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姓氏來源
分布地區
隴西郡:戰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西漢時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省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國置國,後改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相當今山東省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歷史來源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董」源出
姓氏源流董(Dǒng)姓源出有三:1、出自己姓。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所載,顓頊後裔董父精於飼龍,很得帝舜的賞識,故賜董父以董為姓,其後代亦以賜姓董為氏。2、出自官名。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晉國任職太史,董督晉國典籍史冊,子孫世襲官職,並以官為姓氏,稱為董氏。3、其他源流。據《董氏世譜》所載,帝顓頊的後代陸終有一子叫參胡,姓董,參胡的子孫便有以董為姓者。另外,朝鮮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
顓頊帝的己姓之後,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於是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興,就封董父為鬷川(今山東省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其後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稱為董姓始祖。
遷徙分布
董姓出於同一宗源,均為高陽氏顓頊帝之後裔。據史料所載董姓的發源地在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東平原縣一帶三個地方。秦漢時,董姓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為集中。另外,陝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後在不斷的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姓發展成當地望族。這一時期,據史書所載的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出自晉國太史一支的辛有後裔董狐裔孫董翳被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市城東延河東岸),後其子孫又遷居隴西(今甘肅臨洮);西漢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後人又遷往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均有董姓遷徙而來者。隋唐時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屬河南)人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及王潮、王審知入閩時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浙江餘杭一帶此時出現董姓族人。明清之際,台灣、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這一時期可謂遍布海內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冀、豫、晉三省,占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魯、遼、浙、川、鄂、六省又佔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一。
堂號
直筆堂、良史堂: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誇獎他是「良史」。此外,董氏的主要堂號還有「豢龍堂」、「隴西堂」、「正誼堂」、「三策堂」等。
家族名人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說和"三綱五常"說。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
※裴氏姓氏來源
※昝氏姓氏來源
※笪氏姓氏來源
※夔氏姓氏來源
※郗氏姓氏來源
※逯氏姓氏來源
※佴氏姓氏來源
※逄氏姓氏來源
※瞿氏姓氏來源
※邴氏姓氏來源
※隗氏姓氏來源
※蒯氏姓氏來源
※酆氏姓氏來源
※匡氏姓氏來源
※殳氏姓氏來源
※龔氏姓氏來源
※乜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