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為何革命黨人喜歡當刺客,熱衷於暗殺清廷宗室高官

清末為何革命黨人喜歡當刺客,熱衷於暗殺清廷宗室高官

清朝末年,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如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以及最後一錘定音的武昌起義等,但比這些起義更加頻繁的,確是針對清廷皇族宗室、高官大員的暗殺行動,其次數之多、範圍之廣,在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上圖_ 萬福華(1865—1919),字紹武,安徽合肥人

  • 清末暗殺風潮的盛行

據不完全統計,清末革命黨人進行的有記載的暗殺行動就多達數十起,很多都曾轟動一時。

比如1904年,革命黨人萬福華在上海行刺原廣西巡撫王之春,並高呼「賣國賊,吾代四萬萬同胞行誅」(其曾計劃藉助列強兵力鎮壓革命),可惜槍支啞火未果,其也被捕入獄(後來獲得釋放);

1907年,徐錫麟在安徽安慶成功刺殺了號稱「滿人五虎」(當時清廷對五位精明幹練的滿族高官的稱呼,下文提到的端方、良弼都在其列)之一的安徽巡撫恩銘,其被捕後英勇就義;

1910年,吳樾在北京進行暗殺端方等「出洋五大臣」(奉慈禧太后之命出國考察的五位朝廷大員)的行動,致其中兩人受傷,自己則當場犧牲;同年,作為孫中山重要助手的汪精衛則將暗殺對象鎖定了當時的攝政王載灃(溥儀生父),失敗被捕後還留下了「飲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詩句,一時成為革命偶像(當然誰也沒有想到這位當時的風雲人物會在30年後成為頭號大漢奸,真是世事難料);

1911年,溫生才在廣州成功槍殺了廣州將軍(將軍在清朝是從一品的武官官職)孚琦;

而1912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彭家珍則用炸彈炸死了主張堅決鎮壓的「宗社黨」頭目,禁衛軍統領良弼,彭本人也當場犧牲。

暗殺行動此起彼伏,成為了清末歷史中一道另類的風景線,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革命黨人屢屢運用暗殺手段呢?

上圖_ 彭家珍(1888年4月9日—1912年1月26日),字席儒,四川金堂人

  • 武裝起義屢屢失敗,使得革命黨人需要另尋出路尋找「捷徑」

武裝起義,需要深厚可靠的群眾基礎、周密長遠的計劃、相當規模的武裝人員以及數量巨大的武器裝備,這些對於當時的革命黨人來說,確實存在不少困難。革命黨人由於其階級屬性和認知等問題,嚴重脫離民眾,缺乏群眾基礎,比如魯迅就在其小說《葯》里描述革命黨人夏瑜(影射秋瑾)犧牲就義後,民眾不僅對其冷嘲熱諷,還用其鮮血做成的人血饅頭來治療肺結核,可謂是刻畫的栩栩如生。

不去發動群眾,僅僅依仗自身不多的兵力起事,結果面對清軍的殘酷鎮壓,犧牲慘重。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很多革命黨人不免對前途悲觀失望,於是謀求另尋出路,希望用一種「短平快」的方式,用超常規手段來迅速取得勝利。

上圖_ 吳樾(1878—1905),字孟俠,安徽桐城人

於是,相對來說簡單易行,成本很小的暗殺行動就被革命黨人所看重,比如吳樾就表示「暗殺雖個人而可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時代,非革命之時代,實暗殺之時代也」,革命黨人普遍認為暗殺僅僅靠「一爆裂彈,一手槍,一匕首」就可以,「較之以軍隊革命之需用多、準備煩、不秘密、不的確者,不可同日而語」,這可以說是其心理的準確寫照。

就連曾經對暗殺手段不屑一顧,認為是「小兒之見」的汪精衛,後來也對暗殺行為大為讚賞,並轉變態度表示」暗殺之事,獨夫民賊之肉以懲不軌,豈不甚善」,並付之以行動。可見當時革命黨內部普遍認為暗殺行為是一條勝利捷徑,比武裝起義要簡單得多。

上圖_ 荊軻刺秦王

  • 受到傳統刺客遊俠文化以及俄國無政府主義思潮的中外雙重影響

在封建社會雖然朝廷對於刺客遊俠之類一直持鎮壓敵視態度,但其影響一直在民間淵源流傳,往遠的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堪稱「刺客圈頂流」經久不衰,而就拿清朝本身來講,女俠呂四娘夜闖紫禁城殺死雍正的傳說流傳甚廣(當然只是野史傳說),內務府大廚陳德在「下崗」後也曾刺殺嘉慶皇帝(失敗後被凌遲處死),而張文祥殺死兩江總督馬新貽的案件也不過才過去幾十年。

因此,刺客遊俠之類事迹也深刻的影響了革命黨人,比如吳樾就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孟俠」,而女革命家秋瑾乾脆自稱「鑒湖女俠」,可謂豪氣十足,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更是撰文聲稱「霜矛雪戟,雄劍寶刀,折枝之槍,開花之彈,專諸聶政荊軻舞陽之倫」,鼓吹效仿荊軻等刺客進行暗殺。

上圖_ 秋瑾(1875年—1907年),女,字競雄,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

除了傳統文化以外,當時的俄國革命者也起到了很大影響。自1825年,沙俄部分具有進步思想的貴族軍官組織發動反對沙皇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之後,沙俄革命組織開始盛行無政府主義思潮,進行了針對沙俄高層的多次暗殺,甚至在1881年成功的炸死了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革命黨人對此相當推崇,章太炎就稱「今日欲行無政府革命,必以暗殺為首務也」,可見俄國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頗深。

上圖_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

  • 可以對清廷高層起到震動恐嚇的效果,擴大革命影響

曆數革命黨人暗殺的對象,不是皇族宗室,就是高官大員,都是清廷極具政治影響力的人物,革命黨人認為對這些人搞「定點清除」,可以震懾統治階級,帶來較大影響,對高層起到震懾恐嚇的作用。比如徐錫麟刺死安徽巡撫恩銘後,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就頗為恐懼的說「自是而後,我輩將無安枕日矣」,可見對清廷大員的震動。

而良弼在遇刺斷氣之前,曾留下遺言稱「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此話確實一語成讖,隨著良弼身死,清廷的強硬派也失去了主心骨,結果十餘天后溥儀就宣布了退位。可以說,這些暗殺活動還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圖_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宣統帝,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 暗殺也被革命黨人視為一種對清廷的復仇行為

清末革命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相當數量的志士慘死於清廷的屠刀之下,因此,革命黨人就將很多積極鎮壓革命的清廷大員視為劊子手,欲處之而後快。

比如曾多次鎮壓革命的清廷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就被革命黨人進行了多次暗殺,並兩次身負重傷(不過此人後來不僅倒向革命一方,還勸說其他清軍將領投降);而端方於1911年在四川大肆鎮壓「保路運動」,最終也被革命黨人槍殺身亡,其首級還被遊街示眾,也可見對其的憎恨。

上圖_ 四川「保路運動」

清廷雖然在1912年正式壽終正寢,但暗殺風潮卻不僅沒有收斂相反愈演愈烈,從孫中山手中奪走了大總統寶座的袁世凱就指示刺客暗殺了已經改組為國民黨的重要領袖宋教仁,而施劍翹則為父報仇成功了刺殺了曾經威震一方的大軍閥孫傳芳。

蔣介石上台後,更是指示戴笠為首的軍統局,對政敵異己進行了不計其數的暗殺;而老蔣為首的國民黨高層,卻也屢屢成為了上海「斧頭幫」首領,號稱「暗殺大王」王亞樵的目標對象。民國舞台不斷上演的暗殺大劇,也算是當年革命黨人不經意間留下的「遺產」。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書生本色的歷史機緣:晚清暗殺史》,伍立楊著,同心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1948年蔣經國親自率隊赴上海「打老虎」,為何最後卻半途而廢
一代抗日名將孫立人,為何受老蔣猜忌,被軟禁3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