循環,與「政府 農擔 保險 期貨」聯動賦能。

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的「村投公司」應運而生,名為公司,其主要核心主體仍是 「農戶」。村投公司能夠加強農戶在利益價值鏈中的地位,從而激發農戶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其具有以下幾點 特徵: 1. 土地與宅基地的防火牆。農民將其擁有的土地或宅基地的使用權、收益權進行租賃給其他企業或者入 股村投公司,公司和農戶均需要支付保證金入託管銀行,加強企業農民守信合作,村投就變成農民與 資本之間的最後一道防火牆; 2. 具有獨立的經營地位。村投公司有縣、鎮、區政府的背書(宅基地由村委會審批),作為經濟主體和 貸款主體,村投公司具備在資本市場中獨立的融資地位。其次,農戶對接市場化的電商交易平台的營 運成本極低,伴隨的收益卻十分顯著,將農村閑置資源直接對接市場,自主經營,按需生產,各個農 戶將成為平等的主動的市場主體。 3. 覆蓋多種基地類型。不同村投公司可以轉化成不同類型的基地,主要包括以養殖業,畜牧業為主的生 產型基地、具備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經營型基地、擁有醫療交通功能的管理型基地、具備高公共服務 水平的服務性基地。村投公司制定特定的計劃和模式來管理不同類型的基地,對接適當性金融產品, 達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在「公司 基地 農產」模式中能夠聯合政府、銀行以及擔保等多方機構,為了給農 業全產業鏈提供一站式風險管理和普惠金融服務,共同打造了「政府 融資 保險」的綜合金融服務平台。通 過「村投公司」統一經營,落實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確保村民的收益,引進社會資本進行合 作,進一步放活經營權。通過「項目融資、產業投資、資產營運、項目建設」四大業務統一經營管理,拓展 「農險 N」模式,推進農村保險生態圈建設。

在村投公司的基礎上,構建村委會、黨支部、經濟聯合社「三者合一」的綜合性的鄉村治理模式。將國家 補貼轉化成了農業擔保公司,形成貫穿國家級、省級、縣級的擔保體系,來分攤農業風險、「信貸壞賬」風險 和其他外部性問題。如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承載大量增髮式貨幣的資金池,用以發展縣域經濟,推動縣域產業 重構,目的是構建一個可以大量吸納資金流動性進入到縣域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二)互聯網:巨頭加快布局農產品電商和全流程產業鏈

由於國家反壟斷政策落地,明晰的行業監管使得互聯網金融行業層次逐漸剝離,業務結構開始出現場景分 流。互聯網企業仍在探索傳統農業和鄉村振興的「打法答案」,包括農產品、電商、內容、公益、元宇宙等變 現路徑。在存量博弈的紅海下,巨頭們開始憑藉金融科技迭代優勢撮合「線上 線下」聯動的鄉村新增量,讓 互聯網觸達更多的農業居民和小微產業,向數字化普惠金融的需求更深處開拓。


技術下鄉助力農業產業化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不僅要求互聯網企業實現技術躍遷、業態創新、生態擴群,更強調企業的 ESG 理念與 生態經濟的深度融合,讓農村獨自具備「自我造血」的功能。阿里巴巴於 2021 年 5 月開始在鞏固鄉村脫貧成 果的基礎上,從科技振興、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三個方向推出助力鄉村振興的「熱土計劃」,並將「阿里巴巴 脫貧基金」全面升級為「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基金」;騰訊雲建立鄉村振興人力資源統籌平台,開啟新發展理念 下的鄉村「人力資本」和普惠就業探索;京東在 2020 年 10 月啟動鄉村振興 「奔富計劃」。 以京東數智化社會 供應鏈為基礎,從新基建、發展數智農業和物流、建設數字鄉村等方面入手,計劃三年內帶動農村實現 10000 億產值,帶動更多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拼多多基於開拓性的分散式人工智慧「農地雲拼」體系,通過聚合消費 端分散、臨時的需求,為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訂單減少中間的流通環節,讓農民對農產品定 價有更大話語權。

「互聯網 」個性化金融模式加速創新

從騰訊的 2021 年報中可以看出,全年實現總營收 5601 億元,同比增長 16%。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 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34%至人民幣 1722 億元,4Q21 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收入佔比已超過遊戲板塊。2018 年開始,騰訊將金融科技業務列為核心業務之一,並從 1Q19 將其從財報中單列出來。主要收入來自於商業手 續費和理財服務,包括理財、基金、保險、信貸等。騰訊細分的金融科技業務可以滿足不同農村場景、地區和 客群的個性化需求,包括基礎支付平台(微信支付、QQ 錢包、財付通)、農戶財富管理(理財通)、農戶進階 理財(微證券、騰訊自選股)、鄉村企業金融(財付通商企付、發票財稅、普惠平台)。以騰訊為首的互聯網巨 頭憑藉豐富的產品體系能夠承托多樣化、定製化的鄉村金融服務。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社交及其他廣告」,在視頻號直播服務、視頻付費會員等對於收入貢獻的推動,全 年社交網路收入為 1173 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達 21%。騰訊藉助小程序、公眾號、朋友圈等微信生態,依靠 龐大的用戶體量,騰訊與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攜手,推進標準研製和產業應用,計劃在未來一年內,以「銀 農通」惠農金融綜合服務平台為基礎,聯合金融機構打造超過 1000 個「金融 」鄉村服務站,以及政務、就 業、健康、電商等「金融 」惠農綜合服務小程序矩陣。個性化金融產品投放力度的提高能夠加大對現代特色 農業的支持力度,積極配合地方金融機構普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推廣如「惠農貸」「農資貸」「大棚 貸」等支持農村經濟生產的信貸產品。

農村電商的嵌入和普及

通過對小農戶的賦權和賦能,電商平台能直接對接城市消費者,在中國農村地區呈現出平行演化和向外擴 散的複合型發展方式。如今,電商平台已成為扶貧助農新抓手,未來的主要任務是服務鄉村振興,帶動下沉市 場提質擴容。數字化驅動的生鮮電商能夠通過訂單農業、智慧供應鏈等方式,助力農產品流通。例如,淘特、 京東京喜、美團優選等電商平台發力於農產品上行以及品牌打造;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將農鄉內容和電商帶 貨賦能鄉村發展;攜程,飛豬等旅行平台則通過打造高標準的度假農莊,引領鄉村旅遊一體化模式。

藉助互聯網幫扶項目,農產品成為零售生鮮電商產業鏈的重要供應,前置倉、店倉一體化、O2O 平台、 社區團購等多種新型生鮮電商模式讓城市消費者需求大量釋放,加深了城鄉間的產業聯動。根據《2021 年度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21 年上半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 2362.1 億元,自 2014 年至 2020 年的增速分別為:123%、87%、69%、53%、39%、31%和 43%。


(三)公益第三方:生態宜居最終形態探索——「螞蟻森林」的啟示

「螞蟻森林」是螞蟻金服於 2016 年 8 月在支付寶客戶端推出的一款長期的遊戲化環保公益項目,也是中 國首款「碳賬戶」公益產品。支付寶用戶可通過步行移動、共享出行、移動支付等行為產生能量值,收集能量 可領養虛擬樹——當地公益組織和環保組織在阿拉善、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種下一棵 防風固沙的真樹。根據「螞蟻森林」官方報告,截止 2021 年底,支付寶「螞蟻森林」用戶累計超過 6.1 億, 共種植超過 3.3 億顆真樹,總種植面積超過 400 萬畝,預計控沙範圍超過千萬畝。

擁有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等 8 家公益合作夥伴 背書的「螞蟻森林」將「公益 遊戲 低碳行為」結合在一起,不僅拓寬了支付寶的移動支付市場,增強了用戶 黏性,還吸引更多的居民主動參與低碳行為以及公益活動。「螞蟻森林」取得的成功是基於「政府 企業 三方 組織 多方民眾」的協作並行,由於公益傳播不以盈利為目的面向不特定的社會群體進行傳播,往往需要綜合 多種傳播渠道進行信息擴散,核心的傳播主體仍然為政府的穩定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各大企業和平台不斷地踐 行綠色低碳理念,增強居民的公益參與感,也為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的發展提供一種有效的路徑。

「螞蟻森林」如何嵌入鄉村產業和縣域經濟?

傳統農業生產所排放的甲烷、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都會導致明顯的溫室效應,在雙碳目標的指導下,農業 現代化過程中會出現大量農業減排、清潔能源使用、光伏技術普及等綠色場景。例如,農業光伏 (Agri-PV)技 術是在生長的農作物上方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陽光發電的同時能夠為農作物提供遮陰,提供更多電力產出、更 高的作物產量和更少的用水。另一方面,農村碳金融將對糧食安全起到助推作用,推進施肥用藥減量化和糞 污、秸稈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其次,在拓寬城鄉非農就業和增收渠道的前提下,低碳效 應將降低農民增收對農產品附加價值的依賴性,降低農產品加工能耗、運輸能耗和儲存能耗。


但與城市個人碳金融的模式不同,農村碳交易市場仍以機構用戶為主,除直接參与交易的控排企業及機 構外,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資管公司等金融機構開始增加圍繞碳交易的支持服務。例如,2022 年 6 月,太 保產險為助力柳州鄉村振興碳匯項目,推出廣西壯族自治區商業性單株林木碳匯保險並對該項目進行承保,針 對暴雨等自然災害、林業的有害生物、野生動物損毀三類情況導致的林木碳匯損失提供保障,成為全國首單單 株林木碳匯保險。因此,農村企業碳賬戶比農戶個人碳賬戶更容易獲得碳金融帶來的紅利,商業銀行可以直接 通過碳徵信對鄉鎮企業進行普惠金融服務,同時依靠政策激勵來保障減排效率,利用市場手段引導「三農」行 為變化。

(四)金融科技:數字農業,智慧產銷

2019 年 8 月,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 年-2021 年)》指出高新數字技術 需要向「三農」和偏遠貧困地區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科技服務,突破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制 約。截止 2020 年末,已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 70 個項目中有 45 個項目涉及普惠金融,佔比 64%,其 中有 47%設點項目應用了三種及以上數字技術,包括大數據風控、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天天學農,宜農科 技,慧雲信息等三方創新公司、商業銀行金融科技部門、信用社以及互聯網企業均圍繞這類高新數字技術推動 農業生產和農戶數據安全,主要覆蓋涉農信貸、移動銀行、風險防控等使用場景。

智慧農業領域,成立於 2012 年的「慧雲信息」是一家國內智慧農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天空地一體化 數字農業解決方案、「一站式」生產服務解決方案、互聯網應用、智能農機、區域級農業大數據等新型農業整 體解決方案。其獨創的「耘小寶」環境監測儀和 AI 高清相機以消費級成本,提供專業級的服務,24 小時提供 氣象及環境異常自動預警,並將不同作物的農技指導精準推送至相關種植區域的農戶手機上。慧雲信息通過獲 取大量的農業生產數據來幫助農戶更高效地實現現代化轉型,同時氣象檢測、環境監控也幫助「氣象 」指數 保險、農災保險等再保險加快創新。

文化旅遊領域,以「和途科技」(以下簡稱和途)為例,公司在鄉村幫扶進程中植入小微服務產業及運營 機構,運用智慧化技術獲得精準的農村數據,最終形成城鄉金融融合的通道,發展民宿及鄉村特色服務產業。 和途主要服務於地方政府而不直接銜接城市企業,通過扶持當地農戶納入農文旅融合產業。和途打造獨有的鄉 村產業管理運營體系、鄉村互聯網智慧系統、小微配套商業生態、社區及遊客服務中心體系、城鄉商務及商業 合作體系等,覆蓋了浙江省的餘杭、千島湖、安吉、桐廬、東陽及江蘇揚州、山東曲阜、重慶長壽等多個旅遊 示範城市。



三、 鄉村普惠金融未來發展路徑

(一)如何解決鄉村振興的內在矛盾

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

2016 年以來,河南省蘭考縣、浙江省寧波市、福建省寧德市和龍岩市、江西省贛州市和吉安市、山東省 臨沂市相繼獲批建設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各試驗區錯位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改革試點格局。比如,江西 省贛州、吉安市打造小微客戶融資信貸服務平台,註冊量達 63.93 萬戶,累計促成 5.17 萬戶獲得貸款 471.66 億元;浙江省寧波市試驗區強化「財政 金融」的政策集成和協同配合,首創「財政 銀行 擔保」三方聯動的 「微擔通」模式;山東省臨沂市憑藉農業優勢基礎,緊密圍繞精準扶貧的地方金融生態進行多元化的金融教育 措施;陝西省宜君市則重點實施了金融服務的「便捷設施」工程,對超過金融網點 5 公里且人口稀少的偏遠村 落,配套提供「銀行流動服務車」服務,提高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


農村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支付體系建設。數字支付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是加速普惠金融改革的重要途徑。截止 2020 年 末,央行支付系統接入農商行、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 49675 家,農村地區建成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 89 萬 個,覆蓋村級行政區 52 萬個;20 萬個銀行卡助農服務點載入了村級電子商務服務,占服務點總數量超過 23%。其次,數字人民幣應用在農村持續擴容,2021 年 8 月 13 日,河北農信客戶通過數字人民幣 APP 完成首 筆數字人民幣兌換。支付結算是助農貸款、補貼發放、電商運行的重要金融服務之一。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截至 2020 年末,全國共建設有農戶信用信息系統 270 個,保有近 1.9 億農戶信用檔 案,其中開展信用評定的農戶有 1.3 億戶。農村信用信息服務平台,農戶信用信息採集覆蓋,開展農戶信用評 級,是信用體系建設的「三駕馬車」,主要驅動手段包括構建農戶徵信、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以及打造 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涉及多方主體的複雜工程,例如涉農部門、民政單位、金融機構 等。

農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對於農業生產經營來說,高效的風險管理和分擔是提高農村活力的核心激勵,農 業擔保體系需要建立「前期盡調 後期跟蹤 政府代償」的信貸基礎,嚴格監控農村金融流動性風險以及不良業 務率。自 2017 年以來,全國農擔業務規模年均增長 91%,直到 2020 年末,全國農擔在保餘額為 2118 億元, 放大倍數 3.4 倍,其中 2020 年新增 1920 億元,是 2019 年同期的 1.8 倍。農業擔保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融資政策 工具,尤其在後疫情時代,農擔保險是保證生產型企業和流轉型企業復產穩產的重要手段。

金融科技助力農業現代化——建行「惠懂你」

數字技術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農村新產業改革、新業態商業模式發展、農村公共福利和創新 供給。金融科技通過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下鄉,積累大量的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經營銷售的數據,建立適配 農村的信用評價模型和風險監控機制。需要注意的是,生產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也受制於相對落後的網路設施、 緩慢的產業數字化進程、滯後的數字技能培育體系,上中下游的經營主體仍停留在基礎建設、單嚮應用層面。 因此,金融科技需要實現「上游與下游」、「鄉村企業與城市市場」的銜接融合,回歸可持續的增長本源。 以建設銀行「惠懂你」的創新型普惠金融模式為例,建行堅持「創新驅動 科技賦能」,運用「移動互聯 網 科技 金融」模式,打造了 APP 一站式移動金融服務平台——「建行惠懂你」,以信貸融資為主,為小微企 業和個體工商戶等普惠群體提供生命周期服務。截止 2020 年末,該金融服務平台訪問量突破 1.1 億次,下載 量超 1500 萬次,授信金融 4400 億元。該平台不僅採用全線上自助辦理流程,還建立多維大數據模型體系和平 台智能風控體系,為農戶提供了智能化的運營體系。

(二)鄉村新挑戰: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並行不悖


「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首要目標,在「互聯網 」金融平台的賦能下,通過科技 創新、擴大開放、增加消費、促進就業等策略,形成鄉村經濟的自循環。在這個循環體系中,涉及到農業現代 化改革(綠色農業、污水治理)、農產品加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旅遊文創(糧食安全、清潔能源)等第一 二三產業的整合與升級,構建鄉村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最終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村一品、一縣一產」。那麼, 在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發揮普惠金融降低貧困效應的直接作用機制,同時強化金融機構在環境保護、 社會責任(ESG)方面的引領作用:引導信貸資金向綠色化、生態化的涉農項目傾斜,持續優化信貸資產結構, 加快構建鄉村綠色信貸體系框架,服務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生活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 創新「三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智庫 的精彩文章:

紡織服飾行業研究:低谷或將駛過,復甦態勢顯現
汽車行業2022年中期策略報告:景氣上行配置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