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北約?還是下一個歐盟?伊朗進群後上合組織到底會何去何從
雖然很多西歐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它們卻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那就是北約和歐盟成員國。
而它們之所以如此「分裂」,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一手主導。
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後,美蘇一躍成為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作為昔日國際政治舞台中心的西歐,雖身處美蘇之間卻在國際格局中被邊緣化。
為避免西歐被蘇聯「辣手摧花」,美國除在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經濟復興,將西歐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更在1949年主導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將西歐作為美蘇冷戰的最前沿。
為了避免成為美蘇爭霸的炮灰,更為了復興昔日歐洲的榮耀,西歐各國決心放下仇恨、繼往開來。於是以法德和解為起點,「歐洲煤鋼共同體」最終建立並成為西歐一體化的起點。
西歐一體化恢宏起步後,規模不斷擴大,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成為令其它國際組織艷羨的「別人家的孩子」。
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大戰因為核武器的恐怖制衡再難爆發,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在這一背景下,各類國際組織層出不窮,成員高度重合的北約和歐盟無疑是高山仰止的典型。
但北約和歐盟只屬於信奉叢林法則的西方,更打著冷戰的烙印,有著強烈的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合作組織作為包容、平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區域國際組織,就顯得尤其亮眼。
和北約及歐盟緣起冷戰不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後冷戰時代成立的國際組織,前身是1996年建立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旨在加強邊境地區信任,妥善處理中國與昔日蘇聯鄰國的關係。
「上海會晤」機制之所以出現,直接原因在於蘇聯解體後,東斯拉夫勢力全面退潮,昔日被壓制的勢力紛紛死灰復燃。尤其是中亞,作為昔日中原王朝、阿拉伯世界、波斯、突厥等各方勢力來了又走的舞台,留下了深深的「伊斯蘭化」和「突厥化」烙印。
雖然中亞五國同屬遜尼派穆斯林,但蘇聯時期犬牙交錯的「民族識別」,給中亞地區你死我活的民族衝突埋下了禍根。
再加上冷戰結束後美國等西方世界迫切需要中亞作為遏制中俄兩國的翹板,土耳其和印度也有趁蘇聯解體後形成的權力真空到中亞尋根問祖的衝動,於是一時之間中亞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三股勢力」風起雲湧甚至蔓延到中俄等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合作組織橫空出世。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6國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並簽署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標誌著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上合組織成立後,很快開始了更大領域的合作以及更大規模的擴容。比如將合作領域從軍事推廣到經濟、政治等方面,吸納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進群,並將更多國家確定為觀察員國和對話夥伴國。
相比於北約和歐盟,上合組織由中俄兩國主導,對應歐盟的法德聯袂領導,同時軍事合作優先則與北約基本契合。再加上西方媒體長年累月地將上合組織妖魔化成「東方的北約」,上合組織似乎更有北約的影子。
那麼,「形似」歐盟但又「神似」北約的上合組織,在吸納伊朗進群後到底會何去何從?靜夜史認為當然是不走尋常路。
因為上合組織的出發點就和西方痕迹嚴重的北約和歐盟不同,而且面臨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大相徑庭。更重要的是,上合組織作為兩個世界大國共同發起的組織,在攜手應對外部問題的同時,也承擔著解決彼此關係以及解決各自問題的使命。
說白了,上合組織不僅對外,更要對內,是一種全新合作模式下的一種大膽嘗試,伊朗的進群,無疑大大推動了這一進程。
事實上,上合組織從成立一開始,雖然目標一致,但成員卻旗幟鮮明地分為兩個陣營,具體來說就是中國和昔日的蘇聯加盟國。
中國之所以願意發起上合組織,直接原因在於中亞的「三股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西部安全,根本原因則在於中亞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1993年中國從石油出口國蛻變為石油進口國之後,除波斯灣和馬六甲海峽外,中國能源進口的另一個途徑。
俄羅斯之所以願意發起上合組織,除了安全問題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於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雖然綜合國力大不如前,但卻依然有一顆將中亞當成俄羅斯後花園的心。
而明知中國發展與中亞國家關係影響甚至挑戰了俄羅斯在中亞的主導地位,俄羅斯依然願意聯袂中國。除了「三股勢力」和美國等共同敵人,根本原因在於俄羅斯經歷了蘇聯解體的猛烈衝擊,實力根本不足以重現蘇聯榮光。歐亞經濟聯盟等俄羅斯主導的昔日蘇聯加盟國間組織,之所以基本不溫不火甚至行將就木,根源就在於俄羅斯的力不從心。
所以,藉助中國一日千里的實力維持在蘇聯加盟國間的影響力,是俄羅斯發起上合組織的主要目的,而中國則需要藉助上合組織開闢更多的能源通道,解決自身的能源安全問題。
由於出發點的南轅北轍,因此中俄兩國對擴容的意見多有分歧,伊朗長達17年的進群之旅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在伊朗之前的第一次擴容,是2017年6月9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
很多人認為,印度的加入,將會使上合組織聊勝於無。畢竟印度一方面自詡中立,和西方國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另一方面又和中國有著尖銳的對立,可謂名副其實的攪屎棍。
所以,吸納印度進群,可以視為俄羅斯掣肘中國的小動作。
但印度入群還有一個有利於我們的「副作用」,就是巴基斯坦也必須入群。
作為名副其實的冤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從立國以來就打得難解難分,雖然信奉離岸平衡的英國殖民者早已捲鋪蓋走人,但中美蘇等國都樂見印巴對立形成的南亞制衡。所以有印度的地方,必定有巴基斯坦的身影,甚至研製原子彈這種事。
所以,中國同意印度進場「攪局」的條件,就是巴基斯坦必須也同時進門。而中巴關係如何兄弟情深,自是不言自明。
由於美國扼守包括馬六甲海峽在內的16個戰略關口,我們的能源安全可謂危險重重。所以繞開馬六甲海峽,從巴基斯坦和緬甸另闢蹊徑就成為不得已而為之的可能。
但緬甸由於歷史原因,即便沒有西方國家興風作浪其北部也風起雲湧,因此只有巴基斯坦才能承擔起「取代」馬六甲海峽的重任。
但問題是,馬六甲海峽困不死我們的美國,極有可能一路向西,到波斯灣沒事找事,尤其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所以拉攏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獲得上合組織名正言順的安全保護,修建直通巴基斯坦的陸上能源線無疑意義重大。
但這種距離蘇聯勢力範圍越來越遠的操作,必定令俄羅斯大為不滿。而且更重要的是,波斯作為昔日中亞的統治者之一,讓伊朗對中亞難忘舊情。而且今天的伊朗,為了對抗美國的海上封鎖,也有向北拓展縱深並壯大實力的打算,於是伊朗與中亞重燃舊情。
這對於將中亞作為勢力範圍的俄羅斯而言當然不可接受。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國—巴基斯坦—伊朗」陸上能源通道打通,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必然更小,所以俄羅斯不同意伊朗進群,伊朗只能等待。
但如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俄羅斯在深陷俄烏對抗漩渦時,也不得不承認自身在東方尤其是上合組織內部的力不從心,所以同意伊朗進群乃是順勢而為、順水推舟。
而伊朗加入上合組織,則讓中國的能源結構更加安全,同時己方陣營不斷擴容,在上合組織內部再也不是一個國家面對一群蘇聯加盟國的尷尬局面。俄羅斯也在順勢而為中保持了最基本的體面,在妥協後繼續和中國一樣作為上合組織的領頭人。
只是,「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國際組織更不允許出現兩個核心,就像歐盟雖為德法兩國發起,但本質上卻是經濟更強大的德國主導一樣,上合組織也必然會經歷中俄實力天平傾斜的過程。而從中俄當前的局面來看,我們成為上合組織真正領袖的可能性無疑更大。
那麼,俄羅斯如何在力不從心中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似乎會成為下一步上合組織工作的重心,畢竟白俄羅斯將隨後進群,阿聯酋等中東國家也在排隊等號,未來隨著更多方向的擴容,上合組織必將產生獨一無二的領袖。
屆時上合組織雖然不會成為下一個北約和歐盟,但必須有自己的核心,否則努力幾十年,上合組織終將成為論壇一樣徒有虛名的泡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最大的前途就是沒有前途?京張奧運會之後,張家口到底路在何方?
※回不去的蘇聯,揮不去的夢魘?為何俄羅斯對蘇聯的感情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