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行月球》里感懷獨行宇宙
在38萬千米的距離上,一端是月球,另一端是地球。月球上有一個人,地球上有一群人。月球上那位,陰差陽錯間被遺忘在月面;地球上那群,在隕石撞擊下劫後餘生。月球上的人,面對著永無終日的孤寂;地球上的人,沉浸於文明末世的苦痛。一場沒有音頻的直播畫面,讓月球上的人成為地球倖存者們的精神引擎;無數盞各色燈火,讓地球上的人化作月球落寞者的生存支柱。地球上的人看到月球上那個人的愛情理想和生存努力,從萎靡中逐漸振奮;月球上的人發現地球家園生氣尚存,從求死的決絕里緩慢復甦。
為了實現從月球到地球的歸家之旅,主人公獨孤月(沈騰飾)調動起一個人的全部智慧,搜尋月面上所有的動力器材,自行拼裝返程火箭。地球上他一直暗戀的女主馬藍星(馬麗飾)也在竭盡所能助力他從月球歸來。然而,就在一切技術、疏忽和錯誤導致的各種巨大困難都被克服,回家之旅即將啟程,兩個相愛的人快要重逢,完美結局近在眼前的時候,又一個艱難選擇擺在了獨孤月面前:另一塊龐然隕石正飛向地球,劫後餘生的地球人將遭受滅頂之災。而月球上的獨孤月和他飛船上那枚名為「月球之錘」的重型核彈,就是地球唯一的生存機會。為了深愛的女主,獨孤月選擇勇敢。他歷經數年孤寂生活保存的生命,最終化成全人類的生存機會。
《獨行月球》不是一部從內到外硬邦邦的科幻電影,而是一部科幻架構下的頗有分量的劇情片。影片中利用月球基地發射攔截武器,摧毀逼近地球的隕星等科幻元素雖然算不得驚世駭俗,但是各種情感和幽默元素的植入,提升了影片的感染力。這部影片真正的價值,其實是在笑聲(也許還有淚水)中提醒人們思考活著的意義。地球家園一切安好時,活著是一種幸福;當這一切不復存在,活著更像是一場折磨。無數人相互偎依活著是一種幸福,而孤獨寂寥的生命,即便衣食無憂也很難蓄滿活著的勇氣。
如果拋開影片中的喜劇戲碼,從科學層面審視,《獨行月球》探討了一個被反覆思忖的嚴肅問題——地球在遭遇外來天體撞擊時究竟有多大的倖存幾率?在浩如煙海的星河裡,地球像是一粒微塵,飄搖流浪在無數微塵中間,與其他飄忽莫測的微塵近距離相遇乃至零距離相逢,幾率雖然不算大,但是總會有。這種事情的發生,對於個人的百年人生,或許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地球數十億年的演進歷程,卻絕對可觀。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一次大規模地外隕星撞擊曾導致地球物種大量滅絕。如果這樣的危局發生在人類文明已經有了幾千年經驗值的今天,我們將不得不嘗試用我們孱弱的科學肌肉去阻擋那些秒行萬里的不速之客。
要阻止地外天體撞擊地球,人類的應對策略從最初的「粉碎機思維」逐步過渡到「變軌法則」。後者的關鍵在於利用外部能量改變危險天體的軌道,使其不與地球交會。這種方式類似大禹治水,與其堵截,不如疏導。在技術上這一概念也更具可控性,且能更有效地阻止災難和次生災難的發生,唯一的問題是要求更高的工程技術水平。好在人類的航天技術也沒有原地踏步,依舊在不斷提升。但願有一天,人類的太空科技能為我們的宇宙之旅贏得一份「安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