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機械行業中期策略:重點關注產業鏈安全和新能源設備兩條主線

機械行業中期策略:重點關注產業鏈安全和新能源設備兩條主線

(報告出品方/作者:中原證券,劉智、馬嶔琦)


1. 2023 年上半年中信機械行業行情回顧

1.1. 2023 年上半年中信機械整體呈震蕩形勢

2023年上半年機械板塊走勢呈寬幅震蕩趨勢,波動較大,總體上看和滬深 300相關度很大。

截止到 2023 年 6 月 9 日收盤,2023 年上半年中信機械行業上漲 7.52%,小幅跑輸滬深 300 指數(8.89%)1.37 個百分點,排名 30 個中信一級行業第 12 名。

2023 年上半年機械三級子行業分化繼續加大。2023 年上半年 3C 設備、半導體設備、核電 設備、船舶製造表現較好,漲幅超過 30%;鋰電設備、光伏設備、金屬製品、其他運輸設備跌 幅較大。


1.2. 機械行業 2023 年估值調整到底部,風險收益比較高

從近 10 年中信機械行業的 PE-BAND 看,中信機械行業重新跌破下軌,目前估值水平基本到 底部區間,接近 2018 年底行業估值水平。

從近 10 年中信機械行業的 PB-BAND 看,中信機械行業 PB 目前處於歷史低位,基本接近 2019 年的估值水平,高於 2018 年底的估值。

30 個中信一級子行業中,中信機械行業 PE-ttm 估值約 40.36X,PB 約 2.77X,位於中高水 平。中信機械各三級子行業里,叉車、工程機械、礦山冶金機械、鐵路設備、高空作業車等子 行業估值水平較低。

1.3. 2023 年上半年中信機械上市公司行情回顧

中信機械行業扣除 B 股外共 617 家上市公司。截止到 6 月 9 日收盤,2023 年上半年上漲的 家數為 370 家,下跌為 242 家,漲跌比大致為 3:2,漲跌幅中位數為 4.85%。 2023 年上半年漲幅前 10 名分別是歐晶科技、禾川科技、天鵝股份、普源精電-U、景業智 能、寶馨科技、寶塔實業、貴繩股份、東威科技、祥鑫科技。 2023 年上半年漲幅後 10 名分別是派特爾、恆進感應、邦德股份、五新隧裝、榮億精密、 豐光精密、吉岡精密、優機股份、力合科技、杭可科技。


2. 中信機械行業 2022 年&2023Q1 財報回顧

2.1. 2022 年報&2023Q1 財報:行業業績承壓,分化加劇

2022 年中信機械行業實現營業收入 20295.26 億,同比下滑 0.74%,實現歸母凈利潤 1230.84 億,同比下滑 7.36%,營收增速、歸母凈利潤增速雙雙出現小幅下滑。 2023 年 Q1 中信機械行業營業收入 4564.98 億,同比增長 1.99%,歸母凈利潤 285.68 億, 同比下滑 2.04%,對比 2022 年報小幅反彈。


2022 年中信機械行業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 22.47%、6.63%,同比均有小幅下滑;加權 ROE 為 7.6%,同比下降 0.81 個百分點。2022 年中信機械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為 52.67%,同比下降 0.32 個百分點。2023Q1 中信機械行業毛利率、凈利率有小幅提升,毛利率上升到 22.62%,凈 利率上升到 6.7%。

2022 年中信機械行業經營現金流入凈額為 1361.77 億,同比基本持平,與歸母凈利潤大致 同比例,反應今年中信機械行業經營現金流持平去年,基本保持了較好的回款情況。 2023 年 Q1 中信機械行業經營現金流入金額為-262.82 億。

2022 年報中信機械行業存貨為 6577.18 億,同比增長 22.61%;合同負債 3423.8 億,同比 增長 21.69%。2023 年 Q1 存貨和合同負債繼續穩健增長,表明機械行業需求良好。

2.2. 中信機械子行業分化明顯,成長賽道繼續領跑

2022 年營業收入增速:光伏設備( 49.7%)、鋰電設備( 47.4%)、半導體設備( 43.5%)、 3C 設備( 33.5%)、核電設備( 26.7%)營業收入增速較高。工程機械(-21.5%)、其他運輸設 備(-13.6%)、紡織機械(-7.1%)、電梯(-5.3%)增速靠後。

2022 年扣非歸母凈利潤增速:機床設備、3C 設備、油氣設備、起重運輸設備等增速超過 100%、半導體設備、光伏設備、鋰電設備、高空作業車等增速也超過了 40%。工業機器人、塑 料加工機械、鍋爐、船舶、紡織機械、工程機械增速靠後,均負增長 30%以上。

2023 年一季報營收增速:光伏設備、3C 設備、半導體設備、油氣設備增速超過 30%。塑料 加工機械、鋰電設備、儀器儀錶、起重機械增速超 10%。其他運輸設備、船舶、紡織機械、激 光加工設備等行業增速靠後,均負增長 9%以上。

2023 年一季報扣非凈利潤增速:油氣設備、船舶、光伏、高空作業車、金屬製品、儀器儀 表、機床設備、叉車增速超過 40%。半導體設備、電梯、鐵路設備增速超 30%。塑料加工機械、 鍋爐、激光加工設備、起重運輸機械等行業增速靠後,均下滑 50%以上。


從近三年財報看,盈利能力較強的子行業仍然是成長子行業,其中 2022 年報凈利率超過 10%的子行業有高空作業車、光伏設備、儀器儀錶、基礎件。毛利率、凈利率穩步上升的子行業 有高空作業車、光伏設備、基礎件等成長子行業。

綜合機械行業 2022 年報&2023Q1 財報分析,可以看出,2022 年機械行業增長壓力顯現。子 行業明顯分為三個梯隊,以光伏設備、半導體設備為代表的高成長子行業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 各項指標依然保持相對較為強勢,以儀器儀錶、基礎件、機床工具等子行業為代表的產業鏈自 主可控子行業各項增速指標居中,總體上仍然處於穩健增長過程中,受益國產產業鏈安全中長 期看具有可觀的增長空間,具有明顯的長坡厚雪賽道屬性,但增速趨向於中速穩建增長,不具 備光伏半導體設備等超高速增長的屬性。以工程機械、鐵路設備等傳統子行業受宏觀經濟波動 影響明顯,普遍出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雙雙大幅下滑、盈利能力下滑、經營現金流變差等 壓力。2023Q1 行業形勢與 2022 年報大致趨同,部分周期子行業 2023Q1 有改善的跡象。


3. 產業鏈安全成為國家戰略,國產自主可控成為中長期大賽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寫入報告大章節,體現了對構建國 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 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 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特別提到要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 供應鏈安全,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築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2023 年 3 月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今年重點工作主要有:(一)著力擴大 國內需求;(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產業強鏈補鏈行動,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 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七)推動發展方式綠色 轉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其中,第二條重點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產業強鏈補 鏈行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產業鏈安全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政策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一致認同性高、經濟性好、國產 技術積累突破節點到來等多重邏輯共振下迎來明顯發展機遇。產業鏈安全發展邏輯硬、內生推 動力強,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會是我國裝備製造業重中之重,未來在關鍵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 件等薄弱環節,將會誕生一系列國產細分隱形冠軍企業。

3.1. 半導體設備:我國產業鏈安全的關鍵抓手

中美貿易戰以來,針對中國半導體領域的短板,美國進行了多輪程度不斷加重的制裁措施。 2022 年 10 月 7 日,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最新出台了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措施,其中主要內 容包括對 18 納米或以下的 DRAM 晶元、128 層或以上的 NAND 快閃記憶體晶元和 14 納米或以下的邏輯 晶元的出口,增加新的許可證要求並嚴格審查,限制美國人員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支持位於 中國的某些半導體製造設施集成電路開發或生產的能力。 2023 年 1 月荷蘭和日本政府最終確認加入美國對華的出口限制。 2023 年 5 月 23 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了外匯法法令修正案,正式將先進晶元製造設備 等 23 個品類納入出口管制。

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上不封頂、持續不斷的制裁,帶動了中國國產半 導體產業鏈投資的大幅增長。半導體設備、零部件、材料是實現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重要 基石。國外封鎖也加速了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進程。舉國攻關體制下,我國半導體設備、零部 件產業迎來國產替代的黃金髮展良機。 半導體設備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支撐,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斷推動著半導體設備 市場規模的擴大。晶圓廠的主要投資會用於購買生產各類半導 體產品所需的關鍵設備,如光刻 設備、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質量控制設 備、清洗設備、化學研磨 CMP 設備、離子注入 設備等,這些半導體設備應用在 半導體製造的核心工藝中,包括光刻、刻蝕、薄膜生長、質量控制、清洗、拋 光、離子注入等。半導體設備處於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關鍵位置,先進的半導 體設備對先進位程的推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產能擴張仍在繼續,對半導體設備的需求穩定增長,全球半導體 設備銷售的增速明顯。根據 SEMI 的統計,2021 年全球半導體 設備銷售額為 1,026 億美元, 同比增長 44.1%。


2021 年度,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額達 1,026.4 億美元。從地區分布來看, 2021 年度 中國大陸是半導體設備的最大市場,達到 296.2 億美元,佔全球市場 的比重為 28.86%;韓國 則以 249.8 億美元的銷售額位居第二,佔比 24.34%;排 名第三的是中國台灣,銷售額為 249.4 億美元,佔比為 24.30%。

在經歷了美國至日本,日本至韓國和中國台灣的兩次產業轉移後,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 向中國大陸加速轉移。根據 SEMI 的統計,2021 年中國大陸地區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為 296.0 億 美元,同比增長 58.1%,位列第一,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連續兩年佔比全球第一,市場佔有率 快速擴張。得益於中國半導體全行業的蓬勃發展和國家近年來對半導體產業持續的政策扶持。 行業下游晶圓廠在關鍵工藝節點上成功取得量產,多家國內領先的半導體製造企業進入產能擴 張期,都為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的技術能力提升和產業規模的擴大提供了源動力。

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目前處於寡頭壟斷局面,市場上美日技術領先,以應 用材料、阿斯麥、 拉姆研究、東京電子、科磊半導體等為代表的國際知名半導 體設備企業佔據了全球市場的主要 份額。根據 VLSI Research 的統計,2020 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均為境外企業,市場 份額合計高達 76.6%。

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整體國產化率的提升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國內半導體生產廠商所使 用的半導體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根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的統計,2020 年國產半導體 設備銷售額為 213 億元,自給率約為 17.78%。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既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 重要瓶頸,大幅降低我國晶元製造商的投資成本,提高我國晶元製造競爭力的關鍵核心,也是 打破美國技術封鎖,建立我國半導體產業鏈安全的重要措施。國產優勢半導體設備企業的崛起 對完善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打破國外產品的技術和市場壟斷、提升我國集成電路製造裝備的 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我國半導體設備行業快速發展。從中信半導體設備行業數據來看,2022 年報中信 半導體設備行業實現營業收入 381.73 億元,同比增長 110.19%,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 65.02 億, 同比增長 206.26%,2023Q1 財報,行業營業收入和扣非歸母凈利潤雙雙實現超過 50%以上的高 速增長,反應了產業鏈安全戰略下國產半導體設備行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從各項盈利指標來看,半導體設備行業盈利能力總體上是穩步上升,合同負債和存貨均出 現高速增長,表明行業需求旺盛,增長可持續。

3.2. 機器人:製造業產業升級疊加產業鏈自主可控

機器人產品可根據應用領域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根據國際標準 ISO 8373:2012 定義,工業機器人是自動化控制的、可重複編程的多功能機械執行機構,該機構具有三個及以 上的關節軸,能夠藉助編製的程序處理各類工業自動化任務。

工業機器人的上游為核心零部件產業,包括減速器、控制櫃、伺服系統三大關鍵核心零部 件及其它核心零部件。減速器是機器人最重要的傳動零部件,構成了機器人運動的「關節」,傳 統工業機器人主要使用 RV 減速器以及部分的諧波減速器。當前全球 RV 減速器市場的主要供應 商為納博特斯克、雙環傳動、日本住友、中大力德等。伺服系統是用來精確地跟隨或復現某個 過程的反饋控制系統,由伺服驅動器、伺服電機、編碼器三部分組成,是工業機器人的主要動 力來源。國內伺服系統市場曾被外資品牌所壟斷,近年來,以匯川技術為代表的國內企業持續 加大研發投入,逐步在國內市場取得優勢地位。 工業機器人的下遊客戶主要集中於市場規模較大、電子化程度較高的工業自動化領域,根 據 IFR 統計數據,2021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行業主要為 3C 電子(佔比約 26%)、汽車制 造(佔比約 23%)、金屬機械製品(佔比約 12%)等。

近年來,在工業自動化需求日益高漲、工業機器人產品穩定性提升及成本優化的催化作用 下,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以及銷售額持續高速增長。根據 IFR 統計數據,2021 年全球機器人 市場規模達到 175 億美元,銷量達 51.7 萬台,銷量同比增長 31%,再創歷史新高。隨著市場 需求的穩中有升及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技術進步,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擴張。 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與德國、日本、美國等製造業強國相比起步較晚。2013 年後,隨著國 內研發製造水平的提升與國家一系列智能製造裝備行業相關產業政策的頒布實施,工業機器人 自主化進程不斷加快。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根據 IFR 統計數據,2021 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出貨量 達 26.82 萬台,占同期全球市場比重約 51.8%,佔比已過半。中國電子學會預計 2024 年國內 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 115 億美元,2020 年至 2024 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複合增長率約 為 15%。


2021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密度為 141 台/萬人,其中,韓國和新加坡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依舊 遙遙領先,分別達到 1,000 台/萬人和 670 台/萬人,我國為 322 台/萬人。目前,我國尚處於 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的過渡階段,根據《「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到 2025 年國內製造業機器人密度將實現翻番,屆時工業機器人密度有望達 500 台/萬人。我國工業機 器人仍有較大的配置空間。

我國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曾經主要依賴進口,但國產廠商(如埃斯頓、匯川技術、綠的 諧波等)經過近年大力發展,近幾年已經取得飛速的進步。 根據埃斯頓 2022 年度報告披露, MIR 睿工業《2022 年度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年度報告》在國內機器人廠商出貨量排名中,埃斯頓連續 4 年進入全球工業機器人品牌中國市場出貨量排名前十,且當年出貨量首超 ABB,位列 國產第一和全球第五,成功進入全球機器人產業「第一陣營」。匯川技術、埃夫特也進入行業前 10 的行列。國產優秀機器人企業節卡、遨博等在協作機器人等細分領域也取得了行業較高份額。 未來幾年,在國產產業鏈安全和傳統製造業產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國產工業機器人有望進一 步推進國產替代,獲得更大增長空間。 根據 MIR 睿工業的數據統計顯示:2023 年第一季度,國產機器人龍頭企業在鋰電、光伏、 汽車零部件等領域與外資加速交鋒並搶佔市場份額,並且在整車領域也開始滲透,國產化加快 替代速度,因而內資市場份額增長了 23%,達到 40.8%,市場份額比去年同期提高 8.6 個百分 點。外資市場份額下滑 16%,跌至 59.2%。 2023 年一季度,超半數以上工業機器人企業銷量同比下滑,市場格局迎來重塑,行業加速 洗牌。其中,首次有 3 家國產廠商進入 TOP10 行列,分別是埃斯頓,匯川,埃夫特,並且埃 斯頓(ESTUN)首次躋身 TOP4。

工業自動化控制行業涵蓋變頻器、伺服系統、PLC、DCS、運動控制器、CNC、感測器等產品, 工業自動化產品下遊行 業應用廣泛。根據睿工業統計數據,2022 年中國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 2,963 億元,同比增長 1.4%。分產品看,低壓變頻器市場規模超 310 億元,同比增長 2%;通 用伺服市場規模近 233 億元,同比下降 5%;PLC 市場規模約 170 億元,同比增長 7%。

我國工業自動化產品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湧現出像匯川技術、英威騰、信捷電氣等優秀公司, 為國產化推進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根據睿工業統計數據,2022 年,匯川技術通用伺服系統在中 國市場份額約 21.5%,位居第一名;低壓變頻器產品(含電梯專用變頻器)市場份額約 14.9%, 位居第三名;小型 PLC 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約 11.9%,位居第二名。國產龍頭已經取得長足 進度,市場份額逐步擠佔市場頭部,未來在國產產業鏈安全推進下有望進一步擴大份額。


2022年報中信工業機器人及工控自動化行業實現營業收入 381.75億元,同比增長 46.13%, 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7.05 億,虧損。從營業收入上看工業機器人板塊營收增長較快,但行業 普遍盈利能力較弱。

從各項盈利指標來看,工業機器人板塊毛利率持續下行趨勢,凈利率波動比較劇烈。但存 貨和合同負債增長比較穩健,反應行業需求良好。

3.3. 中高端儀器儀錶、感測器:製造強國的基礎

儀器儀錶是用於檢查、測量、控制、分析、計算和顯示被測對象的物理量、化學量、生物 量、電參數、幾何量及其運動狀況的器具或裝置。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產業分類,儀器儀錶行業 包括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電工儀器儀錶、光學儀器、實驗室儀器、分析儀器、試驗機、工 業用儀錶、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錶等細分方向。按計量領域分,當前比較成熟和普遍開展的計 量科技領域有:幾何量(長度)、熱工、力學、電磁、無線電、時間頻率、聲學、光學、化學和 電離輻射等「十大計量」。 儀器儀錶廣泛用於鋼鐵、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車等各行各業,是工業生產的「倍增 器」,是科學研究的「先行官」,是軍事上的「戰鬥力」,是現代生活的「物化法官」,是中國制 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關鍵和核心,同時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作為計量測試的手段, 儀器儀錶是提升我國計量測試水平最重要的環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成長,我國儀器儀錶行業近年來一直 保持比較好的增長態勢,產業規模已經成為國際上行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也是發展中國家 儀器儀錶行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最齊全的國家。2022 年我國儀器儀錶行業營業收入達到 9835.4 億元,同比增長 4.2%;實現利潤總額 1017.6 億元,同比增長 4.3%。截止 2023 年 4 月 數據,儀器儀錶行業從業企業數達到 6717 家。儀器儀錶行業是一個萬億營收千億利潤體量的大 行業。


我國已經成為國際儀器儀錶行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也是儀器儀錶行業規模最大、產品 品種最齊全的國家。但我國儀器儀錶行業還存在國產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與國外產品有明顯差 距、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集中度低、企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致使我國高端儀器儀錶領域嚴重 依賴進口。我國 2021 年光學、醫療等儀器、鐘錶、樂器進口金額達到 1154.57 億美元,同比增 長 11.04%,連續十幾年維持在 1000 億美元的高位,對外依存度較高。近年來,我國儀器儀錶 行業出口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從 2020 年開始,出口金額增速明顯加快,2021 年我國儀器儀錶 出口金額首次突破 1000 億美元,增速達 21.86%,這表明我國儀器儀錶出口競爭力不斷提升。

2016 年 7 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指出:圍繞建設製造強國,大 力推進位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開展設計技術、可靠性技術、製造工藝、 關鍵基礎件、工業感測器、智能儀器儀錶、基礎資料庫、工業試驗平台等製造基礎共性技術研 發,提升製造基礎能力。重點發展電動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技術及自動駕駛技術。 2021 年 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 目標綱要》指出: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工程化產 業化突破;加強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研發製造。 中高端儀器儀錶、感測器等產品是我國製造業的薄弱環節,同時又是製造業的基礎,必不 可少,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和引導,產業鏈安全的倒逼之下,國產儀器儀 錶行業有望迎來重大的發展基於,國產龍頭有望獲得進口替代的良好機遇。 2022年中信機械行業 525.15億元,同比增長 11.22%,扣非凈利潤 43.88億,同比下滑 4.15%。 2023Q1 行業增速有小幅反彈。

從各項盈利指標來看,中信儀器儀錶行業毛利率水平較高,近幾年都在 40%上下,毛利率 和凈利率呈下降趨勢。2022 年行業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 40.99%、12.66%。

4. 聚焦新能源設備成長賽道龍頭,風電、儲能增長確定性高

4.1. 風電:裝機增長確定疊加原材料價格下降盈利能力修復,業績彈性凸顯

受益碳中和和新能源政策,近年我國風電行業處於大力發展階段。2022 年我國風電新增裝 機容量為 37.63GW。


政策上,2020 年起陸上風電補貼退出,進入平價上網時代,2021 年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時代。 為進一步推進國內風電向前發展,保證海上風電平穩完成過渡,2022 年風電政策體系進一步完 善,一期、二期風光大基地建設、風電項目核准制轉備案等利好政策持續加碼。 2021 年 11 月,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印發《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清單的通知》,第一批規劃風光基地 97.05GW,項目投產時間為 2022-2023 年。其中,2022 年預計投產 45.71GW,2023 年預計投產 51.34GW。風電光伏項目比 例大致為 2:3。 2022 年 2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印發《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 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第二批規劃風光基地合計 455GW,其中「十四五」時期 規劃建設 200GW;「十五五」時期規劃建設 255GW。 受益風電行業需求及產業政策推動, 2022 年我國風電行業招標規模 98.5GW, 較去年同期 增長 82%, 陸上新增招標 83.8GW,海上新增招標 14.7GW。2023 年裝機增長確定性較高。 根據北極星電力網的數據統計,2023 年 4 月以來全國風機公開招標容量 30.6GW,其中陸上 風電招標 27.9GW,海上風電招標 2.8GW,預計今年招標量仍將維持 2022 年 100GW 級別。連續兩 年招標大年保障了今明年風電裝機有望迎來大年。

近年,隨著風電項目補貼逐步退出,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逐漸進入平價上網時代。風電降 本增效逐漸成為項目盈利的關鍵。風機的大型化不僅可以降低自身生產成本,還能攤薄塔筒、 基座等投資成本。另外,隨著風機更高、葉片更大,風電項目的可開發容量也將提升。在此情 況下,風機價格下降引發的初始投資下降、規模化開發帶來的運維成本下降,以及風機可靠性 提升帶來的發電量上升等因素,都將有助於降低風電度電成本,提高項目收益率。 以明陽智能陸上 MySE7.X MW 風電機組為例。200MW 的北方風場,使用 MySE 7.X MW 風電機 組與市場主流機型 4.0MW 相比,機位數量可減少 21 個,靜態投資成本降低 34%,度電成本降低 24%。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正式發布的《2022 年中國風電吊裝容量統計簡報》 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新增裝機的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為 4490KW,同比增長 27.8%,其中新增裝機的陸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為 4294 KW,同比增長 37.9%,海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 為 7420kw,同比增長 33.4%。

隨著風機大型化的趨勢加速,風電機組價格呈明顯下降趨勢。據北極星電力網數據統計顯 示,2022 年 10 月份,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統計的陸上風電中標均價在 1500 元/kW 左右,海上風 電項目中標均價在 3650 元/ KW 左右,平均中標價格每年呈下降趨勢。風電機組價格不斷下降 給行業帶來了明顯的壓力。

風機大型化,價格大幅下降導致風電設備總產值出現明顯通縮現象,裝機需求的增長不一 定對沖得了價格的下降。在風機大型化帶來風電產業總產值通縮風險的大背景下,風電零部件價值存在結構性機會,部分核心零部件具有明顯的價值剛性。此外,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風 電機組主要零部件大部分已經實現了國產替代,零部件的國產化也不斷推動了風電成本的下降。 軸承等部分領域仍有較大進口比例,國產化率仍有提高空間,因此也有更好的成長空間。


風電機組主要構成包括葉片、齒輪箱、發動機、變流器、主軸、迴轉支承、減速機等。根據三一重能招股說明書介紹,在風電機組原材料成本構成中,價值量比例較大主要有齒輪箱、 葉片、發動機、迴轉支承、變流器、主軸等,從 2019-2021 年原材料成本構成來看,齒輪箱、 迴轉支承、葉片等總體上價值量呈上升趨勢,主軸、減速器、變槳系統總體價值佔比穩定。

隨著風機大型化趨勢加劇,零部件價值量佔比也會出現明顯分化,我們認為受益風機大 型化價值量有望提升、競爭格局較好的零部件品種存在結構性行情,重點看好海纜、迴轉支 承、齒輪箱、塔筒樁基等細分領域。

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對於原材料價格敏感的風電零部件行業形成明顯的利好。 鋼價 2022 年以來大幅下跌,以鑄造生鐵為例,2021 年 5 月最高 5370 元/噸,降低到 2023 年 6 月 3550 元/噸,價格最大調整幅度達 34%。風電零部件大部分產品主要成本中直接原材料(鋼 鐵等)佔比較高,普遍在 50-80%之間。鋼價的下跌對於這些原材料佔比高的風電零部件上市公 司形成明顯利好,成本壓力有望較低,毛利率有望修復。


4.2. 儲能:儲能產業鏈進入黃金十年

「碳中和」背景下,我國到 2030 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我 國能源結構將形成以新能源發電為主的新格局。在政策鼓勵和技術進步的共同促進下,光伏、 風電等新增裝機滲透率快速攀升。根據國家能源局和 wind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 2023 年 4 月, 我國發電設備累計裝機總量達到 2649.93GW,其中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 379.66GW,光伏累計裝 機容量為 440.5GW,我國風電裝機容量佔比 14.33%,光伏裝機容量佔比 16.63%,風光裝機容量 累計佔比已經達到 31%,新能源裝機比例的快速提升對電網消納能力構成了挑戰,加強儲能系統 建設的必要性逐步顯現。

2021 年 7 月,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儲能發展規劃, 並提出 2025 年 3000 萬千瓦以上規模計劃。明確提出了超過電網企業保障性併網以外的可再生 能源裝機規模,按照功率 15%的掛鉤比例配建調峰能力。 2022 年 3 月,在《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國家 能源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 指出:到 2025 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有 利於可再生能源的儲能裝機和配比充分發展。其中強調電化學儲能技術提升降本 30%以上,方 案提出要推動多元化技術開發,開展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壓 縮空氣、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多種儲能核心技術研究。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出品的《2022 儲能產業應用研究報告》數 據顯示:2021年全球儲能市場裝機功率 205.3 GW,其中抽水蓄能裝機功率 177.4 GW,佔比 86.42%; 壓縮空氣儲能裝機功率 1863.8 MW,佔比 0.91%;飛輪儲能裝機功率 967.5 MW,佔比 0.47%;電 化學儲能裝機功率 21.1 GW,佔比 10.30%;蓄熱蓄冷裝機功率 3881.0 MW,佔比 1.89%;氫儲能 裝機功率 28.0 MW,佔比 0.01%。 2021 年中國儲能市場裝機功率 43.44 GW,位居全球第一。抽水蓄能裝機功率 37.57 GW, 佔比 86.5%;蓄熱蓄冷裝機功率 561.7 MW,佔比 1.3%;電化學儲能裝機功率 5117.1 MW,佔比 11.8%;其它儲能技術(此處指壓縮空氣和飛輪儲能)裝機功率佔比 0.4%。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預測,到 2025 年,我國電化學儲能年裝機增量預計將達 到 12GW,累計裝機將達到約 40GW,90%以上都將以鋰離子電池為主;2025 年後,電化學儲能的 年裝機增量將保持在 12-15GW,預計到 2030 年,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將達到約 110GW。電化學 儲能新增裝機容量 2021 年-2025 年複合增速達 59.7%。

電化學儲能產業鏈主要由上游原材料、設備、中游儲能電池、下游儲能應用端組成。其中, 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設備包括儲能用的溫控散熱、 消防、逆變器等輔助設備。 2022 年 5 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於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從政策層面明確要求強化電化學儲能電站的安全管理工作。並對儲能電站的安全管理設計、設備選型、工 程驗收標準、安全運營管理、應急消防處置方面提出了明確目標。儲能的溫控散熱、消防等設 備都是儲能安全管理必備的輔助設備。 電化學儲能消防設備約佔儲能系統成本的 3%左右。隨著電化學儲能安全越來越受到終端電 站業主的重視,儲能系統消防設備的建設標準和要求正在逐步提升,其單位價值量也會預計隨 著消防安全標準和要求的提升而逐步增加。儲能消防設備市場有望隨著儲能市場需求的興起, 其價值量增速將明顯超過儲能行業增速。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統計 2021 年中國儲能消防行業市場 規模為 10.37 億元,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46.75 億元,2021-2025 年 CAGR 為 45.7%。


儲能溫控設備為儲能安全提供保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備很好的成長性。儲能溫控 是防止儲能系統容量衰減、壽命減短、熱失控的關鍵。儲能溫控四種技術方案中,風冷、液冷 已較為成熟並投入使用,熱管和相變冷卻處於研究狀態。儲能溫控的直接下游為儲能系統集成 商,終端應用場景儲能大型化帶來更高的溫控需求。

風冷技術:空調製冷,風道交換熱量。風冷系統的核心在空調和風道。在功率密度較小的 集裝箱儲能系統和通信基站儲能系統中主要採用風冷技術。一方面是因為風冷系統結構簡單, 安全可靠,並且易於實現; 另一方面是因為儲能系統對能量密度和空間的限制不像動力電池系 統那麼苛刻,可以通過增加電池數目來獲得較低的工作倍率和產熱率。以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 系統為例,該系統由標準集裝箱、鋰離子電池系統、電池管理系統、儲能變流器、空調和風道、 配電櫃、七氟丙烷滅火裝置等組成。

液冷方案採用水、乙醇、硅油等冷卻液,通過液冷板上均勻分布的導流槽和電芯間接接觸 進行散熱,在保證儲能系統安全、散熱效率等方面綜合優勢顯著。其優點包括:1)更靠近熱源, 製冷更直接高效,而且液體的比熱容、導熱係數高於氣體,因此冷卻效率更高、耗能更低;2) 與相同容量的集裝箱風冷方案相比,液冷系統不需要設計風道,佔地面積節約 50%以上,更適 合未來百 MW 級以上的大型儲能電站;3)相比風冷系統,由於減少了風扇等機械部件的使用, 故障率更低;4)液冷雜訊低,節省系統自耗電,環境友好。

儲能溫控成本大約佔儲能系統總成本的 3%-5%之間。相對風冷技術,液冷技術的散熱效率 更高,更能夠適應更高功率、大容量的儲能系統,同時其單位價值量相比風冷會有較大幅度的 提升。單 GW 價值體量上,液冷溫控散熱系統是風冷的 2-3 倍。隨著液冷技術滲透率的提升,預 計儲能溫控的價值量會有一定的提升。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智庫 的精彩文章:

華為汽車產業鏈深度報告:三種合作模式賦能車企打造優質產品
農林牧漁行業研究:生豬養殖築底待升,把握飼料集中度提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