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二次抗日援朝明軍敗多勝少,為何日軍沒加大攻勢,反而撤軍

第二次抗日援朝明軍敗多勝少,為何日軍沒加大攻勢,反而撤軍

#頭條創作挑戰賽#

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丁酉再亂」。相較於明軍取得了平壤大捷和碧蹄館之戰取得勝利的第一次抗日援朝,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的作戰爭議頗多。除了明朝水軍在露梁海戰中取得輝煌勝利,明軍陸軍的作戰並沒有取得較多像平壤之戰那樣的攻城拔寨,殲滅日軍主力的勝利。明軍的第一次蔚山之戰、第二次蔚山之戰、泗川戰役和順天戰役都都沒能完成預期的作戰目標。可以說,明軍的第二次抗日援朝敗多勝少。

但即便是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敗多勝少,日軍依然在1599年選擇從朝鮮撤軍。這就意味著,明軍在戰略上勝利完成了抗日援朝的任務,讓日軍此後300多年間不敢再次侵犯朝鮮。

那麼,為何在明軍第二次抗日援朝敗多勝少的情況下,日軍依然選擇撤軍?日軍的撤軍和豐臣秀吉去世真的有直接關係嗎?

上圖_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至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

第一,豐臣秀吉發動的第二次入侵朝鮮的戰爭,其作戰的目的並非是武力佔領朝鮮,而只是通過戰爭的方式,逼迫朝鮮成為日本的附屬國。

1597年夏天,日軍大規模出兵進攻朝鮮,拉開了第二次入侵朝鮮戰爭,也就是「丁酉再亂」的序幕。但對於日軍第二次進攻朝鮮的動機,也就是發動戰爭的動機,史學界有爭議。

日本近代歷史學家德富豬一郎在其著作《近世日本國民史·朝鮮役》中承認,日軍第二次進攻朝鮮已經不敢打進攻明朝的想法,只有進攻朝鮮的想法。而且,日軍連拿下朝鮮全部國土的野心都沒有了,只想拿下朝鮮半島南部的全羅道地區。

日本國內學者中野等在其歷史著作《秀吉的軍令和大陸的次攻》中指出,日軍進攻朝鮮的想法只是為了佔領朝鮮南部地區,這一說法得到了我國研究壬辰戰爭的歷史學者楊海英女士的贊成。

當然,上述觀點是近現代學者的看法。但上述觀點並非是空穴來風。有當事人歷史資料的佐證。

上圖_ 小西行長(1558年-1600年)

小西行長給朝鮮地方官員的信件中表示,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目的並非是佔領整個朝鮮半島,而是出兵示威,希望朝鮮向日本求和。

而宗義智的一位家臣給朝鮮人寫的信件中表示,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因為豐臣秀吉害怕國內政變對其統治不利。

結合以上歷史分析就能看出,豐臣秀吉發動第二次侵略戰爭的目的並非是為了佔領整個朝鮮。可能豐臣秀吉對入侵大明還有一些僥倖的想法,但豐臣秀吉始終不敢把這個想法付諸於行動。畢竟第一次入侵朝鮮,日軍就在平壤和碧蹄館連續遭到明軍的沉重打擊。

那既然日軍的目的並非佔領全部朝鮮,而只是佔領朝鮮的南部,有可能通過武力方式逼迫朝鮮成為日本的藩屬國。那日軍在朝鮮的作戰意志堅定性就不會像第一次入侵朝鮮的時候那樣堅定了,只要日軍出現較大的進攻挫折,或日本國內的矛盾影響日軍作戰,日軍就有隨時撤兵的可能。

上圖_ 萬曆朝鮮戰爭時,朝鮮板屋船

第二,第二次進攻朝鮮的日軍士氣比第一次低落很多。

根據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實錄》的記載,日軍上至將領,下到士兵都以渡海征戰「為怨」。一個「為怨」的關鍵詞,就很明顯的表現出日軍士氣的低落。日軍上下都希望能打一場針對朝鮮的速戰速決的戰爭,如果戰爭拖成持久戰,日軍官兵寧願撤軍也不願意打仗了。

「倭人等厭苦兵役,願罵關白者無數」。這一句史料將日軍下層士兵對兵役的厭惡,對豐臣秀吉的憎恨說的非常到位。

上圖_ 朝鮮王朝(明清)

第三,日本方面國力有限,難以拿下朝鮮全部國土。

第二次入侵朝鮮的戰爭全面打響後,日軍進攻部隊一路插到了京畿道的部分地區,兵鋒直接瞄準王京。但是,此時的豐臣秀吉知道日軍後勤補給已經跟不上了,如果日軍孤軍深入很容易造成被明軍全部殲滅的嚴重後果。豐臣秀吉下令日軍先頭部隊在慶尚道、全羅道等作戰後撤出去,在朝鮮南部沿海地區修建城池以求自保。如果明軍盡全力進攻朝鮮南部日軍修建的城池,日軍會大概率選擇從朝鮮撤軍。

也就是說第二次朝鮮戰爭,日軍經歷了短暫的孤軍深入後,日軍的主力部隊已經轉入相對防禦的態勢等待明軍進攻。此時的日軍已經全然沒有拿下朝鮮半島的想法了。

上圖_ 蔚山和慶州所處位置 (萬曆朝鮮戰爭)

第四,明軍在第一次蔚山戰役中給日軍士氣以沉重打擊,讓日軍將領萌生出儘快從朝鮮撤軍的想法。

從戰術上看,明軍的第一次蔚山戰役是失敗的。明軍沒能拿下蔚山城防。但是從戰略的角度上看,蔚山之戰對明軍來說卻是一場相對成功的作戰。明軍以陣亡1521人,受傷2900多人的代價,殲滅日軍3000多人。明軍所展現出的較強的攻堅戰能力對日軍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加藤清正甚至還擔心明軍再次進攻蔚山城。

而在順天倭城的小西行長在第一次蔚山戰役結束後萌生出離開順天倭城撤退的想法,小西行長的女婿宗義智已經將物資裝載在船上準備逃跑。島津義弘聽說明軍出動百萬大軍反擊日軍,準備讓晉州城的日軍撤退到泗川地區。

上圖_ 日本史料《朝鮮物語》,關於蔚山之戰的記載

蔚山戰役結束後,日軍將領在慶尚道召開作戰會議,一致認為日軍應該收縮戰線,將兵力撤退到沿海地區。這一建議相關的提案被豐臣秀吉拒絕了,日軍將領又提出第二個提案,日軍應該從順天、蔚山、南海島等地全線撤退,撤退到沿海地區待命。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都要率軍撤退。豐臣秀吉雖然反對撤軍,但也無力回天。經過反覆的討價還價,日軍還是選擇了撤軍。

為了避免日軍主力被明軍殲滅,豐臣秀吉從朝鮮直接撤回了一半軍隊,只在朝鮮留下了6萬日軍。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等日軍將領回國,只有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日軍將領選擇留在朝鮮。

被日軍俘虜的朝鮮學者姜沆在《看羊錄》記載了,蔚山戰役結束后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談話,這個談話明確說明,豐臣秀吉有讓日軍從朝鮮全面撤軍的想法。但豐臣秀吉的想法只是想法,6萬日軍留在朝鮮是客觀的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援朝戰爭初期,第一次平壤戰役明軍吃了敗仗的情況下,小西行長給豐臣秀吉傳信,認為明朝不可侵犯。可見小西行長是對明朝實力有清醒認識的將領。

上圖_ 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

第五,明神宗無退兵意願

明軍在第一次蔚山之戰、第二次蔚山之戰、泗川戰役和順天戰役等進攻戰役中沒能達成預期目標。明軍主將邢階甚至採取給小西行長、島津義弘行賄的方式,希望能達成有利於雙方的停戰撤軍要求。明軍隨時有可能從朝鮮撤軍。但此時的明神宗堅持以武力消滅日軍,這是因為豐臣秀吉已經去世,兵科給事中張輔之認為明軍應該水陸聯合進攻,全面消滅在朝鮮的日軍。

明神宗可能有增兵朝鮮的想法,這是因為第一次抗日援朝戰爭結束後,日本和明朝展開談判。明神宗還一度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但豐臣秀吉卻第二次出兵朝鮮,這讓明神宗和明帝國的大臣就懷疑日本是否有停戰談判的誠意。

在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爆發後,明軍出兵的總兵力比第一次出兵33000多人的總兵力還多,總兵力近10萬人。雖然明軍在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的一系列城市攻堅作戰中敗多勝少,但明神宗以武力消滅日軍的戰略是不會因為邢階等明軍將領和日軍的談判而改變。隨著兵科給事中張輔之建議明軍應該全面消滅日軍建議的提出,明神宗很可能繼續增兵朝鮮,徹底消滅日軍的想法。

上圖_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而張輔之給明神宗的建議發出後不久,明軍在露梁海戰中重創日軍,殲滅日軍數千人。如果說露梁海戰之前,日軍可能還有繼續留在朝鮮沿海地區作戰的想法。那露梁海戰後,日軍確實就全面撤退了。日軍快速撤軍的目的就是恐懼明朝增兵全殲日軍。在露梁海戰結束後,明朝陸軍和水軍繼續逐漸殘敵,有抓捕俘獲日軍的記錄。

所以,明神宗堅持以武力消滅日軍的戰略和露梁海戰的勝利,是日軍選擇撤軍的決定性原因。

上圖_ 露梁海戰 示意圖

綜上所述,豐臣秀吉第二次進攻日軍戰略的改變,日軍士氣低落,第一次蔚山戰役後日軍將領決定收縮戰線是日軍撤軍的次要原因。而明軍和日軍展開談判後,明神宗堅持以武力消滅日軍,以及露梁海戰的勝利成為日軍選擇撤軍的直接原因。

畢竟第二次抗日援朝作戰,明軍出兵人數已經比第一次抗日援朝作戰更多。明神宗為消滅日軍再次增兵朝鮮不是沒有可能。在露梁海戰日軍慘敗,明軍展開全線追殲作戰反攻的情況下,日軍只能選擇從朝鮮撤軍。

換句話說,日軍從朝鮮撤軍的想法早在第一次蔚山戰役結束後就已經有了,但此時的日軍只是選擇部分撤軍。而明神宗堅持以武力消滅日軍,反對談判,以及露梁海戰的勝利加速了日軍撤軍的速度,最終導致日軍從朝鮮全部撤軍。

作者:孫毅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萬曆朝鮮戰爭全史》 作者:朱爾旦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崑山龍哥案」在古代要坐牢嗎,我國古代如何處理正當防衛
君子做不得、流氓躺著賺的「民國保長」,都負責什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