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氏姓氏來源
分布地區
郡望據《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云:庄氏望出天水郡。又《姓氏考略》中記載:庄氏望出天水、會稽、東海。天水郡:西漢初始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會稽郡:秦初置郡。在今江蘇省東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帶。治所在吳縣,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東海郡:漢初的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的東海郡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歷史來源
「庄」源出
庄(Zhuāng庄)姓源出有三:
1、出自羋姓,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之後,以謚號為氏。據《急就篇》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楚國君王羋旅去世後,謚號為「庄」,即歷史上德楚莊王。楚莊王德支庶子孫,以祖上謚號為姓,成為庄氏。
2、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戴公武庄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姓氏考略》和《資治通鑒音注》所載,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後人即以其字為姓,成為庄姓一支。庄姓形成以後,曾於漢代出現過一次易姓。漢明帝名劉庄,諱庄字。庄姓在漢明帝以後改為嚴姓。魏晉南北朝時,有的嚴姓復祖姓仍為庄姓,故歷史上有「莊嚴一家」之說。庄姓望出天水(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
3、出自他族改姓而來。今回、滿、台灣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楚莊王。又稱荊庄王,姓羋名族,春秋時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六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即位後,申張王權,並採取果斷措施,平定權臣若敖氏的叛亂。又重用孫叔敖改革內政,興修水利,加強戰備。由於楚莊王知人善任,終於使楚國迅速強大。公元前606年,北伐陸渾之戎,陳兵周郊,使人問九鼎輕重。公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大敗晉軍,迫使鄭、宋等國歸附,成為代晉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後謚號「庄」,帶有嚴肅、敬重之意,故史稱楚莊王。他的後代中,有一支以其謚號為氏,稱庄姓。他們尊楚莊王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先秦時代,庄姓已經向各地播遷。時齊有庄暴、庄賈,越有庄舄,楚有庄豹、庄足喬、庄辛、庄善,宋有蒙人莊周。這些史實表明當時齊(今山東省)、楚(今湖北省)、越(今浙江省)、宋國蒙(今河南省與安徽省間地)都有庄姓人物居家生活的蹤跡。據《史記·西南夷傳》所載,庄王苗裔庄足喬(一作莊豪)率軍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雲南滇省池附近),因黔中被秦攻佔,已無歸路,庄足喬遂在滇稱王。漢武帝時,始歸順漢朝,時任滇王者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這就說明,庄姓在先秦時代已經向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傳播。秦漢之際,庄姓依舊以湖北、河南為其繁衍中心,此際庄姓有庄青翟入朝為相,另有吳(今江蘇省蘇州)人庄忌,為庄姓傑出代表。東漢明帝時,因明帝名劉庄,避諱改庄為嚴,自庄光(後改嚴光)開始,庄姓長時間為嚴姓所掠美。魏晉以後,有嚴姓複本姓,從此庄、嚴二姓並行全國。十六國時期,庄姓子孫紛紛從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後遷居今甘肅的天水、浙江的紹興、山東和江蘇間地,後來發展成了庄姓天水郡望、會稽郡望和東海郡望。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萊山,是為庄姓入閩始祖。宋末元初,庄森長子庄韋之後裔庄詔遷廣東陸豐上沙鄉開基;四子庄甲之後,入閩第八世庄元吉為桃源錦繡本派始祖。另有裔孫庄哲遷居同安,哲弟庄光徙潮陽。庄元吉長子名翼,其重孫庄?孫遷居青陽開基;三子名晦,其重孫庄同遷惠安雲頭鄉開基;四子庄夏,其孫庄彌淵遷潮安開基;彌淵重孫庄才翁遷同安開基。明初,山西庄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甘肅、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明、清兩代,庄姓人渡海到台灣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農民起義軍首領庄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遷居台灣鳳山(今高雄縣治)竹仔港庄。亦有庄姓入遷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如今,庄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江蘇、浙江、台灣等省為多,上述四省之庄姓約佔全國漢族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庄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三。
堂號
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武強堂:漢代庄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
錦繡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里蓬萊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賜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御筆賜名為「錦繡山」。這是庄姓堂號「錦繡」的由來。
此外,庄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天水堂」、「會稽堂」、「東海堂」、「淋郁堂」、「一簣堂」、「秋水堂」、「靜觀堂」、「寶繪堂」等。
宗族特徵
1、庄姓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多有貢獻。庄姓祖先在先秦時代建立過楚國、宋國,是當時比較強盛的諸侯國。此外,歷代庄姓名人眾多,業績也甚佳。2、庄姓派生出了嚴姓。自古莊嚴一家。
【庄姓宗祠通用對聯】
〖庄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天水;源自春秋。——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庄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滇池坐鎮;定山隱居。——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時楚國將領庄蹻,頃襄王時率軍通過黔中向西南進攻,越過且蘭、夜郎,直到滇池附近。後因黔中被秦國攻佔,與楚國斷絕了交通,便在滇稱王。下聯典指明代江浦人庄昶,字孔暘,成化年間進士,歷官檢討、吏部郎中,因直諫被貶謫,後隱居定山,學者稱為定山先生。
歌吟東越;經著南華。——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時人庄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鄉,病中思念越而吟越地歌樂。下聯典指戰國時哲學家莊子,名周,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管理漆園的小官)。生活貧困,卻拒絕了楚威王的重金禮聘。其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著作《莊子》又稱《南華經》,為道教經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多用寓言故事形式,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的價值。
〖庄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父子雙進士;明清兩狀元。——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庄起元,其子清代乾隆進士培因,俱有文名。陽湖人。下聯典指明代萬曆狀元庄際昌,字景說,永春人;清代乾隆狀元庄有恭,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人。
能除一切苦;照見五蘊空。——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庄繁詩自題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庄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獻詩博詞林譽;鼓盆留蒙吏歌。——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庄有恭嘗獻詩文,數蒙獎勵。下聯典指戰國·莊周,其妻死,周箕踞鼓盆而歌。
〖庄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有可讀史二千遍;莊周著經十萬言。——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諸生庄有可,亦名獻可,字大久,武進夫。博通經史,自言讀至二千餘遍。有《春秋註解》等。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莊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一說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做過漆園(在今渦河北岸)吏。楚莊王聞其名,用厚幣相聘,許以為相。他表示寧為「孤豚」,不作「犧牛」,甘願逍遙物外。著書十萬餘言,號《莊子》。漢志列於道家,與老子並稱為道家之祖。唐天寶初,詔號為《南華真經》。
獻詩博詞林之譽;築陂利福清之民。——李文鄭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番禺人庄有恭,字容可,號滋圃,乾隆年間狀元,歷官修撰、侍講學士、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江蘇巡撫、江南河道總督、刑部尚書、福建巡撫。風度端莊,為官清勤。工書法,風格圓勁,片紙隻字都為人重視,爭相珍藏。曾在翰林院獻詩文,數次獲嘉獎。下聯典指北宋莆田人庄柔正,元符年間任福清知縣。曾改築天寶陂,在陂帝大榕樹下辦案,凡投訴者都要背一塊石頭,理曲者則搬運石塊贖罪。陂以石為基,又熔鐵加固,數月完工,改名元符陂。可灌溉數萬畝農田,百姓得其利。
福令溥百年之利;翰林標四直之名。——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庄柔正事典。下聯典指明庄昶事典。
〖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翰苑能臣,直諫內廷張火;漆園名吏,高隱南華著經。——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名臣慶昶的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思想家莊周事典。
山從錦繡,一開詩禮由來遠;水接桃源,千載衣冠特遠尊。——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庄氏大宗祠聯,祠祀開基祖庄三郎及派下先祖。
開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澤;桃源開龜島,萬家錦繡屬孫林。——佚名撰庄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庄氏大宗祠聯。
【福建省永春縣湖洋鎮庄府始祖家廟楹聯】
〖永春縣湖洋鎮庄府家廟〗永春縣湖洋鎮錦繡山南麓的「庄氏家廟」,又稱「庄府」,原為閩南庄氏開基始祖庄森故居,曾為少師庄夏府第,迄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聽說,湖洋庄府出了4位狀元,2位榜眼,成就當地一段佳話,令人神往。陽春三月的清早,我隨同該鎮的宣委志軍前往「錦繡山莊」,一睹先人俊傑的風采。熱心的村民聽說我們要來採訪,自發在前面引路。車行數里,拐過村裡的一個岔口,前面兩棵數百年的老松樹伸展腰枝,猶如村民般熱情地迎接我們。再往前數百米,一座巍峨的閩南古大厝安然而立。閩南庄氏開基始祖庄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卜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孫庄夏,是南宋孝、光、寧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卒贈少師。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為之改名「錦繡山」,遂有桃源庄氏「御墨錦繡」、「錦繡傳芳」之譽稱。寧宗又賜庄夏建府第於泉州城,泉州庄府巷即因庄府而得名。千年來,庄森的後裔繁衍昌盛,播遷海內外,總數達百萬之眾。英俊輩出,自五代至清登進士第者就達96人,其中文武狀元4人,榜眼2人,堪稱盛族。庄夏開府泉州後,子孫星移,經元至明,永春故宅盪棄殆盡。到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吏部尚書庄欽粼等裔孫合資重修永春府第,稱「蓬萊堂」。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於舊址建祠,是為「庄氏家廟」。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毀於火,同年復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遷居晉江青陽、惠安山腰的庄氏裔孫集資再為翻建,家廟煥然一新。庄氏家廟為五開間,二進深,單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猶存宋明建築和雕塑風格,頗具名祠風韻。祠門前左側壁,豎嵌著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祠時所立《示禁碑記》,由甘肅西寧道台庄俊元撰,當時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細述桃源庄氏家廟及先祖墓葬變遷情況,告示周邊居民保護文物之戒例。大門前石柱刻聯曰:「自唐代發祥以來,看鼎甲簪纓鵲起蟬聯,靈鍾錦繡無雙地;由閩中著姓而後,任吳齊浙粵支分衍派,本溯桃源總一家。」正門兩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築。牆中垛皆由細雕之白色花崗岩石板砌成,與輝綠岩之窗雕相映和諧。兩旁下壁垛用整塊白色花崗岩石板浮雕一對麒麟。右邊門額匾題「御墨」,左邊門額匾題「錦繡」。正中大廳兩邊壁書庄氏家訓「忠孝」、「廉節」大字。廳中柱聯曰:「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冢宰,五邑衣冠推錦繡;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仍。」誇耀桃源庄氏的顯赫歷史。廳上懸掛著庄安世、庄際昌、庄有恭、庄培因「狀元」匾共四面,庄奇顯、庄存與「榜眼」匾共二面。遍觀各地家廟,恐無如此榮耀也。清朝邑人邱人龍游庄氏家廟,賦詩《湖陽庄少師祠》:「三台翠堪?,松柏青綿綿。古廟半村路,荒橋群壑煙。斯人竟千古,風雅緬遺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鵑。」庄氏家廟於2002年1月被列為永春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孫傳勇林聯勇文)自唐發祥以來鼎甲簪纓,蟬聯錦繡無雙地;入閩著姓而後吳齊浙鄂,派系桃源總一家。培百世忠厚之基,積德無窮,開於閩、衍於粵;冠一榜英豪之首,大魁有種,作以祖、述以孫。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家宰,五邑衣冠推錦繡;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礽。
【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庄氏家廟楹聯】
勝地佔青陽,門對三台,台光永耀;本支分錦繡,源流百世,世澤長綿。跡肇宋時啟我後人,允見規模擴大;祠興明代繩其祖武,幾經閥閱增高。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鎮祥露庄氏宗祠楹聯】
源來錦繡無雙本;派衍青陽第一枝。天馬回頭穇上路;文山挺秀奠庄江。天水溯流風,派衍桃源歸一本;青陽蕃奕葉,地鍾祥露發千枝。祥開百世,海嶠溪西,各奠方隅聚國族;露濡七朵,蘭芽桂萼,永蕃奕葉為馨香。
【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庄氏家廟楹聯】
菲島思恩業耀祖;青陽懷祖名光宗。青陽衍派開祥露;錦繡光輝照西溪。家廟重輝,西溪添異彩;子孫發奮,祥露展宏圖。錦繡御墨,龍輸殊恩光闕北;銀城卜居,馬蹄佳簽應西溪。祥煥雙村,海驕西溪開國族;露滋七朵,芝蘭玉樹茂庭階。根扎桃源青陽,衍派五秀繁茂;支分銀邑祥露,兩梓七蓮芬芳。
【台灣省台南市佳里鎮營頂庄氏宗祠楹聯】
青陽流派源流遠;錦繡傳芳世澤長。經演南華,潦園遷吏;節高東淳,光武故人。錦書南華,道諧春秋義:綉綴北斗,光照天地心。天朗風和,人文長衍慶;水深流遠,祖德永留芳。清水朝堂,世代源流有意;陽光有彩,子孫發達可期。錦棟彫梁,宇壯堂華宗祖德;綉山繪水,地靈人傑振家聲。
【福建省龍海市馬洲庄氏大宗祠楹聯】
御墨香流,錦繡山燦,百代之文章,後見孫繩祖武;仙爐瑞壓,明光殿煥,千秋之作述,還誇奧紹閩京。
【福建省晉江市錦宅庄氏宗祠楹聯】
華夏無山賜錦繡;五洲有土播芳馨。山嶽鍾靈騰蛟起鳳;人文薈萃濟世經邦。同廷中植王晉,三槐奕葉重光七朵;古山下種竇燕,五桂並根先佔一枝。
【廣東省潮陽市庵埔庄壟公、從公祠堂楹聯】
承恩御墨親頌,自宋至明,奕世簪纓誇錦繡;先祖宏圖大典,由閩遷粵,本支派瓞溯桃源。錦繡恩濃御墨,自明溯宋,寵賁千秋,頻惹御香依王闕;桃源瑞藹春光,分晉入潮,本支百世,共道春色滿青陽。
【馬蕭蕭為菲(律賓)島馬尼拉庄氏宗祠撰聯】
肇於閩源於粵;作於祖述於孫。南華秋水遺韻;錦繡桃源流風。青陽梅樹根株老;菲島椰林枝葉榮。天水源長承雨露;永春澤厚占晴暉。永春桃源錦繡故里;南海椰島珉城新風。桃源肇跡,開閩宗之丕基;錦繡流芳,傳世祥之鼎榮。二千年箕裘傳承,神州世系源流遠;一萬裏海島開拓,菲國光華事業興。天水源,錦繡脈,俎豆千秋福柞久;南洋志,椰子情,馨香百代海天長。宗族菁衍,欣瓜瓞綿綿,枝葉蔚蔚;祠宇軒昂,望海波蕩蕩,白雲悠悠。天水源頭,錦繡峰阿,山高水源思先德;菲濱島上,珉尼市間,葉茂枝繁禱後蔭。承祖德由永春跨海而來,披荊斬棘創基業;展宏圖憑菲島迎潮而上,破浪乘風向未來。
【祥露宗親庄溫英為廈門市海滄祥露庄氏宗祠題聯】
祥和明廣宇;露潤毓英賢。天水流芳,青陽衍派,七系雙村承玉露;古山祖德,勤勵宗光,千支百世占禎祥。祥臨文圃,福蔭鄉民,村增廣宇人增壽;露潤海滄,澤滋梓里,社涌英才地涌金。
附錄:【庄姓典故、趣事】
〖涸轍之魚〗「涸轍之魚」源於《莊子·外物篇》。這個典故源於一個寓言故事。相傳戰國時期,著名學者莊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經常向別人借糧。有一天他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是一個既吝嗇又愛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對莊周說,不用說借給你糧食,就是借給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後我收到租子後才能借給你。莊周聽後非常生氣,他講下面這個故事。莊周說他在來監河侯處所的路上,聽到呼喊聲,回頭一看,發現在地上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他好奇地問鮒魚為何呼喊。鮒魚說他是東海龍王的大臣,不幸落難於此,想讓莊周給他一升半斗之水,這樣就可以救他一條命。莊周聽後說:「可以,我將要到南方遊說吳、越國王,到那邊後引來長江水救你,好吧?」鮒魚聽了以後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水就無法自下而上,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只求你一點點水,而你卻許諾這樣的大話,等你引來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還不如把我送到乾魚店裡讓我等死吧!」監河侯聽了非常尷尬。後來,人們就用「涸轍之魚」來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里就運用了這個典故:「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亡羊補牢〗「亡羊補牢」源於《戰國策·楚策四》。戰國時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樂、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離其左右。當時有一個名叫庄辛的大臣勸諫楚襄王,如果再這樣下去,楚國一定會滅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聽,反而把庄辛大罵一通。庄辛於是率領全家到趙國去了。果然沒過多久,秦國就大舉進攻楚國,楚國內部空虛,無力抵抗,最後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陽。這時他才意識到庄辛的話不錯,於是派人到趙國去請庄辛。庄辛回來後,楚莊王內疚地對庄辛承認了錯誤,問庄辛現在應該怎麼辦。庄辛誠懇地回答道:「我聽見人們說,看見兔子而回頭招呼獵犬,還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遲。」楚襄王聽從了庄辛的建議,果然收復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後來,人們用「亡羊補牢」來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如果及時補救還有希望。
家族名人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
※譙氏姓氏來源