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炮彈炸不響,是因灌沙子惹的禍?這是一種誤解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炮彈炸不響,是因灌沙子惹的禍?這是一種誤解

相信很多讀者應當都看過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出品的、以講述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亦稱大東溝海戰)為主線的電影《甲午風雲》。可以說,這部經典的影視作品影響了不止兩三代人對於那場海戰乃至整個甲午戰爭的認知。影片中有一個著名橋段,便是致遠艦官兵發現自己打出去的炮彈沒有炸響,於是開彈檢查,發現裡面竟然灌滿了沙子。每當看到此處,大家總會扼腕於晚清官場的腐敗成風,切齒于軍火商枉顧國家利益中飽私囊。

無獨有偶,2012年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推出的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中,也出現了北洋水師官兵在炮彈炸不響後手舉炮彈仰天長嘆的片段。炮彈灌沙子導致的啞彈最終釀成了北洋水師海戰慘敗的悲劇,似乎成為了大家對那場海戰公認的定論。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北洋水師海戰失利,究竟是不是炮彈惹的禍?

上圖_ 影視劇中北洋海軍實心彈倒出來沙子

  • 炮彈灌沙子:真的與貪腐無關

炮彈里灌沙子,到底是大清官員徇私舞弊中飽私囊,還是西方列強陰險耍滑坑了大清一把?其實都不是——炮彈里灌沙子是當時一種炮彈製造技術,不僅清軍這麼做,英、法、俄、美等列強也是這麼做的。

為什麼炮彈里要灌沙?難道不應該灌火藥或者炸藥?其實不然。在當時,也就是19世紀中後期,軍艦上裝備的主流炮彈為兩種,一為穿甲彈,當時國內俗稱為「實心彈」;二為榴彈,當時國內俗稱為「開花彈」。開花彈內裝填有火藥(後為烈性炸藥),故而命中後可以爆炸,因為被稱為「開花彈」。實心彈則是單純依靠炮彈動能擊穿敵艦裝甲的炮彈,其內部並不填充火藥。

上圖_ 榴彈結構示意圖,前面就是引信

早期實心彈的彈頭是中空的,我們知道物體的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運動狀態也就越穩定。為了讓實心彈在飛行過程中的彈道保持平穩、提高命中精度,就需要給其加上一定的配重,以平衡前後重量。因此,實心彈原先中空的彈頭裡便被灌入東西來進行配重。起初,列強嘗試過在實心彈里裝填火藥。

但隨著軍艦裝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滲碳鋼裝甲問世,實心彈擊中這類極「硬」的目標後,會被由此引發的巨大衝擊提前引爆彈內裝填的火藥致使炮彈碎裂,無法達成穿甲的目的。故而在經過多次試驗後,用於配重的火藥就被換為了沙子,當然也有用泥土、碎石的。對於灌沙子還是石子、灌多還是灌少,各國都有嚴格的生產規範。

上圖_ 北洋水師所使用的炮彈

  • 沒那麼多開花彈,只能多配實心彈

實心彈因為無法爆炸,所以在海戰中,它必須命中敵艦水線附近位置(最好是水線以下)、造成敵艦進水,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命中的是敵艦水線以上部位,那就只能給對方艦體上鑽個孔(頂多再依靠彈體動能打死幾個人、毀壞一些設備)。即便把敵艦打得千瘡百孔,但只要其水線以下安好無損,整艦憑藉巨大的儲備浮力依然可以只傷不沉。

於是,除了實心彈,各國海軍還普遍使用可以爆炸的開花彈,來對敵艦水線以上部位、特別是暴露在甲板上的人員、設施進行殺傷。但開花彈的穿甲能力不如實心彈,戰艦的彈藥庫、動力艙等受重甲防護的核心艙室只要不被命中,戰艦照樣沒事,哪怕開花彈把你的甲板「洗一遍」。

所以,要想光憑開花彈擊沉一艘敵艦,就需要有足夠數量的炮彈擊中敵艦,考慮到當時西方列強海軍主力艦火炮3.5%-—4.7%的可憐命中率,沒有個幾百發想都別想。因此,在海戰中實心彈、開花彈二者必須相互配合,才能使戰艦火炮發揮最大威力。

上圖_ 北洋水師所用的穿甲彈 示意圖,實心彈可以理解為沒有裝填炸藥的穿甲彈

既然炮彈里灌沙子並非貪腐,而是一種正確的製造實心彈的方法,那麼北洋水師為什麼還會失敗?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各艦上都裝備有開花彈和實心彈。但相比於開花彈,實心彈的數量更多。因為實心彈不用爆炸,相對的生產技術要求低,成本也低。開花彈不僅技術要求高,成本也十分高昂。特別是法國於1885年開始使用烈性炸藥苦味酸代替黑火藥作為開花彈的填充物後,開花彈的造價更是節節攀升。

當時清朝儘管有了洋務運動的加持,但國內的兵工廠,不論是規模最大的江南製造總局,還是後起之秀天津機器局都只能生產少量裝填黑火藥的開花彈,裝填炸藥的一枚也造不出。因此北洋水師裝備的開花彈,大部分是成軍之時從國外引進的。自1891年戶部停止向水師撥款採購軍械後,開花彈便用一顆少一顆。

黃海海戰時,作為水師絕對主力的定遠、鎮遠兩艦,其8門305毫米主炮的開花彈總共只有區區217發,平均每門炮只有27發。在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海戰中,這些少得可憐的開花彈在開打兩小時後即消耗殆盡。因此北洋官兵在大多數時間裡不得不使用不能爆炸、只能鑽孔的實心彈作戰!

上圖_ 建造中定遠艦大口徑巨炮

  • 現實的差距:北洋落後對手整整一代

與北洋水師沒有足夠開花彈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日軍在海戰中倚仗速射炮和開花彈大逞威風,給予北洋水師極大殺傷。還是在1891年,就在戶部停止向北洋水師撥款時,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成功合成了苦味酸,即所謂的「下瀨火藥」,並趕在甲午戰前研製出了可適用於實戰的、填充下瀨火藥的開花彈。

儘管這種炮彈安全性很成問題,在實戰中也發現其效能並不理想,但還是發揮出了巨大威力。被其命中的北洋各艦即便沒有「傷筋動骨」,也往往著起大火,甚至上層建築都被大火熔化,官兵死傷慘重(提督丁汝昌即被下瀨火藥引發的大火燒傷)。儘管定遠、鎮遠依靠厚實的裝甲扛住了百餘發開花彈的攻擊,但致遠、經遠、超勇等防禦較弱的戰艦還是倒在了敵開花彈的「萬炮攢射」之下。

上圖_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

與缺乏速射炮一樣,缺乏開花彈、尤其是缺乏裝填烈性炸藥的開花彈,凸顯了戰前北洋水師乃至整個清軍在軍備上已經落後於對手整整一代。因為沒有速射炮,北洋水師的整體火力輸出完全被日軍壓制;因為缺少開花彈,大量實心彈打過去卻沒有給敵艦造成嚴重的損害,排水量僅612噸的日艦赤城號被命中30餘彈卻仍舊死裡逃生。但即便全程遭到遏制,北洋官兵仍然頑強奮戰,打出了堪稱恐怖的命中率。

據戰後日軍編寫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記載,黃海海戰中日軍各艦共被命中100毫米口徑以上炮彈134顆,而北洋水師消耗的同類型炮彈一共是1139發。也就是說,北洋水師大口徑艦炮的命中率,竟達到了11.2%,這在沒有雷達火控的海戰時代,簡直就是奇蹟,尤其可見北洋官兵技戰術素養之高!可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空有精英的官兵卻無克敵的利器,實在令人扼腕。倘若這134顆炮彈中多幾發裝填炸藥的開花彈,那麼海戰結果又將如何呢?

上圖_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講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可以明白,炮彈里灌沙子並不是清朝官吏利欲熏心貪腐成風的證據。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言,乃是甲午戰後為了攻擊李鴻章,那些不懂軍事、不諳世界軍事發展大勢的清流官員編造出的理由,用以抨擊淮系集團弄虛作假、武備廢弛。一般的人們由於對當時艦炮炮彈的具體情形並不了解,自然而然對「炮彈里灌沙子」感到義憤填膺,進而口口相傳,最終流傳至今。不過,儘管這是傳言,但它卻無法掩蓋清末整個國家武備廢弛、整個官場腐朽不堪的實際狀況。

甲午之戰,大清的對手日本可謂舉國一心、同仇敵愾,在備戰方面更是全民動員、不遺餘力。反觀大清,沒有一個合理的戰略布置,沒有運轉有效的戰備規劃,至於注重研發、升級裝備更是水月鏡花。統治者沉浸在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的美夢中無法自拔,官員們相互傾軋,視艦隊為淮系私軍而不屑一顧。

上圖_ 定遠穿甲彈

在自己人的不斷掣肘下,水師既無法在短時間內及時獲得進口裝備的補充,又無法得到質量可靠、數量充足的國內軍火供應。黃海海戰中,北洋官兵面對打不響的炮彈仰天長嘆,這背後足以說明:甲午之敗乃是必然,大清這棟腐朽不堪的大廈該到徹底垮塌之時了。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陳悅 《中日甲午黃海大決戰》

[2]薩蘇 《甲午原來如此》

[3]日本海軍軍令部編 《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

[4](美)馬吉芬 《馬吉芬回憶錄》

[5](日)下瀨雅允 《下瀨雅允回憶錄》

[6]曾祥穎 《中國近代兵工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4萬東北抗聯為何能牽制數十萬日軍,堅持10多年直到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