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百家姓排名 > 張氏姓氏來源

張氏姓氏來源

分布地區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後襄陽曆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吳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魏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蜀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沛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梁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汲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歷史來源

「張」源出

一;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二;改姓,三國魏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三國蜀諸葛亮賜南蠻酋長龍佑那為「張」氏。三;「張」氏自漢代以後,人數漸多,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行有關。道教自稱源與黃帝,而盛行「黃帝賜姓張氏」的說法,道教領袖如張角,張魯等。四;據《元和姓纂》雲﹔「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遷徙分布

《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堂號

百忍堂: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等。宗族特徵1、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家族名人

張儀(前?~309)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複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前 186)字子房。漢初名臣。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道陵 (34~155)道教的真正創教者,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為張天師。

張飛 (?~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果老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騫(?~前114)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迴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1321~1367)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三丰: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至皇姑屯被日軍炸傷,未幾傷重而亡。

返回百家姓排名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劉氏姓氏來源
李氏姓氏來源
徐氏姓氏來源
趙氏姓氏來源
裴氏姓氏來源
鄒氏姓氏來源
薛氏姓氏來源
魏氏姓氏來源
郝氏姓氏來源
廖氏姓氏來源
王氏姓氏來源
楊氏姓氏來源
龔氏姓氏來源
靳氏姓氏來源
瞿氏姓氏來源
崔氏姓氏來源
陳氏姓氏來源
吳氏姓氏來源
翟氏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