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票否決不如少數服從多數?為何朔爾茨急於取消歐盟的一票否決權

一票否決不如少數服從多數?為何朔爾茨急於取消歐盟的一票否決權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蘇一躍成為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為壓制西歐的無產階級運動,防止西歐落入蘇聯之手,更為了消化二戰期間「爆兵」產生的積壓庫存,美國在1947年推出了旨在幫助西歐經濟復興的「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歐洲各國經濟迅速復興,但也不可避免地被捲入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再加上1949年美國主導成立的「大西洋公約組織」,西歐淪為美國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

為避免被美蘇爭霸裹挾,更為了挽回昔日地位,更為了扭轉身在美蘇之間卻在事實上被邊緣的尷尬局面,西歐各國開始了抱團取暖的嘗試,「歐洲煤鋼聯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的,並吹響了西歐一體化的號角。


因為政治軍事都被美國牢牢掌控,所以西歐一體化首先是經濟領域的一體化,這意味著經濟最強大的國家毫無疑問能成為西歐一體化的領頭羊。

彼時的聯邦德國,雖然在二戰後被反法西斯同盟分割佔領,更進行了非軍事化改造。但隨著1950年朝鮮戰爭的一觸即發,西歐局勢極速變化,美國又默許了聯邦德國的重新武裝,聯邦德國由此回到了正常國家的軌道。

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以來雄厚的經濟基礎,再加上二戰後東普魯士等地區的德意志居民的大量湧入,聯邦德國得以「給點兒陽光就燦爛」,50年代中期便重新回到了西歐經濟一哥的位置。


所以,雖然西歐一體化是聯邦德國和法國聯袂牽頭,但經濟實力更強的聯邦德國最終順理成章地成為西歐一體化的主導者。

由於德國完成統一的時間太晚,錯過了帝國主義瓜分全球的時機,所以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以來,德國最大的願望就是統一歐洲。等到希特勒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其目標又加上了一個消滅蘇聯。

然而,兩次世界大戰敗得一次比一次慘,德國想要以武力一統歐洲的夢想非但徹底泡湯,自身也被肢解地支離破碎。

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平的一體化進程,可以說實現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都未能完成的夙願,西歐各國也不可避免地淪為德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對於其他西歐國家而言,這種設定本身就意味著大家都要給德國打工,字裡行間就充斥著不公平。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慘敗導致的體量縮水,德國在西歐內部的佔比並不算一家獨大。再加上西歐成員的不斷增加,德國的佔比就更加微不足道。

但西歐一體化之程度所以不斷提升,在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還不斷擴容,根本原因在於西歐一體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致同意」的決策制度。

由於和平整合的方式缺少了暴力消滅反對勢力的階段,因此各方勢力為了統一的目的必須相互通妥協、求同存異,其結果就是凡事都要一致同意,任何一個成員國說「不」,這事兒它就過不去。


因為「一票否決權」的存在,使得小國不再隨意被大潮流裹挾甚至拋棄,從而最大限度地照顧到了弱者的利益。所以小國願意加入到西歐一體化的大家庭,共同推動冷戰結束後歐洲聯盟的橫空出世。

再加上西歐本來就是發達國家的集合,經濟基礎雄厚,加入歐盟大家庭基本能實現吃香喝辣的富裕水平。所以大家都願意和歐盟並肩而行,尤其是冷戰結束後從昔日社會主義陣營「橫跳」到歐盟的東歐國家,對富裕的歐盟尤其充滿向心力。

但這樣的歐盟,絕不是德國想要的歐盟。從歐洲煤鋼聯營建立開始,為了推動西歐的一體化,德國做出了巨大的讓步,包括徹底放棄對東普魯士等失地的聲索、放下對法國等國的仇恨等,只為建立一個由德國主導的強大歐盟。


但「一票否決」的存在,雖然保護了弱國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公平,但這種「絕對民主」式的公平卻讓德國幾乎什麼事也幹不成,尤其是匈牙利,幾乎次次反對,處處為難,德國的內心有一萬隻羊駝來回奔騰。

德國深知,歷史上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就是因為這種一票否決導致諸事難行,最終在歐洲的縱橫捭闔中盛極而衰,並最終淪落到被瓜分的尷尬命運。所以,德國最大的心愿,就是破除這種舊體制,將歐盟真正發揚光大。

但問題是,一旦沒有了「一票否決」的機制,只要多數就可以暢行無阻,勢必和老舊小區裝電梯一樣,侵蝕底層住戶的利益。而歐盟的「低層住戶」,具體來說就是東歐窮國,這意味著一旦失去「一票否決權」,歐盟也將失去勠力同心的靈魂,進而主動崩潰。


雖然屆時歐盟大國尤其是德國的利益得到了充分保證,「歐盟的德國」也將蛻化成「德國的歐盟」,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尷尬局面,註定會讓德國整合歐洲的努力功虧一簣。

更重要的是,雖然德國很努力地再擺脫美國的控制,但現實情況是美國套在歐盟脖子上的鎖鏈越收越緊。尤其是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隨著蘇聯的煙消雲散,美國看歐盟是越來越不順眼,於是美國的巴掌也接踵而至,比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及2016年英國脫歐等,確保歐盟自顧不暇、疲於奔命。

對於當前歐盟而言,想要活下去,首先就是不要忤逆美國。畢竟一個與歐盟分道揚鑣的英國,在美國的遙控下已經讓歐盟痛不欲生,如果繼續堅持所謂的獨立自主,必然會在美國的辣手摧花之下土崩瓦解。


要知道,從二戰結束以來,雖然美國給了德國自由之身,比日本活得更有自尊,但國土上星羅棋布的美軍基地,讓德國根本不敢與美國分庭抗禮,只能追隨美國將反俄進行到底。

於是,朔爾茨政府放棄了默克爾時代閃轉騰挪的努力,選擇主動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只為能讓歐盟苟延殘喘下去。

而這樣的歐盟,「一票否決權」不像是阻礙德國呼風喚雨的「絆腳石」,倒像是保護德國最後一絲尊嚴的「遮羞布」。

而今,為了在美國面前爭取表現的機會,德國一再要求歐盟改革,踢開制裁中俄的絆腳石,扯下這最後一絲遮羞布,德國跪舔美國的急迫性不言而喻。

只是,這樣天怒人怨的主張,因為德國的主動躺平,註定難以推行。而這,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德國可憐自尊的作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頭條創作挑戰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夜史 的精彩文章:

東邊斷氣,西邊「賭氣」?為何朔爾茨訪問加拿大時憋了一肚子氣?
寸土必爭所以全盤皆輸?鍾情於開疆拓土的俄羅斯,到底是輸是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